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莫把“人口”当“借口”

人气 246

【大纪元2016年08月25日讯】在中国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中国之所以穷是因为人口太多。

我一直觉得会这样想的人其实挺奇葩的,但是我又怕是因为我自己太奇葩没领悟党的“伟大”教诲,所以我这个“落后者”就请教经常这么说的“觉悟者”们,这个逻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对方大惊:“妈呀,这个你都不知道啊?你想想看,只有一个馒头,一个人吃可以吃整份,两个人就吃就只能吃半份,当然是人越多越穷啦!”。

他的意思就是说:馒头不是人生产出来的,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本来应该是人越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而他就觉得人多了,社会总财富还不变——1个人生产1个馒头,2个人还是只生产1个馒头分着吃,那请问多出来的那个人到底是干吗的,难道都是饭桶?

再谈到日本的秩序和新加坡的整洁,还有另一种说法:“1个人管3个人和1个人管300个人,你说哪个容易?”你看这人还会用反问句,他说得好像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的人数一样多。

实际上,中国是每25个人里就有一个公务员,我不知道别的国家怎么样,但一个官员总不会连25个人都管不过来吧,除非他的智商低于25。

这两种说法追根结底,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缺乏公民意识。

这些人从来就意识不到这个国家的财富其实是他们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

至于一些人会说出“一个人管三个、一个人管300个”这种话,那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那就是皇帝老子。

人多难管,那把中国拆成几块不就行了吗?我这么一说,那边更是大怒:“你竟敢分裂祖国!”

小国他说分裂,大国他又嫌人多难管,真是难伺候。

还有人说是“人越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就越少”。

相对而言,这种说法要靠谱得多,看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但你一作横向对比,发现又不是那么回事。

单说人口密度:

中国为每平方公里136人,在世界上也不过排名第54位,前面还有印度328人,日本337人,比利时339人,荷兰395人,韩国491人,台湾636人。

还有人拿美国说事,说美国的人口密度为30人,世界排位143,所以富裕发达好管理。

那你怎么不往下数呢?美国下面更少的:

委内瑞拉27人,老挝26人,苏丹16人,土库曼17人,蒙古1人——一个人占一平方公里,够得上地广人稀了吧?还不是穷光蛋?

有人说“中国有大片没人住的沙漠和草原”,搞得好像全世界的沙漠草原全都集中在中国一样了,其实你把中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割掉,把人口全部集中在剩下那一小块里,咱们的人口密度还是赶不上台湾。

还嫌割得不够多?那就把领土割掉90%,这样中国的人口密度一跃成为1360人,够大了吧?结果往上数还有香港6317人,新加坡6389人,至于澳门每平方公里就有17684人,你就是把中国的领土割掉99%,还是比不过人家。

这么一对比下来你就发现,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跟人口密度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但就中国人的直观感受来看,中国的人口好像确实是多得不像样,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比如说过年时你到火车上去看看,车厢里叠着的全是些软体动物,那会儿你就压根感受不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其实都不用上火车,站在火车站外面瞄一眼就知道了,但这时候你为什么光想到人多,没想到是铁路的运营能力太差呢?

中国的铁路长度虽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但实际上就只比我们的邻国印度多了一丁点,可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美国的国土面积跟中国相当,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铁路长度却是中国的三倍。

把中国的铁路全拆了发给中国人,每个人只能分到5.5釐米那么长,卖废铁都不值几块钱,世界排名接近两百。

至于公路,那就更悲剧了,中国的公路长度甚至还不如印度,但是——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都在中国。

事实上,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高达5万亿人民币,其中公款消费、公车消费、公费旅游这“三公”就要耗掉9000亿,行政支出比例高达19%,是美国的2倍,英国的4.5倍,日本的8倍。

这还都是官方数字,具体是多少,“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我们的政府哪怕稍微节俭那么一丁点,医疗、教育,哪个问题解决不了?咱们的政府哪怕清廉那么一丁点,中国人民还会买不起房吗?

“人口论”只不过是政府的借口,是政府做得太差,找这么个借口推脱自己的责任而已。

阿拉伯人穷,他们说是因为以色列。

朝鲜人穷,他们说是因为美帝的制裁——那么大一个国家,就算真被制裁了,难道连粮食自给自足都做不到?明显是乱说。

咱们中国则喜欢说人多,然后再搞个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又能养活一大票人。

50年前,中国的人口只有6亿,这样总够少了吧,还不是更穷的叮当响?人少=富裕?别乱说了。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中国最拥挤城市深圳 人口密度全球第5
何清涟:人口密度 环境支撑力与中国的生存环境
蔡慎坤:全国三公经费每年才400亿?
方林达:习近平用新招处理江派官员的原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