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社福团体M型化 公部门头大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朱有铃/专题报导〕劳政单位推动社会福利产业化之初,因一开始采取全额补助政策,从设备到人事都由政府出钱,加上政府采购法中规定向身心障碍福利团体的采购必须达到5%比例,因此吸引许多机构相继投入餐坊、烘焙坊经营。

但随着政府补助经费逐年递减,许多无法从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庇护商店相继宣告结束,有些则是调整模式、重新申请经费,还在不断摸索可行的路。

发展产业化失利,许多社福团体改靠着承接政府方案补助维持运作。这些方案视规模,经费从数十万到千万元不等。

社会处长吴丽雪指出,具规模、知名的社福团体,已经发展到聘请专人负责媒体行销,还有经费打出公益广告做形象推销,募款效果当然好,经费充足情况下,不但有专人负责规划方案、争取经费,也有足够人力承接大型委托案,反观地方社团受限人力,只能承接小型方案,变成大者更大、小者更萎缩。

为能承接更多的方案,或符合更多补助条件,有些社团服务的对象也日益广泛,但接案“多元化”的结果,不但难以呈现绩效,也无法累积经验,运作的过程常让公部门胆战心惊。

注意到了社福团体M型化的现象,社会处在委托县内单亲课辅、外配辅导、居家服务方案时,都希望先给地方社团机会,希望透过方案补助、一开始的积极介入,扶植更多的团体,同时也由公部门出面整合,协助行销。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