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福建 莆仙篇

林渡渡 图:林渡渡

标签:

我的祖籍是福建莆仙。(莆仙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就先从这儿开始吧。其实我自小在外面流浪,故乡不过是小时候偶尔随父母回去时的地方。但是如此的短短一瞥就让我没齿不忘。

老家的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种叫“红团”的甜食,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因为我还没有在哪里再见过)一般在过年时才有的。豆沙包般大,红色的皮带着暗暗的光泽,上面正中印着福禄寿禧等字样,周围是一围小梅花,底下垫着粽叶之类的叶子。皮是由煮熟的红薯搞成泥掺地瓜粉就成的,再加上食用红色素使劲揉成。馅一般是豆沙的,赤小豆,绿豆居多。还有糯米馅的。咸的是用猪五花肉和大米制成的,因为不宜贮存,所以比较少。过年时祭祀祖宗的时候,把一个个圆圆满满的红团摆在红漆木盘里成小山似的,有种富足的感觉。我尤其喜欢给红团盖印,把团团的一团塞在印有花纹的木模子里,压实,注意不要漏到模子外去。再把它轻轻敲落在案板上,很美丽的图案。之后放在铺满粽叶的蒸笼蒸好,香甜濡口。要热的吃好。

另一种是“白糕”。由大米加糯米磨成湿粉,倒在一个方形的木制模子上,上面是各种图形,如小鸟,叶子,鸡鸭虎兔等等各种生灵。有大有小,很好看的。再扣在一个与之吻合的盖子上。蒸熟后再倒出来,热乎乎的有种清甜。可是看着这小可爱的小东西真的不舍得把它吃了。

这些在街上小食店常年有卖,但是不如家里自做的好。一种“滚圆”就是如汤圆一般大小,但是它是把小小的馅丸子放在大大装着糯米粉的筛子里,滚来滚去的。成了一个个小球球,放在沸水里煮。一般只有小食店里有。比汤圆好吃,更有韧性。每次回故乡都会去吃,当然要上一两个红团。很久不知其味了。

莆仙还有一种卤面,卤面应该是厦门一带的正宗,但是家乡的面条似乎大都做成卤面,味道亦佳。先在锅里放上豆腐泡,黄花菜,香菇,花菜,炸好的海蛎等,调料多多益善,略炒,加上一些水焖一会儿,再放入生面。至面熟放入一些芫荽或香菜等就可以起锅了。热气腾腾的一锅有点点汤水,很是诱人。卤面油要多些,又不能太多,水要适量不然太干没有汤汁味道也不好。方便富有营养。一般再
要个“蛏溜”就可以了。就是把剥好的小人儿(就是蛏)用淀粉略勾芡,投入沸水成一碗很清淡可口的汤。

“厦门等地的卤面是采用三层面、蛋丝、笋丝、香菇和虾仁、黄花菜等配料,炒熟后加上猪骨汤煮开,后放入适量甘薯粉和蛋液调成米汤状成为囟料。吃时把碱面条放入热开水洗碱,捞起装入碗里,再将囟料浇在上面,最后配上油炸蒜丁、油炸扁鱼丝、芫荽等佐料,囟面甘滑可口,清香鲜美。”书上这么说,俺没吃过,不过我想现在没这么讲究了。

还有一种炝肉,开始看店门口的招牌想像中是大块五花肉红烧而成。但是朋友告诉其实就是肉片汤,切成薄薄的肉片裹上地瓜粉之类的,等水沸了一片片丢入锅内,煮开一会儿即可。洒上一些葱花,清爽不腻。回故乡的时候,在舅舅家吃过一种用花生米做的汤,跟炝肉做法雷同。把炸熟的花生米裹上淀粉做成的汤。外嫩里脆,别有一番风味。再没有吃过了。

家乡的水果丰富极了,老屋后就有许多龙眼树,邻居小孩都会去偷来讨好我。而我总是馋坏肚子。芒果树生在路旁,现采现卖。仙游是著名的蔗糖之乡,村落附近是成片的甘蔗林,收获时成堆的甘蔗堆在小站上,如一个个小丘陵。还有度尾文旦柚,远销国内外。文旦柚--很秀气典雅的名字,比普通柚子略小,为名优珍果。剥去青皮,果肉细腻晶莹,如同一颗颗月牙型珍珠,看着就欢喜。清甜不酸,不上火。

唉,我好像患上了思乡病。

PS:这些小吃大都是我根据莆仙话音译的,我也不知道正式名称是什么。莆仙话别人说比English还难。而且口音极重。现在大部分村民还是不会说普通话,但是我觉得那方言非常有特色,极具研究价值。@(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哉三清山
食在福建 福州篇
日本作家谈文化差异 一个地名让台湾人笑翻
走访大溪木艺博物馆 探索歌后凤飞飞故事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