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吧,让孩子为自己负责〈3〉

文/田中喜美子 NMS研究会 译/ 徐秀娥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由于妈妈的过度干涉,凡事处于被动状态的孩子,容易变成说了也不会去做的孩子。这样的小朋友,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首先他会变成消极“等待指示的人”。凡事提不起劲,无法自我思考。再者他会变成蛮横而依赖心强烈的孩子。

小学三年级生S小妹,每次只要一看电视,妈妈便开始催她“早点做功课!”功课做完,又催她“早点去洗澡!”才刚从浴缸起来,又催她“早点换上睡衣!”才穿上睡衣,再催她“早点睡!”妈妈总是对S小妹下达一个又一个的指示。 每天每天,被下达相同指令的S小妹,终于随同妈妈一起前来咨询。试着询问S小妹,个性温和而顺从的她说: “虽然觉得妈妈很啰嗦,可是她也是为我好……”

S小妹已完全习惯于被妈妈指示,以至于明明已经知道的事,也要等到妈妈开口才行动。可是这时候孩子对妈妈的啰嗦虽然感到不耐烦,也还带着耳朵听。一旦到了小学高年级,即使听到妈妈啰嗦,别说是“不说不做”了,简直已到了“充耳不闻”的地步。

周末的夜晚,妈妈对着小学六年级和二年级的二个女儿喊叫: “快点!把事情做好!” 二年级的U小妹乖乖去浴室,用鞋刷开始清洗自己的室内鞋(编按:日本的学生要进教室前,必须在校舍入口处换上室内鞋。)可是,六年级的S小妹却马耳东风,老神在在地翻杂志。 “明天会下雨,不早点洗不会干哦!”妈妈再度催促她。S小妹却装糊涂,一副“又没有脏”的表情。在六年级生当中,的确有许多孩子周末将室内鞋带回家,隔周原封不动地带回学校。

S小妹连着三周没清洗,妈妈再也受不了了,只好一边唠叨:“拿她没办法……”一边帮她清洗。 说了好几遍都不行动的孩子,其实早就心知肚明,即使自己不做,妈妈也一定会帮忙。也有孩子即使妈妈不帮忙、自己不动手,也认为无所谓。实际面临困境,如果孩子不能感同身受,他不会觉得自己陷入困境。

S小妹的情形是,她本人觉得不做也无所谓,所以即使是妈妈代劳,也不应该对她这么啰啰嗦嗦。 “不用做的事情却鸡婆却帮忙做!”当孩子一股脑儿这么想时,随着年龄的成长,他便渐渐蛮横无礼起来。 “真啰嗦,那家伙说的话是BGM(编按: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听听就好了啦。”一副不理人的态度。这样的孩子,不光是对父母,与学校老师相处也会是这个样子。

妈妈教养出不理睬父母的孩子,同样地,也会教养出不理睬大人、老师的孩子。 到最后,父母往往只能威权式的命令孩子。对此我们不妨冷静想想,怎么让孩子自己负起责任。

T先生与念中学的孩子们有一个约定,就是“必须自己清洗便当盒。”如果他们忘记清洗便当盒,那么隔天就不做便当。那天的午餐费也必须动用自己的零用钱。 自己不做就没有人帮忙,自己不做就会陷入困境,唯有不断累积这样的经验,孩子才能潜移默化,“不必大人说,也能自动自发”。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社《放手吧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学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这些掉落的东西,几乎不见孩子主动拾起来,或将它丢到垃圾筒里,更别说是热心寻找失主了。 即使老师开口说:“喂,铅笔掉下来啰!”如果不是自己的铅笔,便以漠不关心的神情回说:“不是我的东西。”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难道没受过教养训练吗?事实并非如此。
  • 生命的体验显现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日日都在进行的,因此针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与动力,是父母在执行家庭教育及教养的重要课题。孩子年幼的时候是奠定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期,生活好习惯的养成要靠父母的把关及涵养,因此父母要经常在职进修、充实自己的亲职知能,以传达正确的教养信念、知识,并且展现有助孩子正向发展的亲职行为。
  •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因为过度保护孩子的状况已愈来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间的冲突中,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妈妈事必躬亲,随着孩子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换言之,出现一群没有“动力”的孩子。为了避免这类困境,孩子从小就必须让他尝试各种事物。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