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诗典】忆上古神风 忠信谁昭明

作者:白语曦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句:“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图是 金廷标《庐山观瀑》(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5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场奇异的飓风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飞沙走石。大风吹倒了禾苗,撼动了大树,可谓刮得天昏地暗,令满朝君臣震惊。这来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厉。

朝代更迭,时空亦变,转眼即是千年。在一个特别的时间点,大唐诗仙李白回忆起了上古那场神风,将已湮没的历史浓缩为简练的诗章。当帝心蒙尘,谁能唤回忠信?

《寓言三首》(其一)诗文曰: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金縢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诗文通述】

周公背靠着绘有斧纹的屏风,站着接受诸侯朝拜,周成王露出敬畏恐惧的表情。周武王生病时,成王生病时,周公曾剪掉指甲投入河中,向神明表志,请以身代。

清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周公》局部(公有领域)

贤圣遭到了谗言诋毁,人君也不免有所猜疑。天风拔起了大木,禾苗也悉数遭到损毁。

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二人像是苍蝇一样,煽动了流言蜚语。周公写下《鸱鸮》诗以明心志。

如果成王没有看到周公的金縢藏书,他坚持的忠信,又有谁能明晓知道呢?

【诗典史话】

在这首诗文中,李白提到的周公是西周贤臣。据《逸周书》记载,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即位。由于成王年幼,无力威慑群臣和方国。周公旦担心地方诸侯,尤其商朝残余势力会趁机作乱,寻衅滋事,于是代理摄政。他君临天下六年,消弭了祸乱,使天下得以大治。

“周公负斧扆”,扆,依,古时通用,所以也写作“斧依”。《尔雅》云:“牖户之间谓之扆。”古代帝王朝堂所陈设的屏风,以绛红为质,通高八尺,位于东西户牖之间。屏风上绘有斧纹纹饰,所以称为“斧依”。周朝地方诸侯朝拜宗周,周公就背靠着斧纹屏风,面朝南站立。

“成王何夔夔”,夔夔,传说中指一种龙形异兽,外形似龙,但有一足。后来以夔夔形容敬畏谨慎恐惧的样子。

“武王昔不豫”,周武王伐纣功成后第三年,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太公、召公向周公提议,一起为武王占卜。周公认为,仅凭占卜,不足以打动周朝先王。于是周公在同一地上筑了三座土坛,又在其南面夯筑了一座土坛。他站在上面,手持玉璧,头戴玉珪,祝告周朝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周文王。他说,如果三位先王在天有灵,果真需要助祭之人,就让我姬旦代替武王姬发吧,“我禀性宽厚,素有巧能,而且多材多艺,能事奉鬼神。你们的长孙(指姬发)不如我多材多艺,不能事奉鬼神。”

周公对天祝告,当场卜问三龟,结果都是吉兆。他打开藏书的锁钥查书,结果也都是为吉。从上天的垂兆中,周公得知武王已经度过了危险。他回去后,就把写有祝辞的简册放进了金縢中,也就是用金属作成的带子,束着收藏书契的匣子。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唐虞夏商周)‧周成王一》。(公有领域)

“剪爪投河湄”,《史记‧蒙恬列传》引述上古故事,昔日周成王刚刚即位,还没有离开襁褓。周公就每天背着成王上朝,处理国事。有一年,成王得了重病,几乎危在旦夕。周公忧心如焚,剪下自己的指甲投进了河里,向神明祝祷请以身代。他祝告说:“王年少无知,是我姬旦执掌国事,违背了神命,遭罪的人应该是我啊。”事后他把祷书收藏在宫廷府库中。

成王亲政后,管、蔡二人进献谗言,诋毁周公,在成王面前搬弄是非,说他的坏话。周公为避嫌,远离京师,到东都住了三年。后来,周公送给成王一首诗,名为《鸱鸮》,但是成王仍对周公心存猜忌,无意接他回京。

然而,就在这一年谷物丰熟之际,忽然上天刮起了一阵大风,夹杂着雷电,致使谷物全被吹倒,大树几乎被连根拔起。天降异象,满朝为之震动,人人惊恐难安。于是周成王和群臣穿着朝服,恭敬地开启了金縢之柜。

直到这时,成王才看到了周公昔日的祝辞,他甘愿牺牲己身来代替武王。成王询问众史官,得知此事千真万确,因为周公叮嘱过,不准他们把这件事说出去。所以外界对此知之甚少。

成王拿着简册,往日记忆浮现眼前。他回想起叔父背着幼小的他穿梭在朝堂,躬身力行,处理国政,而他不懂叔父的苦心,也因相信谗言,误解了叔父的一片忠贞。成王当下心中释疑,禁不住地痛哭起来,责备自己年幼无知,导致皇天震怒,使他有机会认识周公的贤德,“我这个小子应当亲自迎接周公,按照我们邦国的礼仪也应该如此啊。”

成王率领群臣走到郊外,迎接周公。就在当天晚上,再次起了一阵大风,只是这次是反向回吹,那些倒伏的谷物又全被吹起来了。就连那些被吹拔的大树,国人也奉命全部扶植种回,并且𢭏实了树根。天降大风,惊醒了成王的疑虑,唤回了忠信。君正臣贤,国泰民安。这一年收成也获得了丰收。

【语心吟赏】

李白诗文既俊且逸,逸气驰骋。无论诗文,亦或词赋,其笔调高格,能清人心神,震人心魄。他入京后,于天宝元年(742年)被唐玄宗诏为翰林学士。在唐朝,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为“内相”,是一个清贵而又权重的官职。“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李白以诗文表述此时此刻的心情。

唐玄宗器重李白,多有恩宠。君臣遇合,若能持续长久,人臣也可大展抱负,大济苍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李白希望能像历史上的管仲、晏婴、范蠡、张良一样建不世之功,然后功成身退,泛游江湖,纵览沧洲。

但是这场君臣之遇,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挑战。李白素有大鹏之志,平交王侯,不肯屈身以事权贵,招致他人嫉恨。有人屡进谗言,诋毁李白。同一时期的任华于《寄李白》中说到:“权臣妒盛名,群犬多吠声。”

这位权臣是谁,众说纷纭。有一说是高力士。李濬(音郡)于《松窗杂录》记载道,高力士对为李白脱靴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视为耻辱。杨贵妃本来对李白所写的《清平调》非常喜欢,常常吟哦咏唱。高力士看见后,挑了其中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说:“我还以为你会把李学士恨入骨髓呢?想不到你还唱这三首词”。杨贵妃不解其意,高力士说:“难道你没有看到,他在词中将你比作赵飞燕吗?”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身轻如燕。宫人托起水晶盘,赵飞燕能在盘上翩翩起舞,但是赵飞燕曾与赤凤私通,宫闱颇不检点。经高力士一说,杨贵妃以为李白是在讥讽,轻贱她呢。

李白入朝不到三年,就遭到了权贵的排挤。在朝中,李白也自感“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学士》)加之权臣进谗言,玄宗下诏赐金放还。“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唐玄宗受到谗言迷惑,疏远了李白。

流言蜚语犹如苍蝇,嗡嗡嘤嘤,谗惑君心,害得贤臣周公不得不避嫌,离开了京师;害得李白无法施展高才,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李白虽遭谗言中伤,但他的诗文并非独为己伤叹,而是为天下从古至今有多少贤臣遭谗蒙冤而伤叹。

当浑噩的世间走向败落,人力无法挽救时,或许只有来自上天的力量,才能归正这一切,使蒙昧的世人看清真正的忠信和天良。

参阅资料:
《逸周书》
《礼记‧明堂位》
《尚书‧周书‧金縢》
《李太白全集》清注本
《史记‧蒙恬列传》卷88@*#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历史的文学叙事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他对南北民族的差异有着极大的慈悯包容,反对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纪末苏格兰著名作家、诗人和历史学家。生长于爱丁堡的他曾是律师,也当过副郡长。司各特的诗歌很受欢迎,但他最终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素有“苏格兰之魂”、“历史小说之父”等美誉。
  • 林语堂笔锋犀利,行文随意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一笑。对了,这个中文“幽默”一词,就是林语堂从英语“humor”翻译过来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
  • 索尔仁尼琴: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因为永恒的比暂时的伟大,天国的比人间的伟大,灵性的比政治的伟大。
  • 他是人中翘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一生秉持高节,始终不肯出仕为官。有一年,他游历赵国邯郸,亲眼目睹赵都面临灭顶之灾。他出面相助,犹如从海底升起的明珠,不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载,照亮了后世千秋。当李白吟咏“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吾人是否见贤思齐,与之同步?
  • 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人不晓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传,温度不减。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凡的器识和才华,留下的许多小故事足为见证,而他小时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连着他的一生。
  • 一代文豪苏轼的出生有如巨星横空耀世,此后千百年的时空都被他照亮了;他从小就头角峥嵘,展露非凡的器识,这些他小时候的小故事点点滴滴道出他的非凡。
  • 托尔斯泰
    在他看来,表达心底的真话,说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语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艺术的要务和唯一的目的。“艺术不是一种享受、慰藉或娱乐;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唯有透过艺术的影响力,才能促使人们和谐互助,暴力才会终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