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莅骊:关于马克思的两个下午

马莅骊

人气 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29日讯】第一个下午是这样的。

有朋自远方来,其中的一站是海德公园。我最初知道海德公园,还是在那些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里,觉得那是一个王孙贵族追逐贵妇的地方。现在的海德公园已经完全平民化了,和别的公园一样,大片大片的绿地毫无保留地向路人敞开着。只有海德公园的地铁站,还有些当时的特色,沿途都是些很好看的壁画,画上的人也都穿着很光鲜的衣服。不过那个下午,海德公园还有了一层别的意义。因为朋友以为马克思就埋葬在那里。而马克思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有着特别吸引力的,即便是像我这样一个人文关怀并不多的人。

走吧,去看马克思的墓。

海德公园的每一个入口都有指路牌,可是上面根本没有关于墓碑的指示。我们虽有怀疑,却并不死心——尽管伦敦是马克思生命里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伦敦人对于马克思未必就要怀着热情。我们在路间穿梭着,寻觅着。结果是可想的,我们只发现了一大群饥饿的飞鸟,几个喂鸟的人。冬天的海德公园是冷清而寂寞的。马克思的墓碑并不在那里。

埋葬马克思的地方其实叫海格特公墓,在伦敦的北郊。

去海格特之前,要路过一个叫Camden Town的地方,以周末的集市闻名。那天是星期天,一出Camden Town的地铁站,便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连银行取款机前面也排起了长队。因为英国人平时都是刷卡消费,很少要用到现金,也只有在这种集市上吧。而我居然还发现了两家卖中国炒面的摊子,比起其他地方,价格相当便宜。

看到Camden Town的热闹,才体会到海格特的冷清。

到海格特的时候,已经是三点多钟了。一眼看到的却是一块CLOSED的牌子。原来冬季的伦敦天黑得很早,不到四点太阳就要下山;而这里三点就停止入场了。我在铁栅栏前徘徊了一会儿,总不死心。难道这个下午也是白白了吗?终于等到门里出现了一个穿着黑裙子的老太太,连忙问她是不是真的已经关门了。她微笑着指着那块牌子,当然了。我只好举起相机,对着栅栏里的风景拍了起来。那是一座石像,可是距离太远,看不真切。会不会就是马克思呢?我胡乱按了快门。

我转身过街,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片墓地的前面。原来海格特分东西两片,西边的纪念馆是1839年造成的,有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修缮精美;但对入场却有诸多限制,比如只接受团体,平时每天才一次,周末是逢整点入场,最后的入场时间是三点。东面的墓地要晚十五年建成,看上去要随意得多,最后的入场时间是三点半。马克思在东边。

我赶紧走进去,一个中年妇女迎了上来,要我买票。伦敦的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免费的;而海格特公墓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政府补贴,还是需要门票收入。其实也没有正式的门票,所谓的入场券是向一个铁皮罐子里扔两镑钱。我一面掏钱,一面不放心地问,马克思的墓是不是在里面。她微笑着肯定。

马克思在哪里呢?墓地很大,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这里埋葬着的似乎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我原来以为海格特公墓既便不只葬着马克思一个人,至少也应该像中国的烈士陵园之类的。可是马克思似乎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照顾,整个墓地连一块指示牌都没有,虽然游客多是冲着他的名字来的。心里不免有些后悔刚才没仔细听那个中年妇女的指点,只依稀记得是在路的左边。于是我沿着那些又阴又湿的小径慢慢地走,游客很少,有几段路只我一人。不过我反而安心起来,黄昏里的海格特其实是很美的:深深浅浅的绿色铺满了整个公墓,还有许多风格各异的雕塑。我一面拍照,一面看两侧的碑文,居然还发现了几块中国人的墓碑,河北的,广东的,四川的。这样不知转了几个弯,就真的看到了那著名的头像了。

马克思的墓碑就矗立在那里,一百二十年来,每个清晨与黄昏,接受着崇仰者的目光,天天如此。可是我大概永远也成不了其中之一。我总是分不清所谓的目的与过程,分不清哪些风景不是我真心向往的。就像这一次,我追寻了马克思的两个下午(一半为了别人,一半为了自己),可眼前的这座头像并没有让我激动不已。不过这样也好,我总能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譬如一路上我已经看饱了风景。或许它们不一定和马克思有关,只是在无意间得到的。但这有什么分别呢?我知道所有的风景,我只会看到一次。又譬如,海格特让我明白了平民的含义——尽管这里埋葬着许多达官显贵,许多文人墨客(像乔治﹞艾略特、狄更斯、罗塞迪),可是更有十几万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他们挨在一起,谁也不比谁显得更突出。

2003/1/29@(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淡泊以明志
淡泊以明志 人气 3
有神?无神?用真心检验!
日本香川赞岐满浓公园百花争艳
日本香川单车一日游:琴弹公园、钱形砂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