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寻找自由自在

作者:方静

鹰在云中飞翔。(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78
【字号】    
   标签: tags: ,

朋友最近的压力很大,家务、工作两头纷扰,忙得不可开交。闲聊中,她竟羡慕起乞丐来了,他们无事一身轻,多么的自由自在呀!

她接着说,公园角落里有一个乞丐,脚边放一个铁罐,躺在长凳上睡觉,一副“红尘是非不到我”的模样,收入多就吃好一点,收入少也可以将就将就,有如闲云野鹤一般,真是优哉游哉啊!

我试着打破她的遐想,开口道:我们看到乞丐只在瞬间,如果观察一阵子,可能会发现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风吹、日晒、雨淋自不在话下,路人的羞辱、野狗的咆哮,还有警察的驱赶,这些问题也很棘手。更何况,我们只要衣食饱暖就够了吗?此时,朋友的手机响起,对话也随之中止。

话题是打住了,然而我的思绪余波荡漾,不停的反诘──为什么会无法感到自由自在呢?要到哪里寻找自由自在呢?对于前一个提问,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无法感到自由自在是源于欲望太多,不能达成,却依然苦苦执著,须知“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

有关后一个提问,还得回到自己身上来琢磨。并非外在的人或事物导致无法感到自由自在;而是内在的这颗心操控一切。其实,人最大的不自由自在,是心灵的被束缚、捆绑;反之,如果心灵达到无所罫碍的境界,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感到自由自在。

此外,还有一个严肃的问题──人生只要衣食饱暖就足矣了?相信很多人是不能茍同的,朋友亦然。人生的需求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兼顾、调和,生命才会踏实、安定。而这两者的轻重、比例言人人殊,其间巧妙各有不同,留待有心人去厘清。

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真的能够感到自由自在吗?我想,勇于承担,不闪躲、不逃避,凡事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随遇而安、怡然自得,才有真正的自由自在吧!@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时正在堆了一桌的案卷中忙碌着,偏有山寺里的僧人来访。他从静里来,我在闹中忙,但都可不离禅境。
  • 明朝某年一日,建宁府知府郭子章,自从任职以来,一贯廉明干练,所以晋级较快。现在,新官上任,前往水西路。路过前桥,但见四周丛山峻岭...
  • “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茶仙”卢仝和“茶圣”陆羽并现合一对儿,卢仝的《七碗茶歌》,怎么能成为一种茶家标竿的文化经典?怎么能在多种文化范畴与人生层面中,成了一种不朽的范式?
  • 东晋以后,山水游记体诗文开始受到关注,从唐朝开始,游山水已扩大到对台阁名胜、边塞以及繁华名都大邑之游历。所以在唐诗中有很多优秀山水诗、边塞诗。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长期游历经历。这种游历除了游赏名山大川、增闻广见之需要,还有出于对佛、道之信仰而寻仙访道的目的。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是游历诗人的典型代表。
  • 华人社会里,米饭是不可或缺的粮食。我们从小读诗就学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能够吃饱喝足其实是我们的福报。日本民间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一粒米上有七位神仙。父母从小以此告诫孩子要珍惜食物,倘若不懂得珍惜这点滴之恩,就如同抛弃了神仙的眷顾。
  • 格雷多年专注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她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与自然疏离,其原因不外乎城市的密集化及人们对技术设备的依恋。但人与大自然接触可以增强创造力、提振情绪、降低压力、改善精神健康、增强幸福感、强化社会关系、促进身体健康等等。
  • 孔子的弟子中,有的生活贫困,譬如颜回、原宪;有的善于经商,富甲天下,譬如子贡。一贫一富,在孔门之中,各有千秋,演绎得斑斓多彩。
  • 锦绣般的春色里,可爱的桃花风韵波动人的心弦,染出多情多义的史卷和诗篇:“人面桃花相映红”浪漫情怀传千年,桃园三结义则演绎了脍炙人口的三国“义”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桃报李”都是常见的名句。
  • 晚年,亨德尔在双目失明中继续创作,拖着病体参加义演。他悲天悯人,扶助贫弱。他把《弥赛亚》几乎所有的收入用于救济孤儿,他还被聘为伦敦最大的慈善机构的弃儿医院院长。1759年春,74岁的老人照例指挥了《弥赛亚》的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倒下了。他得到了国葬礼遇,
  • 在姑苏城有一名贫寒的孝子,名叫叶百民。他秉性愚钝,读了二十年的书,连普通的文字都写得不太像样。因家境实在贫穷,买不起笔墨纸砚。好在他会些医道,在一家药店悬牌应诊,以此得些微薄的薪水,赡养老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