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模:“无需政治改革,经济也能上去”吗?

──我们果真“和平崛起”了吗?(3之3)——

田建模

标签:

【大纪元10月3日讯】以上两篇就“崛起”的质疑和及经济的现状作了一点简析。本文打算从国内的政治与有关问题略谈看法。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故后者理应服从和服务于前者。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形却是倒置了的:只“政治挂帅”4个字,便独领风骚了30年。彼时的经济,便是“计划经济”,其特点是由领袖意志和行政命令主宰。只须党主席一句话,就能掀起全国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的高潮来,就可以“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了。今天虽已不提“挂帅”,却换了个词儿:“讲政治”,语气虽略轻些,但并无实质的不同。“讲政治”自然也得“与时俱进”,故尽管不再强调“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优越性”了,但“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领导”却是必不可少的,更不能允许唱反调。此种政治上的定调(清规戒律)作为思想统治的延续,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依然引领中国。其中也有当局难言的苦衷──从稳定大局考虑,法统与政策应有其连贯性,不宜大改大动。但随着社会的对外开放,封闭之高墙业已拆除,民主自由观念随西洋舶来品长驱直入,于是,一放而不可收,种种久受压抑的也就趁势反弹。先是北京的“民主墙”、《中国之春》,继而是《河殇》的电视连播与社会讨论,再下去就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精神污染”的批判整治,刘宾雁、王若望等人被开除出党。改革的初始,主导权无疑操控在政府手里。但渐渐就起了变化。学生与民众不满足于现状,提出了更多政治权利的要求,渐渐地,对抗也就发生了。而胡耀邦的下台和猝死更引发了不满。北京大学生集会游行,喊出了“反腐败”、“争民主”的口号,掀起了波及全国的抗议浪潮。而在官方报纸社论里,则被说成是“动乱”,是“西方黑手”操纵下旨在推翻共产党政权的图谋(这越发使风潮扩大升级),最后以所谓的“平暴”措施动用军队强行镇压了下去。

15年前的“6.4”,是一个转折性的标志:此前,中国的民主幼苗,处于酝酿萌动之中。党政高层中,胡、赵是开明派,对于民主人士比较宽容,而邓小平也曾表现出政治改革的意愿。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号下,“民主政治”是国人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党内更多的是守旧的元老重臣。他们赞同“拨乱反正”,是因为文革中曾身受其害。他们心中的“反正”,只是恢复到文革之前,而决非可能动摇共产党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便是彼时中国社会的背景。“6.4”则成了上述两种观点和力量的一场较量。结果是,中共内部开明派失势被逐,保守派势力则迅速上升,独揽大权,一切民主的诉求及企图改变现状,皆被视为异已分子,当作反党反政府的敌对势力而迅予镇压。故惨案发生后,尽管国外舆论哗然,同声谴责,但国内却是万马齐喑,一片萧索。

经此转折,15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完全不相对称的怪异──一种经济上开放引进,效益可观;但政治上却是固守阵地,拒不变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仿佛是一个下半身粗壮、而上半身细弱的畸形儿。此种情状之造成,在于政治上的因循保守、不欲有所作为。(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上的顽固守旧,更有既得利益上的紧抓不放。)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被强行分割了。中国特色的改革,竟然可以是政治上一切照旧,而经济却能“高速”增长。国内、外媒体广为宣传,说成是中国经济的一大“奇迹”!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奇迹”呢?这里要指出一点:规律无奇迹可言。规律这个东西,有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国内、外有人宣称:“不需要政治改革,经济也能上得去。”但,这可不能当作规律来看,因为它并非是必然,也不具有普遍意义,仅只是某一时期的现象。不信吗?请看看今日的状况吧:繁荣背后泛滥的泡沫,迷幻的五彩正在破灭;“过热”的效应下,各地纷纷上马的政绩工程,或是“豆腐渣”,或违反环保规定,或高耗低效;再加上金融信贷的坏帐惊人、GDP统计中的浮夸和水分,等等。这一切表明了,警报正在拉响,危机已经迫近。而这,并非是耸听之言。

下面,我想简要地说说:政改的滞后是如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崛起。政治和经济,犹如国家的两条腿,不可缺一,也不可一长一短。而当前中国的情状恰如一个跛足者。经济固然是基础,但请别忘了专制政治在中国所具有的传统威力。中国的计划经济特点是,一切要为政治让路,而领袖与长官意志可以操控一切。开放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转变并不到位:计划的成分、长官的意愿,仍有十分可观的影响力。不妨设想一下,在政治集权、一党独大制度下,社会能实施公正的经济改革吗?市场的竞争会是公开、公平的吗?当然,口号会喊,改革也会进行,但,必定是浅尝辄止,不深不透。而结果则是:由于出台政策的漏洞,给官吏和投机分子大把大把地开了方便之门。譬如,紧俏产品价格上的双轨制即是;譬如,出售国营企业中的高值低购、化公为私,等等。其他如金融放贷的血本无归、国企改革的屡遭失败、贪污腐败的屡禁不止、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权力资本和特权阶层的形成、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等等等等,都与改而不彻底、革而不除弊有关。这也可以归结为政经的严重失调──一轻一重、一长一短有其因果之关联。

政治改革的作用,是它的监督力度和推动促进,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政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须得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各级政府要保证一切政务公开透明,并定期述职;公民有质询和批评权利;干部的考核与任用,要实施差额选举(或群众推荐)制,废除等额选举;制订新闻法,保障新闻自由,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重视民情民意,倡导和鼓励群众督察政府,并制订有关之保障法规;强化人大、政协作用,代表与委员应改业余参与为专业从政,以加强干预政事;要明文规定有对执法机构的质询和否决动议权,譬如,应废除一切与宪法不合或抵触的各类法规及地方自订之律法(如劳教法、网路禁令中某些条款、不当之治安条例或其他等等,以切实保障人身的自由安全。)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百年来的中国史,乃是一部虽欲崛起而不能的历史。之所以不能,是因为我们背负的包袱(封建专制)过于沉重,却又迟迟不肯舍弃。二是民众心生期盼,是由于相信“拨乱反正”后出现的转机──改革开放。三是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不免使人失望,实践证明,中国若要真正“崛起”,关键在于必须打破专制牢笼,毅然决然走民主政治的康庄之路。(2004.9.11)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田建模:我们何以走不出这一怪圈?(3之1)
田建模:我们何以走不出这一怪圈?(3之2)
田建模:几点免不了的疑惑
田建模:对经济现况的简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