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来也:“国难当头”拷问“官方慈善”尴尬

人气 1
标签: ,

【大纪元5月17日讯】当四川地震发生后,被网民称为“宝宝”的温家宝总理一马当先深入灾区前线之际,很多青年志愿者都已奔赴灾区,他们甚至比我们现代化的军队的进发速度慢不了多少,而且他们是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担风险。而留在“后方”的全国各地的同胞,则在寻觅着如何帮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意的机会。但是,面对“官方慈善机构”他们又犯了愁:他们都看过太多的腐败,也看过太多迟钝的官场,对官式慈善机构的不透明、对官僚机构过于庞大,对他们的善款无法一一核实,而流露着不信任。

因此,更多的网民选择了与之朝夕相处中逐步建立的信任的网络(站)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表达他们的爱心。正是如此,一些官方慈善机构也在寻求与网络合作,而著名的“网易”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网易日前发出声明,声称从5月14日开始,中止与国内某官方著名慈善机构合作的消息传出,这场“官方慈善机构”的尴尬,就已达到了明朗化了。

平时,我们的慈善工作开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一些单位的慈善,往往是以单位摊派居多。但是,当四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面前,人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心,“捐出我们的热血,献出我们的力量”是他们的口号;”有钱出钱,无钱献血“,成了全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呼声。

在这之间,有“单位”的,自然是由官方慈善统一筹措。要捐,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难免出现一些令“官方慈善”尴尬的镜头:有的说,我们不要捐钱,我们要捐,就捐食品、捐衣物吧!有的说,要捐就直接送到灾区,直接把钱交到灾民手里。有的,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无奈地说:捐就捐吧!

但是,捐是捐了,他们最关心的是前线的灾民到底会不会收到;到底会收到几成;善款将用到何处。。。所有这些他们心里都没底。有的,就只好抱着揪心的“尽心”之想——反正我是尽心了!正是如此,更多的网民选择了网络、选择了朝夕与共、朝夕交流所形成的、极端信任的网站。

而网站募捐,每次发起,都是被动而起。他们本来就是“两头为难”。在我们的以官方为主导的社会里,仿佛慈善本应是官方的事似的。一个网站、一个企业,要发起募捐,要成就一个慈善之举,都需要受到那么多官方的审批和那么多来自官方的质疑。因此,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网站往往选择了拒绝。

但是,当此“国难当头”之时,他们再也无法逃避。形势已经摆在这里——有很大一部分人,要么就直接捐给网站,要么就不捐!即使是在这种无奈的选择之下,我们看到每个被迫发起募捐的网站,他们的一分一毫都会载之网页:有的,他们把每笔善款,都按网友的网名和善款一一对应刊出;有的,则干脆是把善款账户的存折,直接拷到网页上,供网民核对、监督。。。“国难”才不到五天,一些网站日募善款少则十几二十万,多则百万、数百万之巨。这些善款,看起来与官方的成建制、成单位的所谓“募捐”不可同日而语,但你只要想到这些都是由一个个网民自发捐献而来。网民凭的都是一腔热血,他们捐得自愿,捐得放心,其含金量却要比官方慈善要来得高得多!

网络募捐的兴起,正是“官方慈善”的尴尬。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慈善”变“救济”的“尴尬”:作为“官方慈善”,“官方”本就是全国最大的资源支配者和巨大的财政资源的掌握者,本就只存在“政府救济”问题,而不存在什么慈善不慈善问题。慈善就是爱心的体现。既然你有如此爱心,何不直接从政府资源中进行划拨调配?既为“官方”,又怎么要向民间募捐?既从民间募集而来,却怎么成了“官方慈善”呢?

“爱心”变“关怀”的尴尬:官式慈善,是一种很厚重、很可笑的“借花献佛”。像我们这样的既不“在”党,也不属政府的人,我们的爱心捐献,怎么又成“组织关怀”?虽然,作为慈善捐助人,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表达自己的爱心、对同类的悲悯,甚至还可以抽像到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挚爱。但这个“爱心”本自民间,来自社会,却怎么就是这样的善心,竟然也得打扮成“官方”的姿态,却又还要戴上“慈善”的桂冠呢?

“角色互换”首尾不能兼顾的尴尬:官方慈善机构,顾名思义,其善款,乃人员由官方调配,善款由官方掌握。如果说“官方”就能代表着清廉、就能代表着透明、就能代表着管理的规范还好。但是,官方的衙门往往却是“水很深”。善款一旦入官门,则奇怪的转入巨大的行政资源当中,“慈善”与“衙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是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但是天下之大、范围之广,捐助者却不知其干了何事?救了何人?帮了哪家?再加上我邦的行政支出之巨,又是名扬世界的。衙门很大很深,而慈善太具体、很小很小。“官方”和“慈善”搅在一起,令人看到只能是很强悍、很强大的衙门,哪里又能看出什么“慈善”来?

其实,“慈善”本来就只有民间,才能称“慈善”的,这在世界上都属通例。这就如民国时期,有官职就得称官职,无官职方可称“先生”一样,一清二白,泾渭分明。

慈善是一种爱心,而官方则是一种责任。说得直点,我们纳税人平时纳税,就是为了使在危难之时得到你们救助的。因此,怎么可以把“责任”和“爱心”搅在一起,而统称为“爱心”呢?生活化一点,你怎么可以既生孩子、还给孩子喂奶,你又要你的孩子管你叫爹呢?

国难当头之时,我们拷问:

——何时“慈善”才能重回民间?何时“慈善”才能成为真正的“慈善”?我们的官方,何时能摆脱这种少有的尴尬?@

20080516“国难日”第五天晚草(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四川大地震灾情惨重 香港各界踊跃捐助
糖城市长选举 黄安祥将进入第二轮对决
多伦多华裔同声同气募捐献爱心
美国六四协会办“争取民主 捐款救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