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节背后令人感伤的故事

文/刘如
行孝要及时,莫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3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父亲节,源自美国,每逢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人们便会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和祝福。

然而,父亲节的缘起,却是一个令人伤感和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行孝要及时,莫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人伤痛不已。因此,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才是父亲节最大的意义。

父亲节背后 令人伤感的故事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布鲁斯多德夫人(Mrs.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因难产而死,留下了六个年幼的孩子,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William Smart)曾参加过南北战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又突然失去妻子,内心的苦痛与煎熬,难以想像。

但斯马特先生却没有再婚,而是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了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她最能体会父亲的辛劳,亲眼看到父亲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孩子,忙于家务,几十年含辛茹苦。

没想到等孩子们长大成人,以为父亲终于可以卸下重担,好好安享晚年之际,却因长年的过度劳累骤然离世。儿女们痛悔不已。子欲养亲而亲不在,何其哀伤!

斯马特先生辞世后,多德夫人特别想念父亲,她回想父亲独自抚养儿女所付出的爱和艰辛,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于是将她的感受告诉给牧师,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以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得到了教会和州政府的支持。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

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敬爱、思念和感恩之情。(Inside Creative House / Shutterstock)

不过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父亲节才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这个节日的促成,可以说是多德夫人对父亲的一片孝心,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敬爱、思念和感恩之情。这个故事在提醒我们行孝需及时,莫道来日方长。

其实,这样的教训,在孔子时代就出现过,而且是孔子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千古名言。

皋鱼远离父母 追悔莫及

《韩诗外传‧卷九》中记载了春秋时代一个名叫皋鱼的人,因为不能及时侍奉父母而悲伤致死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乘车在路上行走,突然听到一阵哭声,甚为悲切,孔子说:“快走!快走!前面有贤人。”到那儿一看,原来是皋鱼,他穿着粗布衣服,带着佩剑,在路边哭泣,十分伤心。

孔子下车问他说:“你不像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呢?”皋鱼说:“我这辈子做了三件大错事:年轻时(为功名)一心求学,周游列国,把父母放在脑后,没有尽心侍奉他们,这是第一件大错;理想太高,(看不惯现实政治)因而不去事奉君王,这是第二个大错;与交情深厚的朋友为小事而绝交,这是第三个大错。树想要安静下来,风却吹个不停(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想要尽孝心,但是父母亲却已经不在世了(原文:子欲养而亲不待)。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岁月;死去而不能再见的,是父母。我现在要和您告别了。”过不久此人因哀伤悔恨,精力衰竭而死去。

孔子为此教导弟子说:“大家要以此为诫,这个经验值得谨记在心。”不久,就有十三位弟子向孔子辞别回家,决心好好奉养父母。

故事告诫我们,追逐名利,其实并不重要。远离父母的教训,当牢牢记住。因此古人教导:“父母在,不远游。”

子路奉亲 不留遗憾

子路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但他正好相反,绝不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功名而远离父母,他日日守护在父母身边,直到父母去世,方才拜孔子为师。是中国《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孝道讲的是一颗心。(Shutterstock)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非常孝敬父母。他在拜孔子为师之前,家境十分贫寒,常常以野菜充饥,很难吃到米饭。子路担心父母因此而有损健康,身体会越来越差,于是不顾辛劳,决定打柴换米。

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走到百里之外才能打柴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一次、两次也许一般人也能做到,可长年如此,就极其不易了。然而子路却甘之如饴。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

因为每天能用米谷奉养父母,日子虽然辛劳,但子路觉得这样安心踏实,所以很快乐。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父母双双过世,子路才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拜孔子为师。他从不抱怨父母连累了自己的前途,反而在境遇变好时,伤感父母已经不在世了。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一批弟子周游列国时来到了楚国。楚昭王很钦慕孔子,派人带来了丰厚的礼物,送给孔子师徒一百多辆车子,一万钟粟米,邀孔子前往楚国国都郢城。

子路见状,感叹地对孔子说:“从前我在家中侍奉双亲的时候,常常吃的是粗劣的饭菜,到百里外去打柴换米,双亲亡故以后,我才来向老师求学,现在跟着老师周游列国,楚王送的车辆有一百多,粟米有一万钟,现在我即使再愿意吃野菜,愿意为双亲背米,也已经不可能了。”意思是再好的生活也比不上父母在世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来得幸福,尽管那时看起来辛劳贫苦,但却很快乐。

孔子听了,赞扬他说,“在你父母活着的时候,你尽心侍奉双亲,可以称得上尽了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后,你又能时时怀念他们,是个大孝子了!”

所以,孝道讲的是一颗心。亲力亲为的日常点点滴滴的侍奉和陪伴,胜过万千财富。

子路虽然没有让父母过上富贵的日子,但却依旧在清贫的日子里做到了孝顺父母,使父母内心很是欣慰快乐。所以孝敬父母无关贫富,一点一滴的关怀尤为可贵。(故事出自《孔子家语.致思》)

结语

人活世间,唯有父母能对我们无条件地付出,父亲节背后的那位伟大的父亲,其实代表的是父母,他独自承担了父母全部的责任,付出了他的一生,道尽了天下父母的辛劳与伟大,这份养育之恩,教导之义,怎能忘记呢。如果连最爱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孝敬、惦念,这样的人,还能对谁好呢?还有善心吗?

虽然时代变了,孝敬父母无法做到子路那样的程度,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珍惜尚在人世的父母,常常问候父母,及时行孝,懂得感恩,这才是创建父亲节的最大的意义。仅仅在节日那一天表达祝福和关怀,是远远不够的。

责任编辑:卢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位父亲——成为一位父亲——就是非常接近生命本身的核心。”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1972年将父亲节定为永久性国家节日时说。
  • 为了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西方传统的父亲节,希望山华人协会于周日(6月18日)在纽约上州橙县希望山镇公园(Mount Hope Town Park)首次举办“龙舟节”活动,吸引来自橙县,包括希望山、奥迪斯维尔、米德尔敦以及周边远近市镇的上千名居民前来参加。
  • 父亲节即将到来,云林县县长张丽善4日特别赠送多功能鞋袋给戮力公务的县府男性同仁,以表达关心与感谢之意,祝天下所有的父亲平安健康,父亲节快乐!同时亦鼓励同仁们响应当前县府推动“减碳生活行动年”政策,共同为地球永续发展齐心努力。
  • 卫生福利部桃园医院桃乐居日间照顾中心8日举辨父亲节活动,透过收集长辈们年轻时的照片,一开始先让现场的长辈来去猜照片中的人物是目前现场的哪一位长辈,过程中也勾起长辈们的回忆开始热烈讨论,也分享了成为一位父亲的过程。中心的社工也在活动前请家属透过录音、文字等来呈现对长辈的爱。
  • 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聪慧好学、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什么像什么,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上一层楼。
  •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又叫忘忧草。(农粮署桃园提供)
    Yoki几乎没有感受过母爱,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长大后,她正憧憬拥有一个自己的幸福家庭时,又被嗜赌的母亲连累,关进了拘留所。这样的成长过程,让Yoki觉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转机出现了。
  • 我没有替她觉得太多的悲伤——她在床上已躺了八年,这次无非换个地方,永远躺在地上了。对她而言,没什么多大区别——这不是对生命行将结束之人比较平静,不再有痛苦折磨的最好出路吗?
  • 风和日丽的南台湾港都迎来黄色小鸭炫风,吸引大批游客拍照打卡,带动了一波可爱商机。说来现代孩子要看见真实的鸭子,不是在公园或农场中的观赏区,就是被烹煮上桌的模样,平时少有机会接触,更遑论成为部分日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