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

晨晨
font print 人气: 7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4日讯】有一天,孟子匆匆忙忙的走进卧室,不巧碰见妻子正在换衣服。他只好退出,跑出来告诉母亲说:“我的妻子竟然当着我的面衣杉不整,真是太不礼貌了。”

孟母了解情况后,责备孟子说:“这是你不对呀!你不记的周公制定的礼吗?‘在进门以前,要先问一声有没有人在。’你进门也不先问一声,就冲进去了,怎么怪人家衣杉不整呢?”孟子听后连忙去向妻子道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体会到古人非常注重礼节也很尊重长上。但故事中发人深省的是:遇到事情能反求诸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先不要责备对方,看看自己哪里没有做好。你会发现往往是自己哪个地方有疏失,才会与对方拧了个劲。先把自己有漏的地方补正,对方也就不会和自己拧了个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过了几天,孟子见到齐王,说:“替大王治理地方的官吏,我认识五个。其中能明白自己过错的,只有孔距心一个人。”于是把自己和孔距心的对话复述给齐王。齐王听了,很不好意思的说:“这么说来,是我的过错啊!”
  • 《孟子·告子上》里面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小时候上语文课,学到这两句时很不以为然。因为现在熊是被保护动物,熊掌的味道已不可尝,而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吃鱼,所以也想当然不以这两样东西为美味。但是长大后却渐渐爱上了吃鱼。  
  • 自古以来,人间的事从来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事情大小,神在安排着一切。千百年来,关于王位的继承人们都说尧、舜、禹时是禅让制,而后就变成了家天下,其实神就是这样安排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天命论”,讲“君权神授”,皇帝以九五之尊仍自称为“天子”,要顺天意而行,受到天意的管辖和约束。《孟子》中讲的两个故事阐发的就是这个道理。
  • 有个叫景春的人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各国诸侯都恐惧不安;如果他们平平安安的呆在家里,天下都没有一点生气。”公孙衍和张仪都是魏国人,游说诸侯的纵横家,能让诸侯互相攻伐,所以诸侯都害怕他们。
  • 李子春在得知被建议记两小过之后,仍是笑着说并不在意,李子春并且引用孟子的话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表示未来仍本着自己的良知,做应该做的事,他不会申诉
  • 孟子离娄篇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齐国辩士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合于礼节吗?孟子说合于礼节;进而问,若见嫂嫂溺水能不能伸手救她?孟子说,嫂嫂溺水不去救她,简直是豺狼禽兽的行为。
  •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上而下都能仁爱遵礼,整个社会才会和睦,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孔子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发端。可以说,“仁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道德。
  • 孟子小时候,东边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边邻居为什么杀猪?”母亲说:“是要给你吃的。”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 休息观自心,彭祖八百岁

    常听人家给爱好学习的年轻人建议:如果想深入一点了解汉字,不妨研读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关道德与人生的书籍,像道德经、论语、孟子等。不但能深入认识我国传统精神,更能加强你对汉字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让你更有条理地掌握生活之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