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说良好生活习惯有助预防脑部疾病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8月2日讯】(大纪元记者张育艳、白玉编译报导)美国前总统里根,与阿兹海默氏症(Alzheimer’s,又称老年痴呆症)缠斗十年后,日前以九十三高龄逝世,引发人们深深的怀念。阿兹海默氏症主要的早期病征为记忆力逐渐衰退,最终到不能辨认家人,大小便失禁等。 此病成因复杂,目前尚无根治良策。医学界迄今为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仍无法探明阿兹海默氏症的起因。

“今日美国”(USA TODAY )7月7日报导,一位参与著名的弗明汉心脏研究计划(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研究员菲利普.沃尔夫(Philip Wolf)表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阿兹海默氏症可能是每日生活习惯坐着不动及引起肥胖的高油脂饮食下的产物。这种不健康的生活型态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及可能加速脑部老化,引发阿兹海默氏症。

另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是脑中风,由于脑部血管有了局部性的阻塞或出血,使脑组织受到损伤,而产生出各种神经学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肢体麻痹﹝半身不遂﹞、感觉异常、意识模糊或昏迷、言语不清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人,较易罹患脑中风。

弗明汉心脏研究计划中有约二千名志愿者,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其中很多人还在工作,没有一个人患有阿兹海默氏症,但有些人有糖尿病、高血压或有抽烟习惯。研究人员对每一位志愿者进行一连串测量思考力的测试之后,发现中风高危险群的人在注意力,理解力及事先准备能力上落后许多。沃尔夫及其同事相信这些人可能罹患一系列的轻微中风,很小的阻塞物也可能使脑部受伤,并影响某些思考能力。

同是脑部疾病,都会造成记忆丧失及混淆,阿兹海默氏症和脑中风有无关连﹖哥伦比亚大学的理查德.麻萨(Richard Mayeux)及他的同事们研究了1766位老人,其中包括中风痊愈者。在去年十二月号神经学期刊(Archives of Neurology)的报告中,该小组发现中风痊愈者罹患阿兹海默氏症的概率比那些不曾中风者要高出60%。

芝加哥阿兹海默氏症协会发言人比尔泰斯(Bill Thies)表示,造成中风的危险因素也可能同样会引发阿兹海默氏症,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油脂饮食、及肥胖是导致脑中风的主因。所以,一个不健康的生活形态可能导致中风与阿兹海默氏症的双重危险。

一些专家说肥胖症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如中风及心脏疾病,会导致更多人在将来罹患阿兹海默氏症。目前全世界约有1200万人受阿兹海默氏症的困扰,25年后全球预计将有2200万人患上阿兹海默氏症。

泰斯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在多年后受益,减少患病危险。“现在做了什么在二十年后仍有影响。”

以一个普通的、没有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中年男子为例。假设他的血压有点高,胆固醇也有点高,而他的体重又不能减轻个几磅。虽然他曾经试着戒烟,但仍然继续抽烟。他的医生告诉他说他正处于中风及罹患心脏疾病的危险中,但他认为不会那么快就发生。

然而这些致病因子反映出一个渐进的患病过程,伤害心脏、血管及脑部,并可能导致不易被察觉的寂静型脑中风(silent stroke),使脑部受损,例如对于需要计划及弹性思考的工作无法胜任,并处于罹患阿兹海默氏症的高危险中。

另一项对老年修女的研究也证明严谨、规律的生活可以预防脑中风,并延后阿兹海默氏症症状的发生。肯德基大学老年研究中心的大卫斯诺(David A. Snowdon)博士等人由1991起长期追踪678位年老修女,每年作详细的神经心理测验,以诊断是否有阿兹海默氏症。

四年后,有102位修女去世,其平均年龄为87岁(76-100岁)。因为阿兹海默氏症的确定诊断是靠病理解剖的病变,所以102位修女均在死后接受解剖。有61位的大脑组织出现大量的符合阿兹海默氏症之病理诊断标准。但只有42位生前被诊断有阿兹海默氏症。也就是说,有19位修女的大脑都有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改变,但是她们并没有阿兹海默氏症的症状。

这个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及振奋,发表在1997年7月的美国医学学会期刊(JAMA)。其中一位近102岁的修女玛丽,在去世前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生前她被研究人员看成是一个健康长寿生命的典型。然而玛丽修女去世后,病理解剖的结果却让这些研究人员们大吃一惊:玛丽修女的大脑呈现出晚期阿兹海默氏症的表现,很多的淀粉样蛋白斑。可是为什么玛丽修女没有一丝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呢?

人类的大脑有140多亿个脑神经细胞,每个细胞都与另外5万个其他细胞相互连结,比目前全球电话网还要复杂1500倍。多年的医学研究似乎只更加证明﹕人脑是研究不透的谜。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银河系内每年有多少恒星死亡?专家这么说
最新研究发现:结肠癌或与口腔细菌有关
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索伦之眼”超新星
NASA拍到螺旋星系的明亮条状结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