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记忆”

人气 24
标签:

【大纪元10月6日讯】据法新社消息,法国科学家宾文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今年10月3日于巴黎去世,终年69岁。

我们为什么要谈这个人呢﹖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宾文尼斯特都做了些什么研究﹕

1970年他发现了血小板刺激因数,而后便开始享有国际声誉……其实这是个很体面的成果,但是与他后来的经历相比,有些相形见绌。

1988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令人吃惊的研究,表明“水有记忆”。宾文尼斯特在实验中发现,采用系列稀释的方法,当把IgE溶液稀释10的几十到上百次方倍后(理论上已经与纯水没什么两样),抗体的活性却依然保留。换句话讲,水保留着曾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特性。他的试验有良好的对照实验,但这一在人们眼中是反常识的结果立即在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

1991年,首届伊格诺贝尔奖(又称“搞笑”诺贝尔奖)登场,并将化学奖授予宾文尼斯特–当然是有关“水有记忆”的研究。

然而对宾文尼斯特来说,接下来的事情就不那么“搞笑”了。许多主流科学界人士开始攻击他。他的实验室被审查,他失去了INSERM研究所所长的职位,接着又失去了实验室、失去了经费和工作,还有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信誉。

在后来的十年中,“水有记忆”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印证了宾文尼斯特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思考。

宾文尼斯特离开INSERM后在一家私人研究机构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而新的发现更加不可思议﹕他发现水不但有记忆,还能够通过电线传给电脑,保存在软盘里,然后再传给其他的水。1999年6月,他应邀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对这一发现作了研究报告。

宾文尼斯特认为水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简单。不同的水也许化学成分都是H2O,但是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甚至是生物的活性。其实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中,人们早已了解水的特性的复杂﹕例如饮茶,人们很早就对流水和止水有很好的认识。《茶经》里对泡茶用的水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之说。山水要用慢流的,急湍的不能用。江水要远离人的,井水要用取汲多的。总之,缓慢的流水能泡出好茶。

再比如有的孩子夜惊,白天睡,晚上哭叫,阴阳颠倒。有一个简单的治疗方子–用水煮金子。煮过金子的水就变成很“重”的纯阳之水了,可以使孩子平静。可是按物理理论,金是不溶于水的,如果拿到实验室化验,水中是找不到金分子的。为什么煮过金子的水具有不同的特性了呢?

还有一种霍乱是半湿半干型的,一个有效的方子是把井水打上来,将一半水烧开,与剩下的一半合起来,这样的水就是半湿半干的水,可以治半湿半干型的霍乱。这说明这样混合的水与把全部一起加热到平均温度的水是完全不一样的物质。

宾文尼斯特对他的实验给予的解释是说由于不同分子的震动方式造成的。不论解释的对不对,他的研究不能不使人们联想到许多有关科学的根本问题。宾文尼斯特认为科学界对不同的研究结果采用双重标准﹕复合既定理论的没问题,挑战既定理论就可能被认为造假。他还认为不必过分担心那些伪造的结果,因为他们不可能有长远的影响力,(“inevitably fade away”)﹔而真正令人担心的是不顾一切的扼杀自己看着不舒服的事实。

也许这是人性弱点的体现吧。

今年9月30日,一年一度的伊格诺(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的颁奖典礼于9月30日在哈佛大学开幕了。几天后,当年首届“搞笑”化学奖得主宾文尼斯特辞世。法新社在报导中介绍时说﹕宾文尼斯特因发现血小板刺激因数而著名。[原文﹕Benveniste gained a worldwide celebrity in 1970 after discovering PAF-Acether (Platelet Activation Factor)]

但是人们更多能记住的,也许是他的“稀释不掉的水的记忆”。

参考﹕1) Nature, [1988] vol 333,June 30, p186-188
2) http://www.digibio.com/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扁:319真调会 荒腔走板 令人遗憾
金士顿:DRAM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赵建铭:医疗纠纷交由医院处理
铃木一朗本季以两百六十二支安打划下句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