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齐景公出猎(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407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齐景公(1)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2)而问之曰:“今日寡人(3)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4)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5)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6)为不祥也!”(出自《说苑》)

【注释】
(1)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643)名杵臼,庄公弟。在位五十八年,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谥曰景公。
(2)晏子:名婴,字仲。(?~公元前500)春秋齐人。历事灵公、庄公,相齐景公。尚俭力行,为当时名臣。谥平,史称为“晏平仲”,后人尊称为“晏子”。
(3)寡人:国王的自称,这里是指齐景公。
(4)殆:大概是、可能是。
(5)是:“这”的意思,指看到老虎、蛇这件事。
(6)曷:怎么、为何。

【语译】
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看见老虎,下沼泽又看见了蛇。他闷闷不乐的回去,把晏子找来,问道:“今天我去打猎,上山看见老虎,下沼泽又看见了蛇,这大概是一般人所说的不吉利的预兆吧!”

晏子回答说:“一个国家有三种不吉利,看到老虎看到蛇都不在其内。有贤人却不知道发掘,这是第一不吉利;知道了却不能任用他,这是第二不吉利;任用了却不能信任他,这是第三不吉利。所谓不吉利,就是像这样的事情。今天大王上山看见老虎,山本来就是老虎的窝呀;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本来就是蛇的洞穴呀!到老虎窝看到老虎,到蛇穴看到蛇,这是很正常的,怎么说是不吉利呢?”

【研析】
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贵为一国之君,对于事情的发生及所处的情境,仍无法用智慧去判断,而陷于人云亦云的迷惑之中。晏子的回答破了齐景公的迷,点出了“虽事出必有因,但也不需穿凿附会,更不必生疑,把自己搞的人心惶惶”,把握住事情的关键才是最重要的。国君有心要把国家治理好,唯有向内找,时时体恤黎民、接纳良臣的建议,并为国揽才、信任他、重用他,展现国君的宏大气度,才是百姓之福、国之大吉。

【延伸思考】
1、你听说过“孙叔敖与两头蛇”的故事吗?你认为见到两头蛇就一定会倒霉吗?
2、你觉的晏子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如果你是齐景公,你会有什么反应?
3、如果你是国君,你想聘用什么样的人当你的臣子呢?
4、当你的眼皮一直跳,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5、你的“预感”曾经应验吗?请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参考书目:
1.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青少年版》/妙语的花园—说苑/钟克昌编/时报出版公司/民74
2.说苑集证《上册》/左松超着/国立编译馆主编.出版/民90
3.说苑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民77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论语•里仁第四》)
  • 曾子(1)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2)矣。” (《论语‧里仁第四》)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人而不仁(1),如礼何(2)?人而不仁,如乐(3)何?”(《论语•八佾第三》)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2)服其劳;有酒食(3),先生馔(4),曾(5)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 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1)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2)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3)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4),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4)之养,犹为不孝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