大陆一银行行长口述:亲历5个跑路老板

人气 6527

【大纪元2016年06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刘毅报导)6月8日,有大陆人士披露了一位银行行长讲述的5个老板跑路的故事。透过这些私企老板跑路的经历,人们可以看到现在大陆中小企业生存的艰辛和现行银行贷款政策对他们的不公。

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

腾讯财经8日转载了微信号正和岛(ID:zhenghedao)的一篇文章,讲述一位基层银行行长经历的5位老板跑路的故事。这5位老板都是从小本经营起家,有4位是因为要扩大经营,搞多元化不成功而破产,一位是因为替朋友多次担保还债而破产。

第 一位老板是从走街串巷收棉花的棉花贩子做起,一步步积累,开了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009年,他看到附近有些无纺布企业效益好,就投了大约500万元 (人民币,下同),建了个无纺布加工厂。可是投产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到了2011年需求量骤降。而且,好客户都在老厂商手里,新人进来,只能去做不好收 款的客户。该老板跑路的时候,欠银行600多万,欠民间高利贷600多万元。而直接导致该老板资金链断裂的是欠他的钱款收不回来。

另一位是食品批发商听信职业经理人的建议开KTV,从银行贷不到款只能到民间去借高利贷,结果KTV开业后营业额不如预期,但还说得过去。不久之后合伙人跑了,在债主一再催促下,该老板一跑了之,但债务却扔给了他的担保人。

最后一位老板因为前后3次为他人担保,但他所担保的企业老板要么跑路,要么企业破产,他先后为此替他人偿还600多万元债务,到最后银行不给他贷款,导致资金链断裂。

另两位老板的遭遇和前两位相似。

银行界人士解释老板跑路原因

该行长表示,这些老板之所以出现资金链断裂,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短贷长头。将短期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短贷用高成本的民间资金,固定资产却迟迟不能产生效益,资金供需的错配,导致很快就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而企业的倒闭未必是资不抵债,大多数是资产是大于负债的,但资产和负债出现错配,资产是固定资产,很难变现,负债是流动负债,迫在眉睫,资金链一旦断裂,就可以宣布企业倒闭。

第二是存货。做信贷有个常用的考察企业的手段:核库存。库存是企业的重要流动资产,核实库存是摸清企业资产规模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即使库存是真的,如果卖不 出去,又有什么用?多余的库存不但积压资金,增加利息支出,而且产生不必要的搬运、维护、空间,更重要的是,库存会成为问题的“缓冲剂”,交货延迟、设备 故障、品质缺陷、管理失误等问题都会被隐藏起来不被管理层察觉。所以说库存不仅是现金流的杀手,而且还是管理问题的杀手。

第三是应收款收不上来。很多小企业一年的盈亏情况,往往要等到年三十收款时,才能决算出来。

中小企业成为本次金融危机“三角债务链”资金压力的主要承担者。被“三角债务链”绑架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多米诺骨牌式的资金链危机。

第四是担保圈。最后一位老板资金链断裂了,问题主要出在担保圈。

担保圈的风险,加上民间高利贷的风险,是企业的两大杀手,可以瞬间让企业窒息。对于小微型企业,一般都缺少土地、厂房等抵押物,由几家规模和实力相当的企业 组成联保圈、互保圈,这曾经被认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的担保方式。但是,近两年产业呈现空心化,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民间借贷的泡沫首先被刺破, 风险也会向担保圈企业传导。

海外评论人士揭示民企生存艰辛真相

有海外业界人士认为,这些 民间老板要发展经济但从银行贷不到款,只能从民间借高利贷,结果到期还不上这些高利贷只能破产跑路。造成他们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如果他们能从 银行贷到款,如果银行在他们资金紧张时帮他们一把,他们就可以渡过难关,慢慢缓过来。这位基层的银行行长也承认,这些破产的企业大多数是资产大于负债的,文中那间开KTV的老板本来在营业而且还在盈利,就是因为合伙人跑了,高利贷到期了还不上,老板不得不关门跑路。

该海外人士表示,这些老板 的遭遇反映了当前大陆银行界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贷款政策上的歧视。因为现在大陆整体经济不好,银行担心给这些私营企业贷款到时候他们不能偿还, 有风险。所以银行更乐于贷款给那些大的国企,而这些国企背后有政府撑腰,不怕他们不还钱,即使还不上也有政府兜底。所以,现在造成对民营企业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状况。

责任编辑:刘晓真

相关新闻
纸上建筑:外包科室掀起“跑路潮”?
大陆P2P乱象 “真的不跑路”成企业广告
北京一公司跑路 千余名老人上亿养老钱被骗
电动车关税高悬 欧中贸易战摊牌还有多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