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八通關越道貫通特別報導》 用生命築險徑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4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毓勳/八通關越嶺古道報導〕八通關越嶺古道幾天扎實走下來,小腿肌肉膨脹了好幾吋,在天光下泅泳的肌膚也亮得刺眼,我感覺體能狀況為跨越意西拉吊橋作好準備。我錯了!危橋驚險 考驗膽量橋下是約50公尺深的塔達芬溪溪谷,只剩下兩側鐵線和半腐壞橋板的意西拉吊橋有80公尺長,才看一眼,豪氣消散無蹤。兩手握緊上方鐵線、兩腳跨牢下方鐵線,我整個人以大字形半滑半跨步的姿態,顫顫巍巍過橋,連氣都不敢喘。

台僅存的日治時代鐵線吊橋「意西拉橋」只剩鐵線和支架,走來驚險,玉管處如今已在一旁另建新橋。 (自由時報記者洪毓勳攝)


八通關越道在1980年之後讓登山客視為畏途,年久失修的鐵線吊橋是原因之一。有的鐵線橋橋板全部散失,只剩鐵線高懸於溪谷之上,有的因橋門腐朽,橋身扭成「麻花」狀。它卻是日人決心貫通八通關橫斷道路的鐵證。

八通關在高山深谷中穿行,橫越拉庫拉庫溪上游大小支流,谷深水急,沒有鐵線橋,哪裡都去不成。「理蕃誌稿」第4卷「八通關越道路完成」記載,東段主線共設有12處鐵線橋,後來又增建4座,總數有16座。

鐵線橋的原理和建造方式,是先將24至32根被稱為「8番線」的鐵線撚成主索,懸掛橋柱或橋門上,再以鐵線沿主索吊起橋板。

沙敦隧道是主線上唯一的隧道,鑿穿堅硬岩盤,洞內還有手鑿痕跡。 (自由時報記者洪毓勳攝

我走在平坦的古道上,無法想像興闢時的苦腥鹹澀。

日人修路 原民伏擊

更何況,同行的布農族嚮導說,日人修路攻伐,族人豈能坐視。越嶺古道開闢時,布農人伏擊日警和施工者,修路者死傷慘重。道路完成時,沿線也豎立起一座座「戰死紀念碑」,殉職者有日本人、平埔族人,有官階高的巡查部長、低階的警手,死亡時大都只有2、30歲。

如果觀察得夠仔細,還會發現道路兩側上下都設置石造駁坎與路緣石,駁坎以水平疊砌和人字形砌法砌成,石材間沒有用灰漿黏著,南營地、大水窟駐在所遺址圍牆,都是由這種工法砌成,後者的人字形板岩疊牆,長寬達40、20公尺。

因為開路工程浩大,為節省經費,越嶺古道極少開闢隧道,10公尺長的「沙敦隧道」是例外,位置在朝日橋北側橋頭,這個地方因為設鐵線橋必須選擇堅硬岩盤設立錨座,並選擇橫越溪谷的最短路線,不得不用炸藥炸開岩壁,再以人工挖鑿,隧道內岩壁還能看到開鑿的痕跡。

82公里多的東段古道,每隔2到4公里,就配合地形設置的駐在所,是另一個驚奇。經過歲月摧殘,原有的木構建築都已傾圮,但是多數駐在所所在的基地仍留有廣闊的廣場及高聳的石砌駁坎,在古道密林中,乍見這麼龐大、數層樓高的駁坎,好像在印加叢林中乍見馬雅帝國城堡,令人震撼。歷史謝幕的速度,常常比盤算來得快,我們探勘後沒幾個月,八通關最後1座鐵線吊橋,已被新式的鐵橋讓直升機運建材過來給取代了。

再走八通關,沒有危橋可練膽,但不要心生輕忽,腳下踩踏的,可密密鐫刻了層層前事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組圖:台灣玉山八通關縱走(三)
玉管處玉山八通關徵文活動 9月底截止
八通關百里圖 台灣玉管處的鎮館之寶
穿越中央山脈 近百年古道 八通關越道貫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