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经济软着陆很难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5月23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郑琪芳╱由于经济过热,中国当局4月底宣布将强力实施降温,引发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疑虑,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要让经济降温,却又不会导致“硬着陆”,对中国当局而言,是加倍困难,因为中国当局所拥有的工具太少。不过,“经济学人”指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的可能性还是有,因为这次中国提早采取降温措施,而且有经常账盈余。

这篇名为“中国的经济”(China’s economy:The great fall of China?)的文章,刊登在5月13日出刊的“经济学人”杂志。

文章一开始就指出,中国经济因为成长过快而令人不安,中国当局也知道这个问题,最近几个礼拜,他们承诺要以强力措施让经济降温,只是,实际的做法还不清楚,目前市场上充斥着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升息的谣言,这将是9年来中国第一次升息。

经济学人指出,中国当局试着以行政措施抑制投资、物价及贷款,对中国当局而言,如何能够让经济降温,却又不会导致经济崩盘(硬着陆),是加倍的困难。

因为,相较于其他开发中国家,中国当局所拥有的工具太少,数以千计的国营事业及银行体系,过去并未对物价讯号或是利率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而且,不只是中国12亿人民希望中国当局能够成功解决经济难题,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中国的经济快速减缓,全球各地的商品价格将会滑落,尤其会对俄罗斯、巴西、澳洲等地的厂商造成冲击。经济学人认为,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遭受最大损失的将是亚洲国家。去年,亚洲国家的出口成长,几乎有一半是来自于对中国的出口,根据估计,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及相关出口产业的资本支出,占去年日本经济成长的3分之1,中国经济降温,将会使亚洲国家长期薄弱的民间消费问题暴露出来。

虽然日本去年下半年的经济成长率达4.5%,但消费支出成长却只有1%,至于南韩、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去年平均消费支出也稍微下滑。另外,经济学人指出,中国经济衰落,对美国及欧洲的冲击则较小,去年美国与欧盟对中国的出口成长,仅占总出口成长的5分之1。

中国经济急剧降温,对这些经济体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在于金融市场的间接影响,另一个风险则是美国依赖中国支应预算及经常账赤字。不过,经济学人认为,有几个理由可以让市场期望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虽然是相当困难的,但还是可能。

首先,和1990年代的情况相较,这次中国较早采取降温措施,199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远高于现在,投资与信用扩张也较目前快速。其次,不像其他在1990年代末期因经济危机而受伤惨重的东亚国家,目前中国还有经常账盈余,而且外债比较少。

经济学人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最大的隐忧,或许是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时出现“双重紧缩”,相对于拥有5%实质经济成长率的美国而言,1%的利率实在是低得危险,如果美国的联邦准备理事会(Fed)被迫提高利率的时机比外界预期的快,又适逢中国经济快速降温效应,全球股市将遭重击,且全球经济成长可能停滞。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专栏】邢汶:与民争利还是为民谋利?
专家建议台商应于年底前结束人头公司
香港与肯亚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
中国金融黑洞──农村信用合作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