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品牌故事》台湾人的共同回忆 汽水的代名词

人气: 67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雅民/专题报导

不论是“一年级”的阿祖、三年级的“阿公”、“六年级”的阿爸、“八年级”的金孙,都有着共同的回忆,“我们都是喝黑松汽水长大的”。

把全台湾长达三、四代的消费者,喝过的黑松汽水算一算,至今已喝掉26亿瓶;姊妹商品黑松沙士虽然晚了25年诞生,却后来居上狂销了51亿瓶,把二支长青商品喝光的空瓶子连起来,足足可绕行台湾1,256圈。

创造出黑松品牌长青奇迹的英雄,正是已故的黑松公司创办人张文杞和张有盛兄弟。张家有三房,大房、二房经商卖米,三房务农,隶属三房的张文杞小学毕业,本来在公卖局台湾烟草工厂担任机械修理工人,20岁辞职从商,卖过木炭、水糕。

由于张文杞在在台北后火车站郑州路卖水糕的隔壁正好经营汽水工厂,耳濡目染下,激起他跨入汽水制造的兴趣。

1924年,一家日本人经营的弹珠汽水工厂正好有意出让,张文杞赶紧向七位堂兄弟筹资,以1万9000日圆合伙买下该汽水工厂的生产设备,并成立进馨商会,隔年便在台北市长安西路开始生产第一瓶汽水,当时汽水都采半手工生产,一分钟只能生产二瓶200CC的弹珠汽水。

黑松公司第二代接班人总经理张道榕表示,祖父那一代刚好有三房,加上当时日本知名的株式会社三菱、三洋等都有个“三”字,便决定以“富士牌”、“三手牌”做为汽水品牌名称,商标并以“山形”为图,传达三房联手创业的精神。

“三手牌”汽水卖了六年,市场上开始有消费者以“贼仔汽水”称呼,张文杞仔细一问,才知道在中国“三只手”是小偷的意思,品牌意义有些不妥。 正好他在北投军舰岩的住家附近有些松树,松树有松柏长青的意义,1931年他于是将“三手牌”汽水正式更名为黑松汽水,黑松品牌并一直沿用至今长达75年。

张道榕说,在日本殖民统治时代,黑松汽水只在军部和铁路购买组合二处销售,业绩表现差强人意,一直到1935年农村丰收,流行把汽水和米酒混合充当啤酒饮用,开始带动汽水蓬勃发展。不过,当时台湾汽水业全被日本人所掌控,竟把汽水分为三等级,“一流”的汽水指的是自日本进口的麒麟牌、三矢牌等舶来品,每瓶售价高达二角至二点五角;“二流”的汽水则是日本人在台湾设厂制造的三菱牌、月桂冠牌、白鹿牌等汽水。台湾人土产的汽水则一律被视为“三流”的汽水,价格较日本进口汽水便宜一半,而且备受日商歧视,屡遭无理削价,扩充设备,打开市场似乎是本土汽水业唯一的出路。

黑松于是在1936年以每坪10元的价格在台北市复兴南路铁路旁买下1,000余坪的土地(现在的微风广场 ),扩充汽水厂;同年日本抵台宣传汽水生产技术,汽水厂如雨后春笋兴起,却因同业的恶性削价竞争,造成全台30余家汽水厂不支倒闭。

更始料未及的是,1937年中日“八年抗战”开打,隔年3月31日午夜,各汽水工厂电源突遭查封,并强制加入“台湾清凉饮料水统制组”,汽水工厂全由统制组合共同经营,失去自主权,黑松只能依销售业绩分配利润,利润扣除各项税金所剩无几。

度过日本长达20年统治的黑暗期,1945年台湾光复,黑松仔细清算公司资产,竟仅剩台币二万元,形同破产,加上供应碳酸气原料的高雄碳酸厂遭第二次世界大战盟机炸毁,导致各汽水工厂无法动工生产,使得黑松至1946年中才复工生产。

汽水瓶形人偶 庙会出巡

记者杨雅民/专题报导

黑松汽水的广告、行销模式演进,正见证了台湾平面、广播和电视媒体的发展史,并创下台湾行销史上多项“第一”的纪录。

1945年台湾第一份日报创立后,当时由于印刷和制版技术还不纯熟,黑松的报纸广告以手写、手绘的黑白报纸广告为主,经过五、六十年的物换星移,现在看到昔日的黑松报纸广告,别有一番怀旧、复古的滋味。

1949年中国广播公司随政府播迁来台后,黑松广告、行销战场随即转向广播媒体,和中广首创“黑松汽水流行歌曲竞赛”,并在广播节目中进行民谣、交响乐等“猜曲目”的活动,猜的歌曲不仅包括民谣,1960年代以前,黑松行销主要运用的主流媒体正是广播。

在台湾电视媒体空白的1950至1970年代,户外广告则是黑松另一种主要运用的广告型式。

黑松公司总经理张道榕表示,当时庙会是国人最重要的活动,往往可聚集成千上万的人潮,黑松便透过全台各地的经销商和零售店,以广告旗帜和宣传车等型式,渗入地方各项庙会活动。

在那个年代,只要有地方神明出巡的地方,就有黑松,庙会游行队伍中,常可见数十位人员手执黑松广告旗帜,以及套上纸制的黑松汽水瓶形人偶,像七爷、八爷似地走在街头,模样醒目又逗趣。

游行队伍后方,则由车顶摆着一大瓶纸制的黑松汽水瓶子,车厢悬挂着450万元大赠送等广告用语的宣传车压轴,甚至当时国庆庆典活动,黑松广告花车还受邀参与游行,可说是台湾率先将广告和民俗活动整合行销的始祖。

黑松更在各地人潮流动密集的风景点献建牌楼,不仅可创造广告效果,还可带动地方观光,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点牌楼至今仍矗立在八卦山上;1958年则在嘉义热闹的仁爱路设置全台第一座户外霓虹灯广告塔,广告效果醒目亮眼。

张道榕并指出,在商展频繁的1960年代,黑松更以女机器人倒汽水的维妙维肖模式,吸引商展中的人潮注目,连当时总统蒋介石在商展中看到女机器人,都驻足许久,赞赏不已。

有趣的是,黑松竟然还是台湾发明乐透彩的始祖,1964年黑松为促销汽水,首度推出“壹百万元福运彩券大赠送”,只要买一打黑松汽水,就赠送一张印有六位数的“福运彩券”。

得奖号码是在台北市中山堂公开以号码机摇奖,六个号码全中者,可独得市价约十万元的黄金二市斤“金马”一座,当时十万元的奖额创全台之冠,“足以买下敦化南路一间房子”。

1962年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成立,创立30余年的黑松公司,广告主力也跟着进入电视广告阶段,不仅在新年的时候,用跳加官的型式进行置入性行销,在梁山伯和祝英台黄梅调风行的年代,更以黄梅调唱着黑松广告歌曲,跟上趋势。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电视由黑白进入彩色电视阶段后,黑松每年更是砸下巨资投入电视广告发动音乐行销,广告策略多以清凉为诉求,温馨关怀为主调,1991年广告则以“化去心中那条线”、“多帮别人想一想”为主轴,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

在无线三台垄断的年代,观众收视行为集中,广告效益容易浮现,但是,自1994年有线电视开放后,有线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观众收视行为趋于分散,广告效果大为打折,使得黑松在电视广告的操作策略转趋谨慎。

从奢侈品变成大众化饮料

记者杨雅民/专题报导

张道榕指出,受限于交通不发达,黑松汽水草创前20年只是个区域品牌,只卖台北附近商圈,直到光复后才开始透过经销商拓展南部市场,当时运输工具以铁路为主,市场的拓展便以铁路能抵达的台中、台南、高雄等都会区为主。难以想像的是,现在唾手可得的汽水,在1960年代以前可是奢侈品,一瓶二元的黑松汽水,要花劳工一天三分之一的薪水,只有结婚喜宴、年节拜拜或亲友到访,才能喝到汽水,“就连我小时候要喝汽水,也是得等客人走了,才能抢着把客人喝剩的汽水喝了”。

直到1956年黑松公司引进第一套自动化汽水生产设备,以及当时高占饮料市场五成以上市占率的路边冬瓜茶、杨桃汁等凉水摊,在1964年被检出“副霍乱”菌含量过高,消费者转而购买包装饮料,才带动汽水从宴客时珍稀的饮料,变成大众化的饮料。

张道榕说,1960至1970年代,可说是黑松最风光年代,当时黑松盖汽水工厂的速度几乎赶不上汽水销售成长的速度,“拥有黑松经销商的执照,比公卖局的烟酒牌还要诱人”。

黑松经销商要和银行借钱,更是无往不利,柑仔店为了向经销商抢货,得要带着现金排队抢货,有钱还不一定抢得到;甚至当时要称赞一个人很风光,会说:“你很黑松喔”。

只是,黑松汽水和沙士供不应求的荣景马上就遇上了劲敌,1967年苹果西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国际碳酸饮料大厂进军台湾碳酸饮料市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可口可乐甚至撂下登台五年内要让黑松从台湾饮料市场消失的狠话。

危机就是转机,黑松赶紧从包装和行销面着手改革,不仅改掉早期汽水以麻绳捆成打出售的方式,改用木箱、塑胶箱出货,汽水瓶身也由旧式以贴纸贴上的作法,调整为直接将品牌名印在瓶身上,创造现代感。

经过改革,黑松不仅没被打败,年营业额更由1977年的12亿元倍增至1983年的30亿元,1988年再向上翻升至40亿元,并于1997年达到年营业额47.71亿元的高峰,其中,黑松沙士高占29.7亿元、汽水占5.4亿元。

和可口可乐缠斗近四十年,黑松直到几年前才因可口可乐以芬达、雪碧和可乐三品牌“三打二”的策略进击,黑松在碳酸饮料市场的市占率才首度被可口可乐超越,至今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市场市占率已超过三成、黑松约占27%。

撇开同品类竞争,黑松和可口可乐目前已经面临共同的敌人—茶和咖啡饮料,走过八十余载的黑松,虽然早已跨足果汁、水、茶、咖啡和机能性饮料等市场,依旧难以摆脱营收缓步下滑的颓势,黑松能否再缔造高峰?正挑战着黑松第二代、第三代的经营者。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