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踢得一代不如一代 中国足球何时告别粗糙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17日讯】甲A踢成这个样子,我们也很难指望二线球队把技术能力放到首位培养。

  中国足球粗线条的攻防风格业已定型,从青少年到职业化已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技术型球员几近绝迹。

  中国足球也有彻底掉头的机遇,最典型的就是健力宝队刚刚回国时所形成的冲击,只可惜,仅仅因为世青赛小组未出线便全部予以抹煞。

  中国足球的问题其实已不是技不如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在世界杯上的米家军中,我们找不出一位个人技术与位置能力超过沈祥福与贾秀全的选手,更别说与对手抗衡了。

  祸根不在后备培养

  现在一提起球员技术上的普遍粗糙,一线教练统统都把责任推到后备培养上,其实他们自己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西班牙后备球员的培养均符合西甲联赛的标准,个个技术出众,而英格兰青少年的个人风格大致与英超联赛的整体打法相吻合,个个冲击力十足。你能指望日本的青少年训练练出韩国那种硬朗又跑不死的选手吗?韩国人也想出技术型球员,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球员均像是从一个模子造出来的。

  同样,中国职业联赛的战术风格也决定了青少年训练的发展方向,现在的国脚什么样,肯定后面培养出来的小球员也是这种类型。我们的职业队表面上声称找不到技术型球员,其实他们在向二线队召人时要的都是靠身体吃饭的速成品,奔跑能力与对抗能力肯定放在第一位。

  其实,甲A踢成这个样子,我们也很难指望二线球队把技术能力放到首位培养。看看技术型球员的遭遇吧,彭伟国被甲A遗弃,张效瑞被硬生生逼成四不像,健力宝选手半数以上踢不上球,这些中国凤毛麟角的技术型球员命运如此之惨,后面是不会有人效仿他们的。

 在日本和韩国要选拔一名国字号的教练一定要经过技术委员会的集体讨论,而这一切对中国足协来说还很遥远。中国的国字号教练的产生过程往往就是足协几个主要领导一碰头就定下了,不经过考察,不经过评议就产生一位主教练,这肯定就会有用人的误差。

  前仆后继的“毁人不倦”

  中国足球原本是非常讲究技术配合的,苏永舜与曾雪麟带队时中国队都是亚洲绝对的技术型球队。那么中国队是何时由技术型向粗放的力量型转轨的呢?

  高丰文执教时就有了这种倾向,他当时在中前场重用工兵型选手,强调抢截与拼枪,不过在整体上还比较讲究配合。紧接着施拉普纳接过了帅印,这位在技战术整合上乏善可陈的德国不入流教练一直以“豹子精神”的标准来选拔要求队员,致使中国队在伊尔比德踢得惨不忍睹,毫无章法。

  而真正完成施拉普纳“毁人不倦”的未竟事业的是徐根宝,徐根宝执教范志毅这届国奥队时强调前场后场直接在空中接头,完全违背了足球的基本规律。当时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中国足球有史以来最粗糙的国字号球队,其实那拨球员能力相当不错,但此时中国足球的基本战术导向已走入了误区。

  职业联赛头几年是延续上述战术误区的几个赛季,全国上下到处都是抢逼围浪潮。而抢逼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破坏足球,它的全部内涵都建立在如何破坏对方进攻上,而对于如何组织有效攻防,抢逼围论连边都不沾。

  有人曾经说,甲A踢的是狗追骨头的足球,话粗理对,抢到球之后将皮球大脚开向前方未知领域,由前场队员冲刺进行追抢,这就是职业联赛初期甲A的进攻模式。

  尽管近几年外籍教练的大量拥入让甲A的整体打法略具雏形,但中国足球粗线条的攻防风格业已定型,从青少年到职业化已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技术型球员几近绝迹。

  何时才能急刹车

  其实,中国足球也有彻底掉头的机遇,最典型的就是健力宝队刚刚回国时所形成的冲击,只可惜,仅仅因为世青赛小组未出线便全部予以抹煞。

  健力宝队当初征战土伦杯时发挥得非常出色,与强队拼得半斤八两,只是最后1分钟被阿根廷攻入致胜球,也许是本能地对巴西风格的厌倦,这一成绩没有得到外界认可,而被鼓吹成黄金一代的本届国奥队打土伦杯小组都未出线。

  如今这届国奥队的确拥有一批能力突出的球员,但沈祥福的执教思路实际上是在步徐根宝抢逼围的后尘,进攻手段生硬单调。如果让一位出色的洋帅调教,肯定会在技战术方面有大的起色,而借助一批黄金一代的脚法,完全有希望扭转中国足球不良的战术风气,可惜这种可能性几近于零。
(07月17日 东方体育日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连败三场 一球未进 中国足球队返国
中国足球需要重新定位 世界实际排名80开外
面对韩国队划时代的胜利    中共媒体酸了
【纪元特稿】世界杯际回望中国足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