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明:一个思想活跃的图书馆

彭小明

标签:

【大纪元12月13日讯】美国经济发达,国力雄厚,举世皆知。可是美国又是一个图书馆大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的比例世界第一,却鲜有人知。正是美国人普遍拥有图书馆的便利和权利,所以美国人民的思想活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美国纽约市有两个唐人街。法拉盛Flushing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纽约出现的新唐人街。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几乎全是中国人。可以听到全国任何地方的方言,可以吃到任何地方的风味小吃。除了警察和政府、公务人员,其他几乎皆是华侨。法拉盛图书馆就座落在当地的主街口。它是纽约市皇后区图书馆的法拉盛分馆。楼上是图书馆的国际信息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电脑硬件和软件,为居民提供世界眼光的信息服务。馆中的材料一半是英语,有四十多种语文的馆藏书籍,百分之八十都可以外借。这里的中文书籍十分丰富,比如开架的杂志栏上就有考古、读书和大众电影等不同品位的刊物,读者可以自由取阅。既有官方的嘹望,也有民运的北京之春。

在这里还有图书馆聘用的专业馆员,比如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又到美国修完图书馆学学位的李江林女士。专门主持有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散文的星期六”活动,十月九日是史铁生的病隙随笔;十一月十三日是张宗子的垂钓于时间之河;十二月十一日是简祯的红婴仔。

除了这样的典型读书会,还有许多有关中国问题的讲座和座谈。比如十月二十三日的西藏文化节,邀请了西藏人组织的专业人员制作西藏酥油画,展览西藏文化的图片,举行关于西藏前途的讨论会。此前还有有关中国文革的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关于河南省艾滋病人家庭的现状纪实影片“好死不如赖活”,以及关于中国农村青年基督教徒队伍迅速扩大的影片“十字架”等非官方的中国现状电影在这里放映,并举行了有关的座谈。在海外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反馈到国内,引起中国当局的注意。对于这些文化活动,中国大使馆十分关注,又不便过于明显地干预。这些活动经常是双语的。所以不仅限于中国人的圈子之内。凡是关心中国文化和现状的美国朋友,都会来参加,举办单位还出资赞助活动,甚至邀请其他国家的有关专业人士出席座谈,丰富座谈的内容和代表性。图书馆主办的活动是全方位的,中文书刊有大陆的,也有港台的,座谈的题目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在美国言论自由,百无禁忌。结果印象中似乎敏感话题就显得十分突兀。例如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被国内列为禁书,谈论该书就显得敏感起来,西藏前途问题,涉及到自治和独立问题,也让人觉得敏感。河南艾滋病蔓延已经积重难返,中国官方一再意欲掩盖,所以放映有关的民间影片,也被看作犯禁;民间教会更是国内的忌讳,结果放映出来,如此众多的农村青年无法从共青团和妇联会求得理解和温暖,反倒从基督教会里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归宿,怎不令人感叹唏嘘!李江林女士表示,她不代表任何政治社团和势力,只是秉持自己的良知,借重自己职业上的纽带,完成一种人性的诉求。例如她还主办了一种长期的慈善捐助活动,资助艾滋病家庭的子女完成基础教育。事情都在静默无闻而脚踏实地地进行着。

德国的生活水平也不低,人民的文化素养也名列世界前茅。或许德国的中德文化交流活动也应该开展得如法拉盛图书馆这样丰富多彩,令人刮目相看才是。例如,德国的Deutsche Welle德国之声广播电台,就应该有条件这样做,其他如一些德国大学的中文系,也可以这样展开一些活动。充分享受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让中外文化交流突破海峡两岸狭隘的意识形态藩蓠,走向世界。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彭小明:谈国内繁荣与海外反对派
彭小明:从欧洲成为第一大对华贸易伙伴说起
彭小明:德国的借鉴--审判共产党
彭小明:真正自治的西藏将推进中国民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