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通关越道贯通特别报导》 用生命筑险径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4月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洪毓勋/八通关越岭古道报导〕八通关越岭古道几天扎实走下来,小腿肌肉膨胀了好几吋,在天光下泅泳的肌肤也亮得刺眼,我感觉体能状况为跨越意西拉吊桥作好准备。我错了!危桥惊险 考验胆量桥下是约50公尺深的塔达芬溪溪谷,只剩下两侧铁线和半腐坏桥板的意西拉吊桥有80公尺长,才看一眼,豪气消散无踪。两手握紧上方铁线、两脚跨牢下方铁线,我整个人以大字形半滑半跨步的姿态,颤颤巍巍过桥,连气都不敢喘。

台仅存的日治时代铁线吊桥“意西拉桥”只剩铁线和支架,走来惊险,玉管处如今已在一旁另建新桥。 (自由时报记者洪毓勋摄)


八通关越道在1980年之后让登山客视为畏途,年久失修的铁线吊桥是原因之一。有的铁线桥桥板全部散失,只剩铁线高悬于溪谷之上,有的因桥门腐朽,桥身扭成“麻花”状。它却是日人决心贯通八通关横断道路的铁证。

八通关在高山深谷中穿行,横越拉库拉库溪上游大小支流,谷深水急,没有铁线桥,哪里都去不成。“理蕃志稿”第4卷“八通关越道路完成”记载,东段主线共设有12处铁线桥,后来又增建4座,总数有16座。

铁线桥的原理和建造方式,是先将24至32根被称为“8番线”的铁线撚成主索,悬挂桥柱或桥门上,再以铁线沿主索吊起桥板。

沙敦隧道是主线上唯一的隧道,凿穿坚硬岩盘,洞内还有手凿痕迹。 (自由时报记者洪毓勋摄

我走在平坦的古道上,无法想像兴辟时的苦腥咸涩。

日人修路 原民伏击

更何况,同行的布农族向导说,日人修路攻伐,族人岂能坐视。越岭古道开辟时,布农人伏击日警和施工者,修路者死伤惨重。道路完成时,沿线也竖立起一座座“战死纪念碑”,殉职者有日本人、平埔族人,有官阶高的巡查部长、低阶的警手,死亡时大都只有2、30岁。

如果观察得够仔细,还会发现道路两侧上下都设置石造驳坎与路缘石,驳坎以水平叠砌和人字形砌法砌成,石材间没有用灰浆黏着,南营地、大水窟驻在所遗址围墙,都是由这种工法砌成,后者的人字形板岩叠墙,长宽达40、20公尺。

因为开路工程浩大,为节省经费,越岭古道极少开辟隧道,10公尺长的“沙敦隧道”是例外,位置在朝日桥北侧桥头,这个地方因为设铁线桥必须选择坚硬岩盘设立锚座,并选择横越溪谷的最短路线,不得不用炸药炸开岩壁,再以人工挖凿,隧道内岩壁还能看到开凿的痕迹。

82公里多的东段古道,每隔2到4公里,就配合地形设置的驻在所,是另一个惊奇。经过岁月摧残,原有的木构建筑都已倾圮,但是多数驻在所所在的基地仍留有广阔的广场及高耸的石砌驳坎,在古道密林中,乍见这么庞大、数层楼高的驳坎,好像在印加丛林中乍见马雅帝国城堡,令人震撼。历史谢幕的速度,常常比盘算来得快,我们探勘后没几个月,八通关最后1座铁线吊桥,已被新式的铁桥让直升机运建材过来给取代了。

再走八通关,没有危桥可练胆,但不要心生轻忽,脚下踩踏的,可密密镌刻了层层前事啊。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组图:台湾玉山八通关纵走(三)
玉管处玉山八通关征文活动 9月底截止
八通关百里图 台湾玉管处的镇馆之宝
穿越中央山脉 近百年古道 八通关越道贯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