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 】山城末代“脑长”——吴能达

“脑长”类似过去烟酒公卖局许可证,管理一群“脑丁”(工人)和“脑寮”(工寮),从事樟树开采和制造。吴能达是台湾樟脑运输合作社第53号会员,也是东势镇硕果仅存的“脑长”。
文/张庭卉 照片提供/吴能达
font print 人气: 650
【字号】    
   标签: tags:

近几年,熏香疗法盛行,进口香精油充斥台湾市场,很多人不知道台湾原产樟脑油曾是闻名海外的台湾特产。

家族经营制樟业超过一百年

东势镇位于中央山脉与台中盆地之间的台中县东北部。早期盛产樟树,是主要经济产物,曾有一段制樟脑的辉煌岁月。吴能达祖父吴锦春于日据时代即开始从事制樟脑行业,是家族第一代脑长;父亲吴禄生也拥有日据时代官方颁发的“脑长”证明。山城之子—吴能达,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对他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吴家三代,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据时期以及台湾光复后经济重建的年代。吴能达八岁时,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物资非常缺乏,配给物品接续不上,那个时期父亲总是把米、油、盐等粮食,留给脑丁们,家里则只能吃地瓜签、香蕉签和木瓜签等食物。

光复后,父亲改行做香蕉出口生意,经常台湾、上海来回跑,政府撤退到台湾那年,吴父当时人在上海,听到消息后赶搭最后一班船要回来台湾,却发生不幸的沉船事件,而失去音讯。

父亲失踪后,身为家中长子的吴能达必须扛起家计重担。服兵役前他一直在叔父的工厂学做龙脑(学名:BORNEOL,俗名:冰片、梅片)、薄荷油。他说,他对这些味道有很浓厚的兴趣,于是,服完兵役后即全身心投入制樟业。

吴能达24岁就取得“脑长”资格,成为台湾当时最年轻的“脑长”。当时国民政府未开放樟脑提炼,“脑长”有名额限制,申请者必须是专业技师,或是农校相关科毕业,或是有伐木二万立方公尺的经验,当时他申请时为第53名,被称为第53位“脑长”。至此,家族三代经营制樟业超过一百年。

台湾总督府核发的脑丁牌。

为事业奔波 练就一身胆识

吴能达说,为了从事制樟生意筹措资金,向亲朋好友借贷了不少钱,才开始了“脑长”的山林开发生涯。

年轻时的吴能达在山中的脑寮工作现场。

台湾的制樟业早在清朝中期便逐渐蓬勃,于日据时期达到最高峰,当时日本政府在台湾设有专卖局管理樟脑事务,并鼓励人民伐樟制脑,所以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50年中,樟脑产业始终独霸世界。

在1967年开放前,林区是管制的,要控制每年的产量。脑长必须亲自到林区普查樟树的数量和生长状况,报给林务局作为编列预算的依据。吴能达当时由于刚开始经营这产业,对山区还不了解,必须请当地居民或山胞带路,经常要在山上过夜,也因此练就一身的胆识。

从事伐樟制脑这个行业风险极大,在山中伐樟、运樟除了耗费极大体力以及容易受到伤害外,更冒着可能遇到野兽或生番杀害的危险。

吴能达当时年纪很轻,顶着长子的压力,让他义无反顾地在事业上奔波,那个年代,20岁的男子通常都已结婚生子,而他却迟至31岁才结婚。

重建“樟脑间”留下好教材

吴能达从小就在制脑世家中长大,对樟脑业有着一份浓的化不开的感情,山城的孩子,乐天、知命、勤奋的精神,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一览无遗。

1967年樟脑业开放自由买卖后,刚好碰上石化工业的兴起,加上进口舶来品的冲击,台湾的樟脑业开始式微。吴能达曾一度放弃制脑工作,转换跑道经营果园。

13年前,由于施金山先生的相知相惜,在台湾财团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会的支持与配合下,在台湾民俗村成立了“樟脑间”,展示了自清朝晚期至日据时期的文物资料。并为参观的游客现场实际操作传统焗脑、制脑及熏油的过程,与民众一起探讨台湾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互动的历程变化。

台湾民俗村内的樟脑间。

吴能达在樟脑间现场制作示范教学。

现年70岁的吴能达,从事制樟业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制樟业的辉煌与衰亡。有多少现代人明白樟树曾为台湾三大出口品之冠?日据时期,台湾有一半面积是覆盖在樟树底下,曾是先民抵台拓荒时生计之所系?

在民俗村里,吴能达夫妻默默地耕耘着这间樟脑间,配合园方做教学,并用古法炼制樟脑油、熏油等精油产品供应游客购买,他说,这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现在,夫妻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立一间“樟脑博物馆”,把这一门传统古老行业的风光史迹展现给世人。

*****

见证樟树的风华岁月

诸罗县志卷十物产志木之属记载:“樟,大者数孢,四时不凋,枝叶扶疏,垂荫数亩,作器雕镂必用之。熬其汁为樟脑,药也。”因此,自古以来,樟木的效用除药用以外,作为船只、建筑构才与器具雕镂等,而樟树也是台湾原木的树林中含芬多精气味最浓郁和最强的杀虫剂,有“药王”之称。

由于樟树的用途广泛,在人工樟脑还没发明前,全世界百分之七、八十的樟脑都来自台湾。
台湾炼制樟脑始于明郑时期,因台湾地处亚热带,全年气候炎热多雨,特别利于樟树生长,使得台湾成为世界生产樟脑的重要地域。同时所产樟脑品质也是全球之冠。樟树也是在世界市场上打开台湾知名度的第一个本土特有种植物。

砍伐下来的樟树需再经过大剖。

以前的制脑业者,所制造的樟脑油都属粗制,交给公营的制脑厂再经过分馏成各种产品,这属精制樟脑。

所谓粗制的阶段就是以水蒸气蒸馏法,将刨成约0.5~1公分的樟树薄片放入脑炊中蒸馏,樟木片经过高温蒸热后,随着水蒸气将樟木内的油带出来,再经过冷却、凝结成液体,一起流入分离槽内,利用樟脑油的密度比水密度小的原理,将油、水分别导开。吴能达不厌其烦的解说着。他表示,台湾的樟脑油是国宝,可惜消费大众都不了解。

樟树伐下后需刨成0.45至1公分的薄片。

纯樟油经再加热、冷凝后结晶成脑砂。

吴能达说,提炼樟脑油,必须砍掉整棵樟树,人工培育樟树要25年才能提炼,天然樟树30年才能提炼,凡是树围小于30公分的都不砍除。由于樟树根部樟脑成分高,以前樟树的开采是整棵伐起,一棵樟树从叶子到树根都可炼出油,甚至烧成灰烬后,还能拿来当清洁剂洗衣服用。

在十九世纪石油的分馏技术尚未开发前,樟脑便一直在简单的化学工业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除了可以防蛀驱虫、消炎止痒、香料等医学上的用途外,在军事工业上还可用来当涂料、制造火药。

樟树制成的各项产品。

清朝时期被列为台湾三大出口品的樟脑、茶叶、蔗糖,以樟脑占最高出口总值,达94﹪,当时养活了晚清台湾众多人口,带来财富,并称“台湾三宝”。

*****

敬天敬神

制樟业者每到一个林区在开采之初,选好建脑寮地点后一定要先搭个神坛,祭拜山神,之后才开始施工建设,祈求这个工程能顺利丰收、人员平安,而这样一个区的工程至少都要做上一至二年。

在山林里工作的工人对山神的敬仰是很虔诚的。脑寮开工后都是24小时不停的焗脑、制脑。工人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山神上香,然后才能做其他的事;即便生病了,无法上工,也一定要起床拜了山神才能再回床睡觉。

过去在山中的脑丁群相。

吴能达说,现在到山上可以看到很多石头或是大树上,都留有很多神座,很多都是当时留下来的。

过去制樟业是政府专卖事业,工人在山里工作风险又大,因此收入比一般行业还好。但碰上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也是无可避免的。他说,曾经有过一个脑寮刚搭建完成,却不幸碰上山洪大水,把整个脑寮冲走。当时搭建一个脑寮约需二到三万元,而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才赚50元。

过去在山中搭建的脑寮。

直到有一次,一个脑寮在锯一棵樟树时,因为脑丁的疏失,不小心压死一个工人,吴能达看到这个工人穿着工作服,手上带着手套,被压死在地上,他为这样一个生命的消逝感到不值,因此决定结束脑长的工作。

几年后,由于施金山先生的邀约,再度重燃他对制樟业的热忱,在台湾民俗村的樟脑间,我们可以看到吴能达这位制樟脑好手,让原乡物语一一重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