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诗典】齐国倜傥生 千载结同心

文:白语曦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句:“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图是 金廷标《庐山观瀑》(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他是人中翘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一生秉持高节,始终不肯出仕为官。有一年,他游历赵国邯郸,亲眼目睹赵都面临灭顶之灾。他出面相助,犹如从海底升起的明珠,不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载,照亮了后世千秋。当李白吟咏“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吾人是否见贤思齐,与之同步?

李白《古风》(其十)诗章,歌颂的浊世明珠,正是齐国高士——鲁仲连。全诗曰: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文通述】

战国末年,齐国名士鲁仲连,亦简称鲁连、鲁连子(约前305年—前245年)。无论他的才气、谋略,还是道德节操都十分高明美妙,为人潇洒倜傥,可谓美善之至。

他的出现就像一颗明珠,从海底冉冉升起,挥洒出皎洁的光芒,照亮了天地。

他以雄辩之言论,说服了赵、魏二国,成功退却了秦军,建立了不世之功。在当时,他声望高隆,名震天下,甚至照亮了后世,令后人无限地景仰。

他不为功名富贵所动,回首笑顾,谢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李白和他一样淡泊名利,也是豪放豁达之人。当事情一旦了结就拂衣而去,功成身退是我们的共同志向。

【诗典史话】

“却秦振英声”,是说鲁仲连帮助赵国,退却秦兵一事。

战国末年,秦赵二国于长平大战。秦将白起击溃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赵国惨败后,秦军围困赵都邯郸。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营救赵国。秦昭襄王得知消息后,传信恐吓魏王,谁救赵国就先攻击谁。魏王不敢得罪强秦,就命晋鄙驻扎在汤阴,不敢冒然进兵。魏王认为,秦国意在称霸天下,只要赵孝成王尊秦王为帝,就可免遭灭顶之灾。

魏安釐王派将军新垣衍(另作辛垣衍)走小路来到了邯郸,由他游说平原君,企图怂恿赵国臣服,拥秦称帝。时逢鲁仲连游历赵国,知道了这件事。他要亲自替平原君责问新垣衍,顺道把他骂回去。平原君就安排了二人会面。

清《古圣贤像传略》中的鲁仲连像。(公有领域)

鲁仲连志行高洁,名震天下,当时的诸侯贵族也都多有耳闻。新垣衍一听鲁仲连指名要见他,便托辞说自己是魏王臣子,眼下奉命出使,无意与之会见。但平原君已经提前把消息透露了出去,迫使新垣衍不得不见。

鲁仲连原本打算替平原君责问新垣衍,然而当二人会面后,他一反常态,看着新垣衍却是一言不发。

新垣衍很是不解。以他的观察来看,凡是留在邯郸城里的人,很多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但他看到的鲁仲连,并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之人。当时邯郸城随时可能被秦军攻破,此时此刻危机四伏,无疑是一座危城。所以他不理解,为什么鲁先生仍要坚持留下来,待在城里而不离开。

鲁仲连说:“世人以为鲍焦(周朝隐士)没有博大的胸怀,廉洁自守最终抱树而死。其实人们都错了。众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只是为了己身打算罢了。那个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只顾崇尚战功之国,用权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肆无忌惮地称帝,继而为政于天下,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实在不忍心作它的臣民。”

新垣衍得知,身为齐国人的鲁先生留下来,只是为了帮助赵国。但是鲁仲连无权无势,也没有一兵一卒,是个不慕名利的高洁之士,他究竟能拿什么去帮?新将军很好奇地问道:“先生打算怎么帮赵国?”

鲁仲连说,要请魏国、燕国来帮助。新垣衍相信,燕国会听从鲁先生的建议,至于魏国他就不敢苟同了。新将军本人就是魏国人,现在奉魏王之命出使,就是为了使赵国臣服秦国,所以他实在不晓得,鲁先生如何能说服魏国回心转意。鲁仲连却说,魏国是没看清强秦称帝后的祸患,假如真的明白,一定会帮助赵国的。

在鲁仲连的辩难和指责下,新垣衍表露出了对强秦的畏惧之心,“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量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因为害怕他啊。”新垣衍甚至大放厥词,认为秦王是主,魏王是仆,甘愿在强敌面前屈服称臣。

一个堂堂的魏国将军竟自甘事秦,视其为主。为警醒他,鲁仲连大喝一声:“那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这句话令新将军大吃一惊:“鲁先生,您说话也太过分了!”

鲁仲连随即以商纣王对待商末三公九侯、鄂侯、文王为例作为警示,说明秦王称帝后,也必如商纣王对待诸侯一样,故魏王将来一定也不会有好下场。鲁仲连说,魏国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怯懦,一旦尊秦王为帝,秦王定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肆意更换诸侯大臣,安插自己的亲信,还会将自己的女儿、姬妾嫁入魏国王宫,逐渐架空王权。而新垣衍作为魏王心腹,也必会遭到秦国排挤,失去原有的宠信,从此一无所有。

鲁仲连智慧高超,分析鞭辟入里。新垣衍听到此,顿觉坐立不安,当即站起来,向他恭敬地连拜两次,不敢再怂恿赵国拥秦称帝了。

秦国将领听说此事后很是震惊,即刻把军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就在此时,平原君的妻舅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夺下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大军击秦救赵。秦军遭到攻击后,便撤离了邯郸。

“后世仰末照”,鲁仲连一番话,使赵国摆脱了灭顶之灾,亡国之患。其彪炳之功照耀后世,令人钦慕他的高节。可谓“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秦国退兵后,赵国转危为安,平原君封赏鲁仲连,赠他一座城池,但是鲁仲连再三辞谢,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设宴招待他,当喝到酒酣之时,平原君起身亲自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天下之士的气节,能为人排忧解难,消除祸乱而分文不取。如果收取报酬,那就是商贾交易之事了,我鲁仲连不忍那么做。”遂后辞别平原君,终身不再与他相见。

【语心吟赏】

鲁仲连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不想出仕为官,经常游走民间,混迹在齐赵大地。虽是一介布衣,却能力折公侯,与贵族分庭抗礼。若不是他行事高义,名震天下,想必诸国也不会如此礼待他。

他身负高才,却从不为己求得私利。哪里出现危机,他就会出现在哪里。智者之舌,或灿如莲花,或锋利如剑,助人解除危难后,却能分文不取,悠然身退。

李白《别鲁颂》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李白在《别鲁颂》诗章中,将鲁仲连的气节与泰山相比拟,“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说泰山很雄伟高大,却也高不过鲁仲连的高义气节。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李白钦赞鲁仲连独立于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挥洒兰香白雪。其人德品犹如错落盘结在石上的古松,不为秋霜百般磨折而损毁。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道出了李白的心愿,他愿向先贤赠予忠言和镂金镶玉的宝刀,使二人永结高义,千秋不泯。

吾人重温《古风》诗章,但愿千载同心,感古今之时仍怀高尚。

参阅资料: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卷83
《资治通鉴‧赧王五十八年》卷5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卷20@*#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历史的文学叙事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他对南北民族的差异有着极大的慈悯包容,反对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纪末苏格兰著名作家、诗人和历史学家。生长于爱丁堡的他曾是律师,也当过副郡长。司各特的诗歌很受欢迎,但他最终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素有“苏格兰之魂”、“历史小说之父”等美誉。
  • 林语堂笔锋犀利,行文随意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一笑。对了,这个中文“幽默”一词,就是林语堂从英语“humor”翻译过来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
  • 索尔仁尼琴: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因为永恒的比暂时的伟大,天国的比人间的伟大,灵性的比政治的伟大。
  • 一场奇异的飓风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飞沙走石。大风吹倒了禾苗,撼动了大树,可谓刮得天昏地暗,令满朝君臣震惊。这来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厉。
  • 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人不晓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传,温度不减。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凡的器识和才华,留下的许多小故事足为见证,而他小时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连着他的一生。
  • 一代文豪苏轼的出生有如巨星横空耀世,此后千百年的时空都被他照亮了;他从小就头角峥嵘,展露非凡的器识,这些他小时候的小故事点点滴滴道出他的非凡。
  • 托尔斯泰
    在他看来,表达心底的真话,说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语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艺术的要务和唯一的目的。“艺术不是一种享受、慰藉或娱乐;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唯有透过艺术的影响力,才能促使人们和谐互助,暴力才会终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