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传”系列之五:杨国忠(上)

【奸臣传】奸佞进位的杨国忠

作者:柳笛

唐代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描绘唐玄宗到四川避难场景。(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历史行进至玄宗朝廷的中后期,几乎成了小人当道、忠臣沮折的乱政时代。谗佞奸臣们相互倾轧,肆意揽权,挥霍着大唐盛世的最后一点福祉。自李林甫为相“养成天下之乱”,后来居上的杨国忠更把盛唐推向一蹶不振的地步。

玄宗初即位时,宰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阐明君主的治国理念。其中为政“先仁恕”,外戚“不任台省”,皇帝“不亵狎大臣”、“接之以礼”,群臣敢于“批逆鳞,犯忌讳”等数则建议皆与亲贤远佞有关,堪作后世万代法。玄宗对杨国忠的宠信,却违背前贤的金玉良言,为自己埋下番兵作乱、仓皇奔蜀的祸患。

史书载,杨国忠早年只是一个市井无赖,嗜酒好赌,时常穷困潦倒,为宗族乡人所不齿。他一度流落他乡,仕途不得志,靠人接济度日。若非远房堂妹杨贵妃宠冠后宫,只怕杨国忠永无出头之日。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跻身庙堂,进而动摇国本呢?

日本画家细田栄之所绘杨贵妃画像(维基百科)
日本画家细田荣之所绘杨贵妃画像(维基百科)

椒房贵戚,朝中宠臣

杨国忠本名杨钊,三十岁时离家,至蜀地从军,从事屯田工作。虽然做出一点成绩,他却不为节度使张宥所喜,只得到新都尉的官职。任期满后,杨国忠的生活仍然困窘。

虽说在蜀地处处不得志,杨国忠却因与当地富豪、宗亲的往来,为日发迹达埋下伏笔。他依附鲜于仲通,时常得到接济;又与远方叔父杨玄琰一家过从甚密,因与其女、后来的虢国夫人有私,出入毫无顾忌。

杨家有女初长成,杨玄琰的幼女一朝入宫,便成为艳冠群芳的杨贵妃,三个姐姐也迁至京师,备受玄宗眷顾。天宝初年,蜀地的节度使章仇兼琼与李林甫不和,闻杨妃获宠,故请鲜于仲通结交京城的杨氏姐妹,以作内援。仲通则推荐了更合适的杨国忠。兼琼见他形貌高大,谈吐流利,便请他赴长安与杨氏结交,并赠送价值百万的财货。

杨国忠不负所托,再次讨得杨氏姐妹的欢心。诸杨日日在玄宗面前赞誉章仇兼琼,并夸赞杨国忠擅摴蒲游戏。因而,兼琼迁为尚书,杨国忠也被授予金吾兵曹参军等职位。杨国忠虽然不学无术,却有几分算数能力,一次在宫中侍宴,他掌管樗蒲的记录,计算准备且分毫不差。玄宗甚为欣赏:“度支郎才也。”遂授监察御史。

得皇帝赏识,又能出入宫禁,杨国忠成为玄宗朝一支后起的外戚力量,未及一年便身兼十五余职。天宝7年(公元748年),玄宗大封杨氏宗族,杨妃姐妹被封为国夫人,杨国忠也迁为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等职,其府宅更是奢华逾制。

然而他行止轻浮、才学有限,又以外戚进仕,时常被朝臣指指点点。贪恋荣华富贵的杨国忠,自然不甘于久居人下;而他也明白所拥有的一切皆来自皇帝宠遇,便通过杨氏姐妹的关系,探知玄宗好恶,以迎合其心。每次面圣,杨国忠总能切中皇帝所欲,被蒙在鼓里的玄宗却以此为能,对他“恩幸日隆”。

得知玄宗好财利,杨国忠便进言,如今天下太平,不如把各州县囤积的粮食、布帛,变卖成轻便的财货供养京城;再把各地的多项租税换成布帛,充实天子禁藏。第二年,玄宗率百官参观府库,见到金银财帛积如丘山,便产生国库之富,古今罕有的错觉。他对杨国忠更是赞赏不绝,赐其紫金鱼袋,兼任太府卿,掌管国家财政。

天宝9年,杨国忠因本名“钊”字犯图谶上“金刀”二字。为表忠心,他主动奏请玄宗为自己改名。或许被大奸似忠的表象迷惑,玄宗非常高兴,为他赐名“国忠”,以示嘉奖。

依附李林甫,狼狈为奸

当年的小混混摇身一变,赫然成为朝中新贵。然而置身朝堂,也等于卷进了权力角逐的中心。杨国忠虽有玄宗和杨妃的佑护,在外朝却缺乏一定的根基与实力,凭借狡黠精明的心思,他很快选中权倾一时的奸相李林甫,作为他立足官场、壮大势力的栖身大树。

而李林甫正为拥立寿王为储君失败而悬心,伺机扳倒新立太子李亨。他也看中拥有外戚身份的杨国忠,因其无德无才,将来难以撼动自己的地位,遂有心拉拢,充当自己构陷朝臣的打手。这样,两个城府深沉又各怀鬼胎的奸臣暂时结成联盟。

尚书韦坚本与李林甫为姻亲,彼此交好,但因他是太子内兄、受皇帝重用而遭李林甫忌恨。同时,节度使皇甫惟明不满李林甫专权,曾入朝劝玄宗罢相,改用韦坚。李林甫怀恨在心,欲藉诋毁二人达到废太子的目的。天宝5年元宵节那天,韦坚与皇甫惟明在宫外举行宴会,被李林甫抓到把柄。

他指使御史中丞杨慎矜出面弹劾,说韦坚身为外戚却私会边将,是为密谋拥立太子登基之事。杨国忠、吉温、王鉷等人相继诬陷。玄宗被一群小人的谗言迷惑了圣听,遂将二人贬职外放。太子大为惶恐,只得以休妃自保。

通过韦坚一案,杨国忠以“怙宠敢言”被李林甫赏识。每有大案,他第一个诬告揭发,李林甫则在暗中构陷,固己权位,树己官威。几年下来,太子的姻亲及支持者多为杨国忠所害。李林甫还在京城另设推院,与杨国忠等人狼狈为奸,屡兴大狱,诬陷、冤杀的人士竟多达数百家,背负累累血债。

无论是爱屋及乌或是栽培新人,玄宗大有让杨国忠取代李林甫之意。小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专权多年的李林甫自然不甘心将一生钻营的权势拱手让人,而杨国忠羽翼已丰,亦不满于久在权臣之下。因而,李、杨二人很快从谋害太子的同盟,变成勾心斗角的政敌。

年轻的杨国忠毕竟有帝妃的宠眷,逐渐在权力的争夺中占了上风,李林甫昔日的心腹也见风使舵,暗中倒向杨国忠一边。而杨国忠压制李林甫的方式,与废太子之计无二,即剪其羽翼,断其臂膀。天宝8年和9年,杨国忠分别诬告李之亲信、京兆尹萧炅及御史大夫宋浑,将他们贬至外地。

李林甫真正的落败始于京兆尹王鉷一案。王鉷依附李林甫而仕途顺达,身兼二十余职,位势似在杨国忠之上。杨国忠妒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李林甫为制衡杨氏,仍然视为亲信。恰逢王鉷之弟造反事泄,杨国忠借此大做文章,告发王鉷有合谋之嫌,李林甫则上疏为其辩解。

王鉷终究含冤而死,杨国忠继续追究此案,搜查出李林甫与王鉷兄弟私交往来的“证据”,又唆使左相陈希烈等人助阵弹劾。玄宗虽未追究李林甫的罪责,却已存芥蒂,疏薄远之。

李林甫在权力的斗争中频频失利,终于抑郁成疾,于天宝11年(公元752年)老病而死。此后,杨国忠正式接替他的位置,成为玄宗朝又一大奸相。(待续)#

( 点阅【奸臣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唐天宝年间,杨国忠仗着他是杨贵妃的堂兄,权势渐高,各地贡奉的奇珍异宝,莫不先送到他的门下。其豪富奢华,朝中无人能与之相比。一天,忽然有位妇人来到他的府前,请求见杨国忠。守门人不放她进去,她便对守门人大叫大嚷着说:我有件大事,要亲口对杨公说。你为什么阻拦我?你要是不让我见杨公,我立刻让这儿着火,把杨公的宅院焚烧掉。守门人听了她的话很害怕,便向杨国忠报告。杨国忠一听,也挺惊讶,就召见了那位妇人。
  • 奸臣之论,古已有之。战国管子言:“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虽是冥冥中天道循环的安排,君主若无法做到亲贤远佞,则必有失政亡国之患,令忠臣志士扼腕含恨。
  • 宋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首作《奸臣传》,以警示后人。后来历代修史,沿用此例。一部《宋史》写尽忠奸善恶、王朝兴衰。“天下治乱 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这句血泪总结的名言,对于今天的国家治乱仍有警示作用。
  • 唐史记载,武则天初即后位,弑杀王皇后与萧淑妃。因淑妃临死前诅咒:“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从此武则天畏猫,宫中不再蓄养。然而讽刺的是,她身边竟出了一个被称为“人猫”的心腹宠臣。
  • 贞观承平世,开元鼎盛时。自唐太宗携领忠臣猛将,开创赫赫基业,至唐玄宗一朝励精图治,中华历史迎来空前的巍巍盛世。然而在玄宗末年,一场“安史之乱”令大唐国运迅速衰弱,成为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