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点的起源

人气 33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6日讯】

面点,即正餐以外的小份量食品,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面点,包括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狭义的面点,则将比较粗放的主食、部分小吃排除在外。从面点演变规律看,是先有主食、小吃、 后有点心、糕点;从主食进化到面点,需要一段发展过程。

我国主食出现很早。古人或新人学会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实的时候,就可视作主食的开端。虽然这种食品十分简陋,但它已具有面食的某些属性。经过几十万年摸索,到新石器时期,先民能够将舂去(麦麸)皮的整粒谷物烤、爆、煮、蒸、制成比较香美的饭、粥、羹、糗(谷物熬熟后晾干捣粉),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发展了。屈家岭文化遗址,发现一口口径87.6釐米,高34.4釐米,容量6250立方釐米的陶锅,经考证,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饭的器具,一锅可供50人吃。

由此可见,那时的主食制作已是相当技术的。不过,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种仍较单调, 在公元前21世纪问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精细面食,面点的文字,所以如此,是当时物质技术条件还不能满足面点生产的基本要求。 进入西周,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则提供了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谷、 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类);由于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则提供了制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锅、 陶饼铛、青铀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专门从事厨务劳动的奴隶,早期面点始在宫廷中诞生。

根据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战国早期的面点约近20种。它们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还可制成糊状烙;馅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圆型,其属性介于糕与饼之间;还有的则是将饭、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制。

它的品种有“面”(爆熟磨碎的大麦)、“糜薄”(米粉与肉酱煮糊)、“饵”(蒸糕或蒸饼)、“(侯)粮”(行军的干粮)、“蜜饵”(加蜜的粉饼)、“酏食”(酒发酵饼)、“糁食 ”(米粉加肉丁制饼油煎)、“粔籹”(蜜与米粉和成环状煎熟)、“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以及“芳糗”等。
◇美食家◇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曹顶与跳面
有桂圆味的红茶:正山小种 该如何挑选?
【梁厨美食】榨菜冬菇红枣蒸牛腱~养生补气
【一箪食】葱油鸡蛋沙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