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强逼不来

游干桂
【字号】    
   标签: tags: ,

  我们家的小奇,真可说是标准的小气鬼,谁要是动了他心爱的玩具,他就跟谁
没完没了,不是大吼大叫,就是死哭活缠的将玩具抢回来。

  那玩具如果是他的,还没什么话讲,有时候根本就是别人的,他依然不分你、
我的,将它视为己有。最糗的是,发生在到别人家作客时,明明是主人孩子的玩具,
他也硬会是“爸爸”买的,硬要带回家。

  他才三岁啊!三岁的小孩就这样不慷慨,长大还得了呢!

★观念交流道

  依照心理学家与幼儿专家的说法,那叫“自我中心”,也就是说,经常把别人
的东西,视为己有的时期。

  大约从一岁半开始,孩子便会伸出他们的友谊之手,试图与其他孩子结为朋友。
交朋友的第一个办法是,抢夺别人的东西──因为“玩具”是别人的好嘛!至于自
己的东西嘛,则会本能的保护着,谁要是不知好歹的侵犯,他便会来场“玩具”保
卫战,死命的敲对方的头。这种情形看似暴力兼小气的镜头,常会令父母们感到惊
讶。

  这种情况大约得持续到三岁以后。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小孩依然会不由自主
地去抢夺别人的东西,或拚命的保护自己的玩具。严格说来,那是正常的行为,并
不表示他长大之后,就会欺侮别人或成为小气财神。

  孩子老是凶悍的抢夺别人的东西,父母可以考虑让他和年纪稍长一点的小孩在
一起玩耍;倘若他老欺侮同一个小孩,则应该考虑让他们短暂分开。

  直到三岁左右,孩子已经略知如何与人分享时,再慢慢帮他建立分享的概念。
例如,“小秀玩五分钟之后,再换小香玩。”或让他们一起堆积木、玩塑泥、填拼
图,一起分享彼此的乐趣。

  千万别强迫孩子,什么样的玩具一定得给谁,什么样的玩具一定该和谁分享,
以孩子的认知能力而言,实在体会不出这么深奥的学问。

  “以身作则”可能是个不错的作法,让孩子明白,东西是可以和人共同享用的,
譬如说,常把东西借给孩子的妈,借给孩子的叔叔、阿姨,并言明归还的日期,久
而久之,孩子也能从中获取分享的观念。

  慷慨是强迫不来的,它是成长与训练揉搓而成的产物。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倾听时,可以表达一些支持行为,如拍肩、给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听、聆听。我很想这么做,但他什么都不告诉我!”我不知道曾经从多少已经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听到这句绝望的抱怨。其实,光是打开心房和耳朵并不足以让孩子说话!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德里克‧莱恩(Derek Lane)和林赛‧莱恩(Lindsay Lane)夫妇即将迎来他们结婚23周年纪念日,他们共同培养了一种自我控制和培养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语言是有力量的,规定一家人永远不说“我恨你”这三个字,这帮助他们的五个孩子专注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十年前,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带着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由衷钦佩、对学习永无止境的热爱以及传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