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窥“暴力因子”

羽倩
font print 人气: 3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0日讯】许多妈妈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就摇头叹息,好像他们年轻的身体里有太多的热量需要不停的破坏才能达到平衡,这不仅牵扯了自己无穷的精力要天天跟他“斗志斗勇”,还要提心吊胆的怕他在外边惹事生非,真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怨不得如何教育孩子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 最近,科学界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许多妈妈的噩梦也许就要找到根源了,真的能够哪天一觉醒来,那个捣蛋鬼变成好孩子了吗﹖

具有暴力倾向、好斗的儿童,易出现极端行为,犯罪率较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威胁,这一直是令医学界和社会学家所头痛的事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揭开孩子暴力行为后面的谜底,以便让家庭和学校对此进行适当的干预防范,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最近,科学家有了最新的研究发现,一种称为一元胺氧化□A (MAOA)的基因可能就是造成儿童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罪魁祸首”。遗传的MAOA基因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而这种影响是负面的,让孩子逐渐具有暴力倾向。这一发现,让很多科学家跃跃欲式,许多饱受其苦的妈妈也开始梦想“家有乖儿”了。

美国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神经学专家安德里亚斯‧迈耶-林登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对142名白人成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均遗传有一种特殊基因的两种常见版本,这种基因能触发大脑分泌MAOA, 它能破坏神经递质,阻断复合胺的传递,其中一个变种会让MAOA在大脑中活动减弱,造成复合胺停留在大脑中,若这种“化学信使”过多,就会让人的情绪产生冲动。另一种基因变体会引发剧烈的MAOA活动,令复合胺浓度偏离正常水平。

在迈耶-林登伯格的研究中,缺乏MAOA基因的57名男女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特征,他们控制感情的能力明显减弱。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这种影响在男志愿者身上体现的更加突出。当同样的志愿者在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回忆起感情经历时,他们大脑中两个同情感有关的结构——杏仁体和海马状突起——表现得异常活跃。而在一项要求其自我约束力的电脑测试中,大脑前额控制冲动的区域则不活跃。与之相反,MAOA基因强的志愿者对情感输入反应不强烈,而对与冲动控制相关的活动则反应积极。

那是不是说,一切我们都可以依赖科学,不管多么顽劣的孩子,只要我们交给科学家“重新组装”一番,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当然不是,休斯敦著名心理医学斯图亚特‧特维罗夫说:“暴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暴力行为总是有各种前提,而且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原因造成的。”

儿童发育专家也在积极探索个人和环境因素对暴力行为的影响。坦普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一直在研究青少年和成人在评估危险时大脑的不同活动。他发现,无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在一个人玩仿真驾驶游戏时,都会选择危险较小的模式;而当一群人玩这个游戏时,成年人的选择变化不大,而青少年则倾向于选择更暴力、更危险的游戏模式。斯坦伯格认为,青少年在作出决定时,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是团伙犯罪。

在过去25年里,俄勒冈社交学习中心心理学家杰拉尔德‧帕特森及其同事注意到,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极为恶劣,他们的日常交流仅限于母亲要求孩子遵守某条规则或要求,而一旦孩子拒绝遵守,最终父母只好放弃。长期研究表明,这些强迫性交流会孕育儿童和成年人的好斗性。

此项研究显示,在那些有暴力行为孩子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强迫性关系有两种类型:相互敌对和过分纵容。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伊萨贝拉‧格拉尼克领导了一项针对据认为存在严重自制问题孩子的研究,其中一些孩子有时存在性格偏激或沮丧等问题。该研究涉及33个孩子,每个孩子及其母亲来到一个研究实验室,用4分钟讨论家庭问题。当谈话进行了2分钟后,研究人员会敲门提醒他们还剩下2分钟,要求他们尽快“达成圆满结局”。设置时间限制的目的旨在迫使每一组谈话对像进入日常面对压力时的状态。母亲和被研究人员认定举止冲动的孩子之间的敌对状态出现明显升级,相反,那些有时失去理智但平素性格内向或看上去沮丧的孩子的母亲一般会保持平静,最终同意孩子的立场。研究人员表示,这两种模式都代表了一种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已变成一种难以打破、宣扬好斗的习惯。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学家特里‧默菲特表示,受MAOA基因影响的大脑在没有暴力行为的人群身上同样存在差异,这就提供了“与基因决定暴力行为论调截然相反的证据。”默菲特等研究人员在1972年调查了当年出生于新西兰的1037名儿童。在26年的跟踪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缺少MAOA基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好斗心理,但在这些缺少MAOA的儿童中,只有不良教育的儿童才会在成人后出现极端的反社会行为,而在适宜家教下的孩子并没有出现反常行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良好的教育、精心呵护、家长的爱心和耐心,可以驯化那些携带暴力倾向基因的孩子。

15岁“问题少年”亨利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亨利经常同别的同学打架,欺负女生。高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在走廊取笑讥讽亨利,当他回到家里,接到老师“事故报告”的父亲又会对亨利大加训斥,母亲则在一边低声抽泣,对儿子恶劣品行无可奈何。

亨利很喜欢宣扬暴力的录像,经常从网站上下载暴力图片,并公开表达对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布校园枪击事件凶手的羡慕之情。那次事件共造成12名学生和1名老师遇害身亡。 2001年,亨利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在亨利所在学校校长的坚持下,亨利和父母开始从著名心理医学斯图亚特‧特维罗夫那里寻求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特维罗夫对亨利的心理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发现这个小男孩对父母充满怨恨,并将自己视作被动的受害者,认为在遭受折磨时应予以反击“邪恶的折磨他的人”。

然而,当亨利发现父亲正在同其根深蒂固的问题做斗争时,他愤怒的情绪开始减轻。根据特维罗夫的建议,亨利开始接受格斗训练,到一所社会环境更为健康的学校就读。如今,亨利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同女孩子也开始有正常交往。亨利的故事突出了一个日益受到科学家关注的话题:像所有孩子一样,被看作捣蛋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外部社会和内部生理的混合影响作出反应。他们中的一些不断朝野蛮的行为发展,并最终走入死胡同;而幸运儿则有可能在适当的引导教育下,打破常规,走入一个健康快乐的成年生活,如亨利一样。

“暴力因子”的发现可能会对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它可能改变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立法、可以为新药研制提供指导。但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提醒父母“如何耐心地引导你们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哈佛大学的基德博士说:“你可以告诉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犯错是大脑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在他们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给予指导,同时不要忘了父母永恒的美德——对孩子的爱心和耐心。”(摘自《医药生活》杂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忍受着忍耐着,矛盾被压抑着…… 可是世界上所有的忍耐都有一定的限度。
  • 【大纪元8月9日报导】(中央社威灵顿九日法新电)一名纽西兰科学家宣称,纽西兰原住民族毛利人拥有让他们倾向暴力与犯罪行为的“战士”基因,引来争议。
  • 【大纪元8月9日讯】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2年,中共当局并没有如外界期望的变得更加透明,反而是更加紧的打压、箝制新闻自由。外国记者俱乐部8月7日在北京发表一份声明,指在中国大陆工作外国记者经常遭到中共当局逮捕,有时,记者及其采访人甚至会遭到暴力袭击。外国记者呼吁中共政权,放开新闻管制,停止打压中国媒体。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