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原民打猎遭判刑 民团:文化不应被法律切割

为声援布农族猎人王光禄,原住民族青年团体与NGO人权团体,3月2日前往司法院递状,提交意见书。(中央社)
人气: 4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1年03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湾台北报导)布农族原住民王光禄,于2013年持土造长枪猎捕台湾长鬃山羊、山羌各1头,遭最高法院判刑3年6月定谳;但最高检察署认为此案有法律上的疑义,因而提起非常上诉,最高法院也为此首度声请释宪。多个民间团体3月2日赴司法院递交意见书,强调原住民文化不应受法律压迫。

王光禄因年迈的母亲想要吃肉,遂于2013年在台东山区使用非自制猎枪打猎,捕获台湾长鬃山羊及当时被列为保育类动物的山羌各1头,事后遭检方依涉嫌违反《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野生动物保育法》起诉,最终遭最高法院判刑3年6月确定。不过,最高检认为此案有法律上的疑义,因此提出非常上诉。

最高法院审理认为,狩猎是原住民传统文化,但《枪炮条例》限制原住民仅能以“自制”的落后枪支,而非较安全的现代化制式猎枪打猎;且《野生动物保育法》限制原住民只能基于因动物逾量、学术研究、教育等目的,或传统文化祭仪之必要才能狩猎,其罔顾原民生活习惯,有违宪之虞,因此首度向司法院大法官声请释宪;王光禄也递交声请书。

大法官将于3月9日召开《宪法》法庭进行言词辩论,并公开征求各界提供法庭之友意见书;全台各地数十个原住民族青年团体、地方团体及人权倡议NGO,于2日共同前往司法院提供意见书。

原住民族青年阵线成员Savungaz表示,原住民族狩猎文化长期受到不适当的法律限制,遵循传统在山林中生存却被入罪,严重违反《宪法》保障的生存权及多元文化精神。

台东县布农族青年永续发展协会声明,在布农族文化中没有“猎人”的职业,中文“狩猎”一词的背后是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一套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与布农文化核心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指引族人如何与环境共生;但法律却将“狩猎”从布农文化中切割,造成严重误解,使文化破碎,只允许原住民传承“主流社会想要的部分”。

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秘书长邱伊翎则表示,联合国《原住民族权利宣言》早已肯认原住民族享有支配自己的生活,能够取用土地及其他维系生计与文化的必要资源之权利,并维护独特的文化认同,免于歧视和种族灭绝的威胁;盼国际人权法对于原住民权利的保障,能在此释宪案中彰显。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