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阮兆辉畅谈中国粤剧神绪及前景隐忧

人气 5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25日讯】阮兆辉“辉哥”,在粤剧界享有“神童”、“万能泰斗”等美誉。辉哥是一个多才多艺多面的演员,七岁开始从事演艺工作,拍过电影,演过不少粤剧,还在台湾呆过一段时间,做过电影助导,而他最喜欢的是粤剧,现在不辞劳苦的东奔西走,向年青一代介绍粤剧艺术,希望粤剧这个国粹能延续下去。

辉哥:戏曲最大危机是引进西方的东西去攻击自己

辉哥对中国戏曲的感觉是,“中国戏曲已走向一条很大机会会灭亡的道路”。中国戏曲形成及存在了一千几年,从有乐、有曲到有戏,乐、曲、戏加起来形成的中国戏曲,既有西方歌剧,默剧、话剧的表演方式,也有西方缺少的杂耍、打筋斗等元素。
“现在中国戏曲面对最大的危机是引进了很多西方的东西,去攻击自己”,指中国戏曲落后,认为西方的东西好。其实刚好相反,中国戏曲的舞台是升华到可凌驾于西方舞台之上的,因为“中国戏曲把整个舞台全部圆融”。

舞台是一个意境 领观众走入剧中

辉哥认为“中国戏曲的中心是抽象的”,舞台是一个意境,舞台上没有实物,这个舞台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构想,演员把假的、不存在的意境升华,像情节描述正在落雪,但现实是天气很热,没雪洒下来、没有吹着狂风、没有把冷气扭到最冻,演员的责任就要做到令到观众相信现在正在下雪。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就是刻意通过演员的表演,以抽象技巧作为表达方式,故能“无中生有”。舞台上只需要一张桌子、两张椅子,演员就可以表达出故事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中国戏曲的中心,即是很着重演员的演技,什么也不看,只看演员。

看戏曲是欣赏演员演译 不只是娱乐这么简单

中国戏曲并不是欣赏故事,而是欣赏故事的涵意。观众都知道故事内容是什么,他们买票进场看几个小时,就是“去欣赏演员怎样把故事演译”,不同演员演译同一个角色,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两个演员的演译可能都是对的,他们会点醒人们某些东西,也就是去欣赏,所以并不只是娱乐这么简单。

西方制度渗入戏曲 演员成为导演的工具

辉哥说,香港的粤剧艺人其实很休闲,做到老退休就算了,不需要再去思考粤剧承传的问题,因为广东这么大,有这么多人才,他们不需要负这个责任。但他们觉得广东的粤剧发展有问题,并不是依照传统的方式培训演员,而是加入了西方的东西,如导演制,所有演员不需要懂得表演,有基本功就可以了,导演说怎样演译,演员就怎样去演译,完全不是演员自己自发的自己去揣摩角色。“凡不是自发的,就不能够升华,演员是在copy(复制)导演的要求,演员变成了工具”。这样致使中国戏曲变得不伦不类。

新旧戏曲演员有代沟 戏曲借鬼神讽刺时弊

辉哥还谈到新旧戏曲演员的“代沟”问题。他说,中国和台湾的新一代戏曲演员都崇外崇新,在舞台上加进太多西方的东西,多数是布置得堂皇华丽的大制作,讲究布景、灯光、道具,“不再是昔日那种简朴的舞台,昔日眼中有景,心里有情的演员!” 这也是传统戏曲表演程式日渐被遗忘之故。结果,不单只香港的新旧粤剧演员不能沟通,而且京剧、昆剧、越剧、潮剧都出现“代沟”问题。辉哥说,他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东西,但中国戏曲掺杂太多西方元素就不太好。
另外,辉哥指出,有些人觉得中国戏曲老套,且内容常涉及鬼神,不太文明科学,但其实全世界的剧目都有类似的内容,如莎士比亚的剧作《仲夏夜之梦》也有神怪内容,而中国戏曲往往是利用这种表达方法去讽刺当权者或批评一些不良的社会上现象。例如《白蛇传》其实是供一个神话故事,来批评社会上人士的一些世俗的、阶级歧视的眼光。

辉哥:若再积是成非 中国戏曲便会消失

全世界的演艺气候大家都清楚,很多事情积非成是,没有对错,很多人觉得中国戏曲西方化没有所谓,继续这样做下去。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妥,例如昆剧大师裴艳玲和辉哥都一样,觉得“若再这样发展下去,中国戏曲便会消失”。于是香港一群有心人士希望粤剧能够承传下去,努力不懈地进行推广粤剧的工作。
辉哥感慨地说,他们知道达不到承传的目的,因为现在只剩下他们这批都是五十岁或以上的粤剧艺人,他是最轻的一批,都五十岁了。他们看到,要呼唤其他人走回以前的训练方式,没什么大作用,因为以前的训练方式太辛苦,这样做“成功的比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在学校内推广粤曲 质疑演艺师资水平

致于向年轻的一辈推广粤曲,辉哥表示他们是见一步行一步,在学校推广粤曲计划,起码可以让香港的年青人知道粤曲到底是什么。香港中学教科书也有介绍粤剧、粤曲的内容。一些学者、粤剧界人士都尽了很多力,但是这样还不够,因为中国和香港真正需要的是培养戏曲演员的学校,香港就没有这类学校。
香港演艺学院设有中国戏曲文凭课程,但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那些在案头工作的人物编写,没有实际的表演经验,只会流于纸上谈兵,缺乏水准。而粤剧大老倌即使想教也无能为力,因为在香港教书一定要有文凭,“他们当然没有文凭,以前都是师父传徒弟的。”
此外,学生都是中学毕业后才入读,那时已十七、八岁了。粤剧应该从小培训,最好是在小学毕业时,即十一、十二岁时。

辉哥呼吁政府重视文化 定位表演场地服务对象

担任康乐及文化事务处顾问的辉哥不平的指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名称把娱乐凌驾于文化之上,娱乐是肤浅的,怎可与文化相提并论,且比文化更重要。”他曾要求改名为“文化及康乐事务署”,但遭拒。辉哥认为,之所以有此现象,完全因为这些政府高官觉得“唔做唔错”,便可以风平浪静的退休。
此外,辉哥认为政府不重视文化艺术的政策,还可以从各表演剧场对其用途定位看到。譬如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剧院,早上是某某小学举行毕业典礼,中午是拍卖会,晚上是世界级表演艺术巨星表演,其艺术价值何在? 他曾在康乐及文化事务处会议上提出大剧院只供巨星作表演用途,但得到的答案是必须依据自由平等的原则租借场地。

香港表演艺术需要殿堂 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依归

谈到平等,辉哥立即指出,美国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都是安排世界级的巨星表演,如果没有知名度,“睇俾唔俾你去表演”? 根本不是平等的问题,澳洲悉尼剧院若没有巨星表演,便空置场地,就算是香港私人的利舞台,以前的大剧院,也只租借给重量级演艺人表演。
辉哥无奈的表示,“文化中心的存在并不是以艺术价值为目标,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依归”。辉哥认为,香港表演艺术需要一个殿堂,让艺人觉得在这殿堂上表演是一份荣耀。

辉哥理想粤剧学校 希望政府注资兴办

辉哥认为若果香港开办粤剧学校,除教授戏曲外,还应该包括普通学校教授的主要的科目,这样家长便放心送子女入读,学生既不用放弃学业,又可以学习戏曲,学校可培养出戏曲表演、服饰、填词、音乐等方面的人才。
兴建戏曲学校需要大笔资金,但辉哥希望政府把眼光放长远点,投入资源办戏曲学校,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不置于消失。
现阶段,辉哥希望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基本场地,如油麻地戏院,作为粤剧排练和表演的地方。

戏曲是重要的教化工具 灌输对错道德社会观念

辉哥说,其实戏曲是一种高台教化、教育,譬如古代教育不普及,戏曲和戏剧成为一种很主要的教育元素,无形中灌输给普罗大众对错、道德、社会观念。戏曲在中国旧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工具,有时有些政治家利用戏曲作为政治工具,有时有些教育家利用戏曲作为教育工具,因此若运用得宜,戏曲是一个很好的说教工具,你向群众说一番道理,他们可能不会接受,老师向学生说教,学生也不一定会听,但将事件或历史透过戏曲表演出来,他们很容易就记得住。虽然戏曲发展并不是以此为目的,但就算走这一条路也无妨。

盼小朋友认识粤剧 培养兴趣欣赏戏曲

辉哥目前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推广戏曲艺术,这几年来他巡回到香港各大专院校、中小学,举办讲座、工作坊、表演等,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给年青一代。他说,就如芭蕾舞国俄罗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跳或欣赏过芭蕾舞,但他们都对芭蕾舞有认识。他希望香港的小朋友第一,认识戏曲的特点和好处,就是能够修心养性;第二,明白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应有责任保存下来;第三,培养小朋友对戏曲的兴趣,慢慢懂得欣赏戏曲。

求至善一世都是学生 献身艺术为满足求知欲

辉哥说,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他一世都是学生,不会毕业。他平日会阅读有关中国的诗词歌赋及历史等书籍,以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背景认识,作为揣摩角色心态的基础,而且会不断反省,寻求最好的演译方式,有时悟到后,会兴奋莫明。但当自己表演得不太理想时,会整夜睡不着,反复思考每个不完美的动作。
辉哥强调,把角色演译得尽善美这种态度并不是为了搏取观众的掌声,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是表演给自己看。
辉哥说,“人之初性本懒”,所以戏曲训练一定要严格,训练过程相当辛苦,但以前的小朋友思想单纯,很听师父的训诲,然而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很容易就气馁。不过,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强求,不计较成果,尽力去教导下一代,让戏曲能精髓延续下去。

如想更进一步了解辉哥及粤剧,以及辉哥即将演出的台期,请访问网站“春晖集”
http://yuensiufai.com

【大纪元专访】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港六公屋户瞒报物业被定罪
港社福界调查:九成半社工认为政府修例不恰当
邹家成涉未经授权转寄投诉信 辩方质疑法例无禁止
林世雄称有信心任内解决港网约车争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