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北宋统一之战(上)

黄容;图:志清
font print 人气: 63
【字号】    
   标签: tags: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得帝位,建立宋王朝。新的王朝虽然建立,然而从唐末直至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宋太祖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准备之后,决定消灭藩镇割据,实现天下统一。

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宋初,除了契丹(辽)、西夏强敌之外,南方存在的藩镇势力分别是:南平占据江汉一隅;武平占据湖南14州;后蜀据有两川、汉中45州;南汉据有岭南60州;以及江淮地区的南唐、两浙地区的吴越、河东(约今山西省)、江州的北汉等割据政权。

虽说统一大业势在必行,然而如何进行,对国力并不是很强盛宋朝而言,确实是棘手的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在和宰相赵普几番讨论之后,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着眼点是“先弱后强”,意即先攻南方比较弱的藩镇势力,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

一箭双雕 武平、南平称臣

建隆三年九月,武平和南平的统治者相继逝世,局势动荡,赵匡胤马上意识到这是上天安排给他的最佳机会,他决心从这里出发。

当时武平统治者周行逢病死,衡州刺史(治今湖南衡阳市)张文表乘年幼(11岁)的周保权刚刚继位,局势不稳之际,发动兵变。武平统治者一面出兵镇压,一面派遣使者向南平和北宋求援。赵匡胤于是策划了“一箭双雕”的进攻方针:以支援镇压叛军为由灭武平,同时以借道南平为由,将其消灭。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一月,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率领兵将,向南平借道进攻武平。当时虽然南平朝中许多大臣都认为这明显的是宋太祖的计谋,但南平统治者高继冲畏惧宋朝势力,勉强答应。
二月初,宋军进驻襄州(今湖北襄阳),慕容延钏派人告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粮草。这时,南平统治者高继冲派遣使者,前往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钏假意殷勤款待。

随后,高继冲率领军队出城,正准备回报慕容延钊的盛情款待,否料慕容延钊暗中已经先派李处耘率领数千名轻骑,绕道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失策,待要回头再战,必陷双面包夹,他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举城投降。

宋军取得南平后,联合从南平征调的万余兵力向武平进攻。这时,武平叛军张文表已被镇压,而周保权获悉宋军压境,决心抵抗。

慕容延钊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师从东边向岳州(今湖南岳阳)进攻;陆路则从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指朗州。水路从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大破武平军于三江口(今岳阳北),缴获战船700艘,占领岳州(今湖南岳阳)。三月,宋军攻克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14州遂入大宋疆域。

宋军初师告捷,不仅振奋了将士的斗志,而且宋朝势力南伸,占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宋朝控制荆、湖之后,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入川灭蜀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进合击 两路攻蜀

湖南平定后,赵匡胤开始谋划攻蜀事宜。南方各势力虽然实力不强,但蜀据天险,崇山环绕,易守难攻。而且蜀主孟昶得悉宋朝已经平定湖南和南平,对宋军早有防备,一面派兵屯驻三峡要塞,一面遣使与北汉相约,同时出兵夹攻宋朝。

也是宋朝合该完成统一大业,就在赵匡胤不知如何进攻蜀地之时,上天送给他一个大礼物──后蜀派出的使者归降于宋,并详细的告知后蜀的兵力部署。

赵匡胤知蜀驻军形势后,于乾德二年十一月,以水陆二路合击的方式,出兵攻蜀: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将,率步骑3万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刘光义)为将,领步骑2万溯江西直逼成都。

后蜀方面,孟昶得知宋朝出兵,命王昭远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

十二月,王全斌率领的北路宋军攻入蜀境,连克兴州(今陕西略阳)、兴元。蜀军眼见宋军即将攻入蜀境要地,采取烧绝栈道的策略,阻断宋军攻势。王昭远则率军屯驻利州,派兵于大、小漫天寨(今利州城北)驻守。

由于栈道被烧,王全斌攻势受阻,他一面遂率主力迂回南进,一面由崔彦进赶修栈道。接下来的几次进攻,宋军皆败。

当时气候严寒,京师大雪,赵匡胤穿紫貂裘在讲武殿外巡视,心想:“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此。”于是脱下裘衣,派人送去前线,赐给主帅王全斌,并告知诸将,实因裘衣太少,无法赐给每位将领。

宋军因为皇上这个赠裘的举动,全军感泣,士气大振。乾德三年,蜀军在王全斌与崔彦进的分合进逼下,闻风而退,利州、剑门相继失守,王昭远被俘。

另一方面,东路军刘廷让的进攻势如破竹,自从占据夔州(今四川奉节),开启长江入蜀大门之后,一路直逼成都,军队还没进入成都与北路军会师,后蜀孟昶已经举城投降。@*(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对峙了将近一年后,双方于楚汉5年(公元前202年)8月约定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互不侵犯。
  • 古时在合黎山、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有一块肥美之地,因地势狭长形如走廊,所以被称为“河西走廊”。这个绵延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除了有丰富水源适合耕作之外,并以其位于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上,素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雄心壮志的汉武帝即位之初,此处仍属匈奴势力范围,汉武帝拟定联合西域各族的计划,想“断匈奴右臂”,把长期以来威胁中国北方的强敌驱逐消灭。
  • 朝鲜民族属东夷族,周灭商时,商朝遗臣箕子曾建国于朝鲜。随着历史发展,中原与朝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原帝国是不是能使边陲朝鲜臣服,甚至将政治版图扩展到朝鲜领域,往往是中原帝国国力的重要指标。
  • 东汉光武帝建武16年(公元40年)2月,素来臣服于中国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交趾女子征侧(Trung Trac)因其夫为交趾郡太守苏定所杀,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贰(Trung Nhi)也号召回应。
  • 2、3万人的军队和四十几万大军对抗,可能吗?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的昆阳之战就是一场兵力相差悬殊,却能以少胜多的战事。
  •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寡击众的三大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它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骄横的袁绍一败涂地,失去江山。
  • 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统一北方,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势力。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占领荆州,进而使据有扬州和会稽六郡的孙权臣服。当时的曹操军力雄厚,气势不可一世,眼看统一中国的大业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万大军(号称80万)却被孙权、刘备5万联军击败,在赤壁一役中锻羽而归。随后,天下三分,应验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晋灭吴之战,晋原本就拥有比东吴更多的优势,但仍经过长时间的蕴酿及准备,不敢大意。反倒是弱小的东吴,面对西晋强敌,却没有长远计划及防备措施,果然败得一蹋涂地。
  • 苻坚原想将计就计,故意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不料,秦兵士气低落,一撤退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
  • 中国战役史上,以南北朝的东、西魏战争尤为精彩。当时西魏是宇文泰辅政,东魏则由高欢掌权,两人都有统一天下的想法,所以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连串战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