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原大学不见城市的看 连5年叙述桃园故事

中原师生在新兴国小举办成果展呈现新中福聚落故事。(中原大学提供)
人气: 9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4年01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叙事力及感受性,中原大学建筑系谢统胜教授等七位教师带领一年级55位学生,以真实环境的观察互动,进行为期半学年的设计专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初期,皆会安排学生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透过文学叙事将环境元素与人文故事融入实体模型设计中,强化年轻世代的叙事能力。这是该课程连续第五年引导大一学生进入桃园在地场域的实作,也是这次成果展“不见城市的看5.0”名称的由来。

中原建筑系“不见城市的看”成果展提供新中福聚落对空间另类的想像。
中原建筑系“不见城市的看”成果展提供新中福聚落对空间另类的想像。(中原大学提供)

寒假临近之际,中原大学建筑系一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于桃园市芦竹区新兴国小举办“不见城市的看5.0:新中福空间叙事”成果展,由课程的学生全程负责策划与执行。经过两个月深入观察场域,使用了地图、文本、拼贴、建筑图、分析图与空间模型,与新中福聚落的150名小学生分享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每位大一学生独自完成耗时费力的作品,包含对当地人文、历史、建筑、地景、自然环境与归属感的表述,以及对场域的奇特想像与期待。

中原学生独力完成耗时费力的作品,表达对场域的奇特想像。
中原学生独力完成耗时费力的作品,表达对场域的奇特想像。(中原大学提供)

“不见城市的看5.0:新中福空间叙事”设计专题成功呈现中原师生在观察、诠释、转化和空间创作的才华,并与新兴国小师生携手共探这个受城市扩张影响的农业聚落。

中原建筑廖于萱向小朋友介绍精灵的住所,作品充满想像力。
中原建筑廖于萱向小朋友介绍精灵的住所,作品充满想像力。(中原大学提供)

学生创作以新中福社区为主题制作出16座雷切立体空间模型,材料采用废弃纸板物料,强调环保再利用及永续发展的观念,并提供新兴国小特色教学资源使用。在展示的过程中,尽管大学生对于与小孩的互动感到些许不安,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他们却全情投入,并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连结。

小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中原建筑王薇涵分享作品的故事。
小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中原建筑王薇涵分享作品的故事。(中原大学提供)

建筑系一年级廖于萱表示,透过实地观察创造了绿巨人、水旅人、红精灵3位地景精灵,将绿化、水景、红砖墙拟人化融入建筑,成为社区地图上的可爱亮点,也守护着这个社区。

中原建筑系着重建筑思维永续化,学生对环境的改善与创造保有企图心。
中原建筑系着重建筑思维永续化,学生对环境的改善与创造保有企图心。(中原大学提供)

廖于萱展现对绿化和老厝的情感,结合中福地区在地精灵的概念,为这少有都市化痕迹的区域带来新的生机,也为建筑注入人文关怀。王薇涵同学的作品则透过情书、寄情场景与明信片呈现一段爱情故事,使观众更贴近并参与到故事中。

策展与课程指导老师谢统胜表示,有感于人们对成长环境的陌生,以及教育过程中缺乏对乡土的情感、认同感与向心力的现象,不仅牵动城市计划、社区营造、建筑风貌、环境美学等决策,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设计教学团队经过资源的盘点,选在位于桃园近郊农村区块,以专业的设计和艺术能力作为改变的关键,希望透过设计的力量,唤起大学、小学和社区对环境与家园的感受,凝聚向上的力量。

谢统胜进一步指出,这项设计以当代科技为基础,打造一个AR扩增实境,精巧结合故事、行为和历史的虚拟元素,以及建筑与地景的真实场景。透过空间模型呈现场域的“真实+虚拟”,成功融合过去、现在与未来,营造出无缝的视觉体验。

中原大学USR团队与建筑系师生长期关怀桃园学校与社区,挖掘在地特色,提出对未来的另类思维与再发展概念。透过对真实环境的观察、互动、发想、转译与实践,发挥创意与对环境的关怀。中原建筑系整体发展着重“建筑思维永续化”,期许学生对建筑环境的改善与创造持续保有强烈的企图心。◇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