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读《帝范》审官第四-第八

无语

人气 22
标签:

【大纪元3月29日讯】读《帝范》审官第四

唐太宗,一代圣明之君,可谓是深谙“治国以礼”之道。礼,法于地,即地生万物而井然有别,各得其宜;及于人则启导人们了解因等差而必须彼此尊重的道理。《审官》中我们看到,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不只在于选贤任能,而是“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明主无弃士”,“明职审贤,择材分禄”。其实这正是“礼”的目标,使等差有别的人各有其适宜的位置。至此天下必自然和顺,道德仁义,也因循礼而得以发扬光大。

古人说:天下的人如果都能顺礼而行,那一定是太平盛世;否则必然是一个纷乱局面,顺礼而行一定可以安定,否则就会发生危险,这些道理不是一般人所能窥测臆想而知的。唐太宗顺礼而行,并达到礼的最高理想,即适当的等差节度。“委任责成,不劳而化,此设官之当也”。

有资格制作、讲述礼乐的人,可以称作明圣者,由此看来,唐太宗,堪称圣明之君,千古帝王的典范,《帝范》更是治国之道的经典之作。

读《帝范》纳谏第五

孔子曾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修身,这是儒家做人之本;而以诚敬的态度听取意见则是提高品德的最好办法。

有“从谏如流”之美誉的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听取意见并及时改过的帝王之一。他在追怀魏徵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正是以这样一个仁德的政治家的谦敬胸怀在《纳谏》篇中通过追思古今,对比明君昏主来谆谆告诫太子。其文之旨并不止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虚心纳谏;还有对下“不责其辩”,“不责其文”的宽宥;更有“至若折槛怀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责已修身之本。也正因为唐太宗的以仁德修身,以仁德化人,才有“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从而成就了“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治国平天下之道。

读《帝范》去谗第六

紧承《纳谏》篇,唐太宗写下了《去谗》篇。对于远离谗佞的问题,一代贤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历史有太多的教训昭示给后来者:“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

唐太宗在此篇中,以前车之鉴,列举种种奸佞害国之实;以“良药苦口”与“忠言逆耳”之形象而深刻的类比,阐明了去谗纳谏至重之理。

唐太宗见微知著,深知“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正,莫逾于谗佞”,这是帝王修德之根本。而明君伟业的开创,帝王之德的树立,追根溯源,也许就是从去谗与善纳谏开始吧。

然而真正能够做到远离谗佞而不从谀,亲近贤臣而虚心纳谏的,却是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正是看到这一点,唐太宗在此篇末反复说道:可不诫哉!可不诫哉!足见其拳拳之心及殷切之意。

读《帝范》诫盈第七

唐太宗在《诫盈》篇中说“故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

人神怨愤而国家倾危,那么神所愤、人所怨的是什么呢?

人的天性是静,是因为有了外物的诱惑,而随之有了好恶的变化。“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人随物化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也就是说当人之好恶随外物而变化,放纵人欲时,也就灭绝了天理,此天所愤也。

人所怨,莫过于孤寡老幼不得其所,无所依靠,这是天下大乱之道。

人神怨愤,究其根本则是为人君者的骄奢,其不仅下扰于民,更上害天理。所以唐太宗看到了一个帝王的俭静与否关系到国之安危,因此而告诫太子“此骄奢之忌”,要节制对物质的欲望,要淡泊、宁静。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诚哉斯言!

读《帝范》崇俭第八

贞观十一年,魏徵上《十思书》,告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把这八个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在《帝范》中,唐太宗以“诫盈”和“崇俭”两篇来反复告诫太子要”戒奢以俭”,其重可见!

对于人来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是儒家修身做人之本的要义。否者,不正是本末倒置吗?

如果一国之君只是表面上重视德性,而心中却重视财富,就会与百姓发生争夺,最终只有“财聚民散”,而民散,国将焉存!我们看到,作为圣明之君,唐太宗深知为国者不可以利益为目地,而是要以道义为目地,骄奢之忌,当始于崇俭。

古之重德之士,莫不重节俭,并以此为训,告诫后人。而历代明君也无不是以俭自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止人君当如此,人人皆当如此啊!

(斗胆说上几句,恳请批评指正)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唐代政治家魏徵发明“梨膏糖”
药名入诗情趣生
被隋唐两朝皇帝重用的李纲
单方治好皇帝重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