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黄帝外经》的养生之道(下)

邓正梁

人气: 34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2日讯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

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

广成子答黄帝问这段话,浓缩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堪称中华古老养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视为内丹修炼的理论源头。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向广成子请教:“什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广成子回答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须把握住处于窈冥状态的这种客观规律,才能健康长寿。因为客观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无视无听”。无视无听,不是真的让你闭目、塞听,而是说不要妄视、妄听。对外界瞬息万变、五光十色,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千万不能执著,看就像没有看见、听就像没有听到,一切按“道”──即客观规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静”。精神能够静下来,“形将自正”,形体自然就会健康。这和《内经》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一脉真传。为什么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呢?这是因为,你一切顺其自然,没有私欲、没有妄念,内心达到“必清必静”的程度,既不会无谓的劳损你的形体,也不会无端的摇动你的精神,更不会因患得患失而“思虑营营”。做到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而衰矣?选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

岐伯,黄帝时分管医药的大官,称天师。乾坤,《周易》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阳性的势力称干,干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称坤,坤之象为地。引申为男女、日月等。颠倒之术,指观察一切事物要从正反、顺逆两个方面着眼。

这段话的意思是,乾为阳,坤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乾坤、男女“不外阴阳”,即同属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道,是讲顺逆、生死变化的。顺属阳,逆属阴;生属阳,死属阴。世人只知其一,顺生、逆死;不知其二,顺中有死,逆中有生。这就叫不知“颠倒之术”。广成子讲给黄帝养生的“至道”,就是这种“颠倒之术”。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颠倒之术?人的身体有强壮的、有病弱的。强壮属阳,弱病属阴,一般来讲,强壮的处在“顺”境,生的概率就高;病弱的处在“逆”境,死的概率较大。但是,如果不懂得颠倒之术,只看到自己身强力壮,即“顺”的一面,心猿意马、妄听、妄视、妄为,身体就会逐步转化为弱、为病、为死,这就叫“顺之有死”。当身体病了、弱了,出现了“逆”的一面时,不能只想到“逆”的后果,哀声叹气、悲观失望,那就真有可能出现“逆则死”的结局。相反,更要多想有利条件,即“顺”的一面,积极治疗、注意营养、加强锻炼,慢慢增加顺的因素,这样就会逐步转逆为顺、转弱为强,这就叫“逆之有生”。老子讲的“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儒家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兵家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和群众中讲的“久病成良医”、“破罐子熬过柏木梢”等等,都属于这种“颠倒之术”。

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帝曰:“俞哉!载之《外经》,示传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神,在这里指“不神之神”,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道”──客观规律。无极之野,《周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之野,指的是可以化生一切的最高境界。

这段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自觉的运用“颠倒之术”呢?关键要“探(明)阴阳之原”。什么是阴阳之“原”?即广成子在前面所讲的,处于窈冥、昏默状态的养生“至道”,亦即养生的自然规律。神,在这里指的是“不神之神”,也是指的“道”,亦即“阴阳之原”。“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即是说,“窈冥之中”、“昏默之中”均有“道”──自然规律在。在“视听之中”,你看什么、不看什么,听什么、不听什么,也必须遵循“道”──自然规律办。只有“探其原则守其神”,即探明养生的自然规律,并按照它去实践,才能做到“精不摇”和“神不驰”。“精固神全,形安敝乎”?养生能做到“精固神全”,形体还会生病吗?黄帝听了这段话之后说,讲得太好了,要把它写在《外经》上,让全体臣工都知道这种最好的养生之道,使“形”(身体)和“神”(精神)都达到最好的境界。

“颠倒之术”说,到底是哲学问题,“探阴阳之原”即探明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事无钜细,物无大小,都存在于阴阳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变化之中。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变化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可以说,没有阴阳、没有相对,便没有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生死、顺逆、进退、升降、成败、祸福……这两种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现象用“阴阳”的概念来表述,即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不只是阴或阳一个方面。但是,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即“阴极而阳,阳极而阴”。古人说:“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张紫阳在《悟真篇》中写道:“有人悟此生杀机,转眼之间灾变福。”如果你觉悟不到这种“生杀之机”、“成败之机”,不会运用“颠倒之术”,那么,有时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说,不但养生需要这种“颠倒之术”,做人、做事以至治国安邦,都需要这种“颠倒之术”。这便是《外经》养生理论的深义所在。◇(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