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领养后忧郁症

随着海外领养数目的增长,越来越多父母亲寻求领养后忧郁症的治疗

人气: 7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2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翁玲编译报导)2003年11月,罕梅尔(Vicki Hummel)带着她新领养的男婴从俄罗斯回来,兴奋展开喜悦的新生活。然而事与愿违,她初为人母却第一次陷入绝望,甚至连抱起她的儿子亚历(Alex)都很费劲。罕梅尔好不容易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一种鲜少被人察觉和研究的疾病:“领养后忧郁症”(post-adoption depression)。

罕梅尔今年35岁,她与丈夫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Reading),她说:“我没有疯,也没有失去理智。在其它地区有妇女与我遭受同样的痛苦。”有报导指出,患有领养后忧郁症者百分之五十五是领养来自如中国、俄罗斯的外国小孩,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

东部欧洲领养联盟(Eastern European Adoption Coalition)在网路上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目标锁定一群有从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乌克兰领养小孩的家庭成员。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从国外领养小孩到美国家庭有22,728人,与1990年比成长三倍,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养父母觉得他们变得沮丧。

社会或医学专家很难辨别这种症状,他们对荷尔蒙造成的产后忧郁症比较熟悉。领养母亲们埋怨医生把她们的症状都归咎于疲劳或是受惊吓。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尚未把领养后忧郁症认定为明确的疾病。但当领养数目,尤其是海外领养的数目在美国增加时,专家看到更多领养母亲们有忧郁的症状。

对备受赞扬的畅销书《为石板祈祷》(Praying for Sheetrock)的作者格林(Melissa Fay Greene)而言,荣耀的名誉却不能为她的领养后忧郁症带来帮助。

她说:“在最糟糕的期间,我曾想过要结束与四岁养子杰西的关系,要杰西离开我的家和我的生活。但如果这样做将会是一个悲剧。”格林和她的丈夫丹,在1999年领养来自保加利亚的杰西。他们预期这第五个孩子可以让心情更愉快,但事实粉碎了格林的梦想。

格林从此倍受惊慌所折磨,她会在深夜惊醒,全身湿透,她坚决认为领养这个小孩破坏了他们夫妇和其他孩子的生活。居住在亚特兰大,今年53岁的格林说:“置身其中,我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这个症状非常狡猾,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所面对的是心理学上的问题。”

为什么在他们应该兴高采烈的时刻,这些养父母却陷入沮丧中呢?

“儿童和家庭研究机构”(Child and Home Study Associates)工作的雷文(Regina Levin)说,许多家长在转向领养小孩前是很脆弱和准备不足的。这些家长通常经历过不孕症或流产的悲痛,而领养又必须经历长达一个多月的文件处理和大量政府批文,接着要等待一年,来匹配适合的小孩,会使人身心疲惫。

同时,在见到新的儿子或女儿后,他们立即变成父母且必须照顾经常迷惘和心烦意乱的小孩。大部分领养小孩的父母亲,对于发出咯咯声、逗人喜爱的婴儿并没有时间慢慢准备。有些父母觉得不知所措,有些对于要完成这长远追求的目标感到失望。

对于那些领养年长即两岁或两岁以上海外孤儿的父母亲来说,领养后忧郁症情况尤为突出。在初次见面,养父母原本预期的爱可能会让刚抵达美国,受惊迷惘、完全不懂英文的小孩害怕。在此之前的孤儿院里,有些小孩靠头撞击墙来安抚自己;有些会有咬人、攻击和行窃的行为来自卫;有些难以接触,不喜欢被抱或触碰。

格林在《爱是独一无二的:领养家长的故事》(A Love Like No Other: Stories From Adoptive Parents)书中审视了自己的经验。书中写到:“母亲与婴儿的亲密关系在初期是很关键的,年长的孤儿突然闯入了养父母的生活中,而缺少了这种初期微妙的母子关系,对养母和孩子都是很痛苦的。”她遵循其他父母亲给她的忠告,假装喜爱杰西,虽然心里会抗拒,但她知道如何以行动爱小孩,如何梳理小孩子的头发和亲吻他们的脸颊,渐渐她的心也跟着爱小孩。如今,她和杰西非常亲近,已经过12年。

美国“领养中国小孩家庭”(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非营利组织特拉华州分部的前任总裁科斯(Mindy Coath)说:“因为事情不能如你所愿而感觉焦虑、心烦意乱或甚至生气,而导致领养父母极度内疚。”他还说:“你不会跟任何人讲这件事,因为周围的人会提醒你是如何想要小孩的。”领养家长常会把低落的心情归咎于疲劳或是时差,他们不愿意抱怨即使他们知道他们需要帮助。

“领养后忧郁症”(The Post-Adoption Blues)的共同作者法丽(Karen Foli)说:“向社会、自己、和其他人承认情况不好是很困难的。”她还指出,没有父母亲想要向社会福利工作者表达自己的担忧,尤其这些社工人员的评价会影响领养情况。

资料来源:南卡州报(The State),东部欧洲领养联盟网站,领养中国小孩家庭网站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