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記憶」

人氣 24
標籤:

【大紀元10月6日訊】據法新社消息,法國科學家賓文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今年10月3日於巴黎去世,終年69歲。

我們為什麽要談這個人呢﹖下面就讓我們先來看一看賓文尼斯特都做了些什麼研究﹕

1970年他發現了血小板刺激因數,而後便開始享有國際聲譽……其實這是個很體面的成果,但是與他後來的經歷相比,有些相形見絀。

1988年,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令人吃驚的研究,表明「水有記憶」。賓文尼斯特在實驗中發現,採用系列稀釋的方法,當把IgE溶液稀釋10的幾十到上百次方倍後(理論上已經與純水沒什麽兩樣),抗體的活性卻依然保留。換句話講,水保留著曾與之接觸的物質的特性。他的試驗有良好的對照實驗,但這一在人們眼中是反常識的結果立即在科技界引起軒然大波。

1991年,首屆伊格諾貝爾獎(又稱「搞笑」諾貝爾獎)登場,並將化學獎授予賓文尼斯特–當然是有關「水有記憶」的研究。

然而對賓文尼斯特來說,接下來的事情就不那麼「搞笑」了。許多主流科學界人士開始攻擊他。他的實驗室被審查,他失去了INSERM研究所所長的職位,接著又失去了實驗室、失去了經費和工作,還有作為一名科學家的信譽。

在後來的十年中,「水有記憶」一直是個爭議的話題。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印證了賓文尼斯特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了思考。

賓文尼斯特離開INSERM後在一家私人研究機構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而新的發現更加不可思議﹕他發現水不但有記憶,還能夠通過電線傳給電腦,保存在軟盤裡,然後再傳給其他的水。1999年6月,他應邀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對這一發現作了研究報告。

賓文尼斯特認為水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簡單。不同的水也許化學成份都是H2O,但是可以處於不同的狀態,有不同的物理﹑化學甚至是生物的活性。其實中國傳統醫學和文化中,人們早已瞭解水的特性的複雜﹕例如飲茶,人們很早就對流水和止水有很好的認識。《茶經》裏對泡茶用的水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之說。山水要用慢流的,急湍的不能用。江水要遠離人的,井水要用取汲多的。總之,緩慢的流水能泡出好茶。

再比如有的孩子夜驚,白天睡,晚上哭叫,陰陽顛倒。有一個簡單的治療方子–用水煮金子。煮過金子的水就變成很「重」的純陽之水了,可以使孩子平靜。可是按物理理論,金是不溶于水的,如果拿到實驗室化驗,水中是找不到金分子的。為什麽煮過金子的水具有不同的特性了呢?

還有一種霍亂是半濕半幹型的,一個有效的方子是把井水打上來,將一半水燒開,與剩下的一半合起來,這樣的水就是半濕半幹的水,可以治半濕半幹型的霍亂。這說明這樣混合的水與把全部一起加熱到平均溫度的水是完全不一樣的物質。

賓文尼斯特對他的實驗給予的解釋是說由於不同分子的震動方式造成的。不論解釋的對不對,他的研究不能不使人們聯想到許多有關科學的根本問題。賓文尼斯特認為科學界對不同的研究結果採用雙重標準﹕複合既定理論的沒問題,挑戰既定理論就可能被認為造假。他還認為不必過份擔心那些偽造的結果,因為他們不可能有長遠的影響力,(「inevitably fade away」)﹔而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不顧一切的扼殺自己看著不舒服的事實。

也許這是人性弱點的體現吧。

今年9月30日,一年一度的伊格諾(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的頒獎典禮於9月30日在哈佛大學開幕了。幾天後,當年首屆「搞笑」化學獎得主賓文尼斯特辭世。法新社在報導仲介紹時說﹕賓文尼斯特因發現血小板刺激因數而著名。[原文﹕Benveniste gained a worldwide celebrity in 1970 after discovering PAF-Acether (Platelet Activation Factor)]

但是人們更多能記住的,也許是他的「稀釋不掉的水的記憶」。

參考﹕1) Nature, [1988] vol 333,June 30, p186-188
2) http://www.digibio.com/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扁:319真調會 荒腔走板 令人遺憾
金士頓:DRAM價格仍有上漲空間
趙建銘:醫療糾紛交由醫院處理
鈴木一朗本季以兩百六十二支安打劃下句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