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抗抑郁药传统理论 抑郁症或与血清素无关

人气 531

【大纪元2022年08月31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李蓓采访报导)最近一篇综述性研究论文,对抑郁症与大脑血清素水准或活性降低之间联系的假说提出质疑,颠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抑郁症成因的共识,以及人们对根据该假说研发的抗抑郁药的认知。

这意味着,人们吃了几十年的抗抑郁药,其科学根据可能并不像人们所相信的那么确定;多位专家也都表示,尽管这类抗抑郁药在临床上确实对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起到作用,但其真正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更多研究;而且人们可能会因为对该假说的确信而对这类药物产生依赖,并容易忽视它们严重的副作用。

专家强调,要全面认识抑郁症的复杂心理和生理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包括心理指导在内的全面治疗,而不是单纯依赖抗抑郁药,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高发的疾病。

按照世卫组织的说法,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这种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会对日常生活和长期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也容易导致人自杀和自残。抑郁症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高收入国家70%~80%自杀身亡者所源于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抑郁症。

根据世卫组织在去年9月发布报告说,全球约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总人数多达2.8亿人(2.5亿~3.1亿),而且还在连年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

在2005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18%。而在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的过去两年半中,全球抑郁症患者更是大幅增加。根据世卫组织今年3月的报告,在疫情开始的2020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增了25%。

世卫组织说,人们在疫情封锁下感到孤独、对经济上的担忧,以及对自己和亲人染病、痛苦和死亡的恐惧等,都会增加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压力。

根据该报告,美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5.9%,为全球第二高。而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IMH),2020年,美国约有2100万成人至少有一次重度抑郁症发作,占比高达8.4%,其中女性(10.5%)比男性(6.2%)患病率更高;在年龄上,18~25岁患病率最高,为17.0%;12~17岁青少年的发病率为12.0%,其中只有42%的患者接受过治疗。

在中国,根据2019年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中国学者的论文,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为6.8%,有近1亿人患病。其中18~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而青少年在2020年抑郁检出率则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商业宣传把科学假说确定化

这篇今年7月20日发表在《自然·分子精神病学》期刊上的论文,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古德梅斯(Goodmayes)医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基于对17项研究的综合审查结果,认为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抑郁症与血清素浓度或活性降低有关或由其引起。

血清素是大脑中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们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睡眠、食欲及性欲等。

该论文对自1960年代开始的“化学失衡”理论提出了质疑,该假说建立在血清素活动减少导致抑郁症的前提上,早期的实验都假设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后来,围绕这种理论陆续开发出了多种抗抑郁药,有关“快乐药片”的商业宣传,似乎加强了抑郁症和血清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美国杨氏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创始人和医学主任杨景端博士表示,科学研究提出来的一种理论一旦变成了一种产品,“那么从商业宣传的角度,他就把原来的科学证据进行了很多有意无意的夸大或者美化。”“这就造成一种鸿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神经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主任吉特·穆斯·克努森(Gitte Moos Knudsen)教授,在针对这篇文章的讨论中表示,公众对于抑郁症的“主要误解,是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具有单一生化缺乏的单一疾病”,“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能有多种潜在原因。”

在这篇论文发表的当天,还有多位专家都在科学媒体中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英国研究与创新(UKRI)首席临床研究员、转化精神病学研究小组负责人迈克尔·布卢姆菲尔德(Michael Bloomfield) 博士认为,“抑郁症由血清素的化学失衡引起的假说,是20世纪中叶向前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没有任何严肃的科学家或精神病学家,认为抑郁症的所有原因都是由血清素的简单化学失衡引起的。”

研究血清素对抑郁症患者作用长达30年的牛津大学精神药理学教授菲尔·考恩(Phil Cowen)等多位专家也都同意,抑郁症等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并非源于单一神经递质的缺乏。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尽管该研究并没有评估抗抑郁药的利弊,但因为目前的抗抑郁药绝大多数与血清素理论相关,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就成为讨论焦点。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心理医学系副主任弗雷德里克·桑德拉姆(Frederick Sundram)说,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还有其它机制在起作用,如神经可塑性等;另外抗抑郁药效果有30%~40%是安慰剂效应。

他表示,大脑化学失衡理论对非常复杂的人类状况采取了简化的方法,这并不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大多数精神病学家所赞同。比如某人有个人创伤史,并且生活在一个持续存在社会孤立、失业、经济问题等压力下,而导致抑郁症,这样抗抑郁药就不太可能解决问题。

英国研究和提供精神健康问题公共资讯的权威机构——王家精神病学家学院说,尽管抗抑郁药“纠正大脑中的化学失衡”的最初想法过于简单化,但它们确实对早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

“重要的是,抗抑郁药可以治疗抑郁症的症状,但不能直接解决任何潜在的社会心理原因,所以药物使用通常与可以提高患者应对困难生活状况能力的心理治疗相结合。”该机构说。

杨景端博士认为,从他20年的临床经验来看,这类抗抑郁药对一些病人确实起作用。“至于说它是不是原来所推测的机理在起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他举例说,人们发现这类药物还能减少大脑的炎症;而有研究认为,抑郁症跟大脑炎性反应也有关系。所以,这些提高血清素功能的药,如果不是通过提高血清素起作用,就可能还有其它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副作用大 须谨慎

杨景端博士说,尽管这些抗抑郁药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而且很多人吃了都有效,但这些药大多都有多种副作用,所以患者在用药前一定要谨慎。

他以一位近20年的病患为例,该病患曾经使用一种提高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的药物千忧解(Cymbalta)约10年时间,后来出现了体重增加、血压增高等副作用。

在改用一种纯粹提高血清素功能的药物——莱士普(Lexapro)后,她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再一次得到改善。但一段时间之后,她不但体重增加,还出现性欲减退、视力模糊,还感觉到好像有蚂蚁和虫子在身上爬等副作用。

杨景端说,这类抗抑郁药的最大问题是它的黑框警告,也就是说,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在吃这种药的头几周,容易产生更多自杀念头和倾向。对有些人来说,不仅没起到缓解作用,反而让症状加重。

中医师:抑郁症与肝郁有关

对于抑郁症,现居新西兰的传统医学博士董惜道对大纪元表示,从中医角度看,抑郁症与肝脏有非常大关系,跟肝郁有关。无名之火郁在里面、闷在里面,发不出来,人就容易情绪不稳定,造成抑郁。

另外,抑郁症与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阅历、家庭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背景和所经历的等等,也都有较大的关系。

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很多精神疾病都是因为焦虑、担心引起的,很多疾病都是人为造成的;另外,现代人整天刷手机、看电脑,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生活减少。“除非少数修行很好的人,一般人都容易出现精神问题。”董医师说。

“中国有句名言,正气存内、邪气不入,非常有道理。”他说,“社会越发展,人越脆弱,现代社会的压力只会让抑郁症问题越来越恶化。”

他说,中医也有药物治疗抑郁症,“但药物和针灸等的治疗都重在疏通和调整整个人体,因为中医看人体的病症都是从整体看的。”中国1800多年前的名医张仲景,就有小柴胡汤药方,可以治疗肝郁。◇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研究:早起之人或可保护自己免受抑郁症侵害
研究: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增加抑郁症风险
对抗冬季抑郁症的5个方法
调节饮食三周 抑郁症改善 80%的人延续下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