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张大千的大千世界

(新纪元周刊)
font print 人气: 12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27日讯】一袭长衫,长髯飘拂,张大千总是给人一种儒者的印象,好像他的血液里就充盈着中国传统文化。他以书画与古人神交,为中华文化增添光辉。即使大千先生已辞世二十五周年,他那彷如从中国古画走出来的高士或神仙的身影,依旧是近代今之古人的典型形象。

从四川家乡到上海、苏州、北京,中年旅居香港、阿根廷、巴西,游历欧洲、日本,定居美国,归根台湾。大千先生走遍天下,见识广,奇遇也多。

在近代的中国画家当中,张大千一生展览最多,画册最多,传奇故事最多,生前死后传记版本最多,报章杂志介绍报导最频繁,拥有私人园林最大,学习古名家数量最多,对传统吸收得最多,了解得最深的画家,然而,他也有许多作品,同时是最具新意,超越了同辈与其所处的时代。

大千先生曾在自己的画作上题上“无人无我,无古无今,掷笔一叹”。跟随曾亲炙大千行止风范的艺文名流、餐饮名家的点滴追忆,循着大千先生走过的步履游历,好似阅读五世纪以降的中国绘画史,又如神游古今世界风情——好一个大千世界。

张大千传奇 五百年来一大千
文 ◎ 潘德烈


张大千

尽管张大千已经辞世二十五年了,但他奇特的经历、豁达的人生观、临摹敦煌壁画的壮举及脍炙人口的画作,仍在全球艺文界创造一波波的话题……

张大千一生豁达大度、入世甚深,“他生来就很特异的,像只猴子似的。”(宣化和尚语),所以我就用较为轻松的笔调映照大师的个性,聊表纪念与敬意。

暂时忘记张大千,试着想像一下你自己的某个虚拟人生……


摩耶精舍张大千蜡像。(谢赵蓉/新纪元)

两个一百天奇特经历

十岁前就开始习画的你,在十七岁读中学时放学回家的路上突遭绑架,绑匪逼迫你写信以便勒索家人,却惊异于你写得一手好字,不但没伤害你,居然奉你为黑帮顾问,你在虚与委蛇了约一百天后终于重获自由。

二十一岁时,挚爱的青梅竹马兼未婚妻因病往生,从日本兼程到上海的你却因兵荒马乱、道路不靖无法赶回四川老家见她最后一面而伤心欲绝,因此萌生遁世念头,不顾家人反对,准备出家当和尚。但你发现和尚受戒要点戒疤,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太有主见的你跟住持辩论起来:“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流行烧戒。这个花样是梁武帝创造的。当年,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恶,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我以为,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释迦的道理……”

在得不到满意答复之际,你匆忙离开寺庙。向佛之心甚强的你辗转挂单几处,无奈都觉得不是很妥当,在离家乡两千公里流浪的第一百天,到上海火车站北站赴友人之约时被二哥一把抓住,将你一路押回老家。才进家门,老妈大堂一坐,二话不说要你拜了堂娶了妻。

守道义,戒酒戒赌

你常说:“一个画家,应该什么都画。”但有一样东西,你不画——虎。因为二哥张善子画老虎很出色。其实,你也能画虎,但刻意避讳。一次你酒后画的一幅虎图流落出去,不少商人登门出高价请你画虎,你后悔不迭,于是发誓从今以后誓不饮酒,也誓不画虎。果然从此你跟饮酒和画虎绝了缘。

除了戒饮酒和画虎之外,你还戒赌。二十七岁时你学会了打麻将,刚开始是偶一为之,后来越陷越深,有一次被人设下圈套,用家里祖传的无价之宝──王羲之的《曹娥碑帖》抵了赌债。母亲临终之前想看一看这件传家宝,你手足无措,欲哭无泪。幸好你的好友叶恭绰花重金购回这一珍宝归还给你!你后来在为叶恭绰的书画集作序时,把自己年轻时的这件荒唐事公布于众。朋友们劝你不必再自揭短处,你则坚持写进序文,一则让世人知道叶恭绰的高尚品德,二则让世人知道不经一堑不长一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可陷入泥淖。因为此事,你发誓至死不进赌场,也不让家人玩麻将,还严厉告诫子孙:“谁也不准进赌场,进了赌场就不是我张家的人。”


《仿唐人吉祥天女》为张大千临摩了一幅约五尺高的五代时期《吉祥天女像》。

战乱中的临摹与复制

可在家安分没几年,二十八岁的你总觉得有个人生理想需要去实现,所以决定出门游历、充实自我。在此之前的二十六岁,经历丧父之痛,你开始蓄胡,不料一留一辈子,成为你的著名识别标志。

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没有治安可言,头目间的争斗规模已不是冲动“血拼”,而是实枪“战争”。你可能早上出门上学去,就被路上的阿兵哥强行拉到军队里,当天就换上粗糙的军服准备出发去占领你同学的家乡。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安然跨越了二、三个大头目与无数个小头目的地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路欣赏并临摹雄壮的山林美景。那段期间经由你独特的天赋、心灵感受与技法所呈现出的作品,后来大获好评。

当然,除了理想,人还是要填饱肚子。你填饱肚子的方式倒是相当极端——你复制古代知名画家的作品与技法,并藉其名贩卖牟利(你并没觉得理所当然,终你一生都在懊悔这段历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不堪),造成这时你的仿古画还比你的创作原画更出名,还瞒过了许多专家的法眼。

比如有一次,中国北方最有名的画家兼收藏家陈半丁,对名画之鉴赏有一言九鼎之威,收藏之富,傲视北方。陈半丁声称新收集一册石涛画页,视为绝妙精品,为此特宴邀艺林名家到家中欣赏。你听说了,虽然未被邀请,为了一睹石涛画册,不请自到。陈半丁拿出宝贝画册,洋洋得意地正想展示,你却突然说:“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知道。”陈半丁反问:“你知道甚啊?”你朗声回答,第一页画的是啥,第二页是啥,包括题款、用印,都一一道来。陈半丁一一核对,丝毫不误,又惊又气。有人以为这本石涛画册曾到过你之手,不料,你竟说:“是我画的!”

曾有位大头目透过专业鉴定师,重金在全国搜购他心仪画家的作品,后来却陆续发现买来的许多都是A+档仿冒品,一查之下追到生产工厂就是你,于是大头目找了个机会邀请三十来岁的你去他的地盘“吃个便饭”,在那个民主、人权、法治都属于未来式的时代,此行恐怕凶多吉少,而你倒也处之泰然,在简单交代了几时没回来就连络谁谁谁后,就风萧萧兮易水寒、单身赴会去了。没料想这位小你两岁,名叫“张学良”的年轻国府海陆空三军副统帅跟你一见如故,就此结下超过半世纪的友谊。

敦煌壁画金丽辉煌

四十二岁时你立下宏愿要将气势雄伟、结构严谨的敦煌石窟壁画依原尺寸临摹,恢复原作本来面目,于是携家带眷、浩浩荡荡前进敦煌,会携家带眷是因为你估计就当去游历半年,所以有家眷陪伴、顺便游山玩水、培养感情当然是最好。

这真的是个宏愿,别说七十年前地处沙漠中的敦煌是“黄沙旷野,不见茎草”,每天醒来到睡着之间,你都拿着蜡烛在山洞内外爬上爬下、对着壁画临摹画画,希望能将创作者的精神与呈现的神韵透过你的画笔精确地传达给世人。


张大千在敦煌。

敦煌夏日中午的气温与入夜后的温差真是“朝穿皮袄午穿纱”,凭借达成使命般的意志,你乐此不疲,然而最终你心爱的人离你而去。而这趟预计半年的沙漠游历,你一待竟是两年半。此后,你作画有了全新的画风,从宋元明清的儒家风格,一下子回归北魏隋唐佛教艺术的金丽辉煌、庄严殊胜,敦煌时期的作品奠定你一生盛名的基础。


这幅张大千的《鱼篮观音》在绘画风格上敢于用重彩重色,用笔极为工整,线条勾勒严谨,流畅细腻,笔笔劲到。可谓大千敦煌归来之后的精品。

走避红潮辗转漂泊

五十岁那年,中共夺取了政权,于是你离开了祖国,前往佛国子民的国家:印度。从家乡传来消息,中国共产党劫收了你成都的住宅,家人被迫迁至宅旁仆人房室居住。家中所藏古字画以及宋元古纸,价值连城多遭毁坏,你为之唏嘘不已。此外,中共判你“大千有三大罪状:种花一罪也,养猴子二罪也,好吃三罪也,于是议处罚五千单位以赎罪云云。”这些中共横加的迫害,使你余生坚拒中共。

为了走避红潮,你举家迁往香港继而远走南美,费用来自忍痛出售收藏的两幅珍品:董源的《潇湘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一次,你带了黑白猿六只、波斯猫、杂色猫各四只、名犬四头,箱笼论百计,在阿根廷住了一年多,在巴西一住十六年。

见识毕加索从美好到丑怪

巴西定居期间你已逐渐享誉国际,在巴黎罗浮宫展览之际,会晤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他对你说:“我最不懂的,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他再强调一句说:“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

回南美,毕加索赠给你一幅画,画上只见硕大的一张脸,五官不具人形,胡子剑拔驽张。当人问起怎么选了这样一幅画呢?你赶紧澄清是夫人徐雯波弄出来的一场“误会”。原来是这幅画太丑怪惹得夫人好奇问道:“这张画的是啥子呀?”毕加索以为你太太对这幅画感兴趣,于是破例题名送画。

一九六二年,你收到了毕加索为你画的像,有廿七幅之多。你说:“头几张还好,后来越变越难看,越来越怪了。”你看过他年轻时的画,讲究基本功,一点儿也不怪。


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毕加索与张大千夫妇合影于他古堡的花园里。

行遍天下,活跃国际画坛

此后二十年间,你持续在欧洲布鲁塞尔、雅典、马德里、日内瓦等地展出新作,建立国际地位,欧、美、亚等洲际间的画展不断,恰好借此旅游世界各地。

你的六屏巨幅荷花在纽约展出时被美国《读者文摘》以十四万美金购藏,可见当时国际对你艺术成就的认同,这种认同绝不是自古中国文人一向互相抬举恭维的小圈圈可以比拟的。

七十岁的你再度面临驿马星动,巴西政府为了要建水坝决定征收你位在巴西的家,于是迁居友朋集聚、风光明媚的美国加州,顺便治疗一下你已经健康欠佳的身体,这一住又是七年。

八十岁的你有了传统“落叶归根”的思维,但赤色故土让你却步,在结束周游列国的三十年旅程后,即使对四川的乡愁已接近满溢,你终究选择回到台北,低吟着:“不见巴人做巴语,争教蜀客邻蜀山。垂老不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

此时你的创作力依然旺盛,不断筹办近作展览。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年,正如烟花到达夜空最高点时,喷散出耀眼炫丽的光芒一般,你绘制生平最大、最壮丽的一幅代表作《庐山图》。也像烟火放光之后不久就在夜空归于黯淡沉寂,在回到台北七年之后,你在这个城市长辞此生因缘。


张大千世界漂泊路线图。1949年 四川内江迁居至台湾台北;1949年 台北迁居至印度大吉岭;1951年 大吉岭迁居至香港;1952年 香港迁居至阿根廷布京;1954年 阿根廷布京迁居至巴西圣保罗;1969年 圣保罗迁居至美国加州卡美尔;1976年 卡美尔迁居至台湾台北。

后事备极哀荣,两袖清风

你是一个非常慷慨豪迈的人,就算在不算宽裕的经济状况下,你仍大规模的捐赠敦煌时期的六十二件临摹作品,这些作品二十多年前粗估已价值港币七百万之谱。你的家人也秉持你的遗言,将你珍藏的九十四件古代书画悉数捐出,其价值更是难以估算。你苦心经营、耗费钜资的终点站(在台北市外双溪,占地约五百七十八坪,两层四合院的居屋占二百二十二坪)也同时捐给国家成立纪念馆供后人凭吊。

在该捐的都捐了后,虽然后事备极哀荣,总统特派员慰唁家属,党国要员主持治丧,国内外新闻争相报导,海峡两岸的喧腾瞩目,可谓仅次于元首国丧,但你的身后费用竟然多为故交至友所筹措,两袖清风如此,正映照了当时总统所颁挽额“亮节高风”一语。

正如徐悲鸿所誉的“五百年来第一人”,你这一生的故事真可称之为“传奇”。

这个实实在在、离你我不远的传奇,主角就是“张大千”(一八九九年五月十日至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

==========================================================================

关门弟子:长江万里寓巧思
近观张大千
口述 ◎ 孙家勤(台湾师大美术系教授) 采访、整理 ◎ 潘德烈


孙家勤(摄影/白亚仕)

张大千一生留给后人无限的想像与赞叹,从他的门生、艺术界友人回忆的小故事,可一窥大千先生平易近人又奇异不凡的一生。

老师是绝顶聪明、非常幽默风趣的一个人,他的待人接物乃至于朋友交谊都是非常用心且细腻的……

当老师在画送老朋友的两幅钜作——《长江万里图》(为前总统府秘书长张群八十岁生日而画)、《黄山前后澥图》(为前监察院秘书长张目寒七十岁生日而画)时,都是我在旁边服侍着安排颜料等这些东西,老师才来画的。

就拿《长江万里图》来说,这幅画是为了帮张群庆生而画的,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老师的心思细腻,因为张群在大陆时,主要都是在长江沿岸当官,像是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四川省主席等,用这个题材为张群庆生那是相当合适的。而张群跟老师都是四川人,所以借用同是四川人的苏东坡诗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题字。

老师喜爱跋山涉水、四处旅行,以当时交通而言,像四川往返上海等的长途旅行仍以水路为主,长江景色对老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这幅画主要景点是从四川二郎庙开始到崇明岛出海,画中气象万千,泼墨、工笔等各种技法收放自如,在画完后送去裱画时,老师特别交代裱画师:“我后头有个尾巴,你千万不要裁掉。”由这个地方,再对照画中技法与景致,我才体会到,这幅画就像是一曲大规模的交响乐,当音乐起伏的变动完了后,最后有个句点就是崇明岛。

乐曲演奏完毕,音乐停了,观众不会立刻鼓掌,后头那段拖尾的空地就是为了让大家喘口气回神,所以观赏这画,就像是欣赏交响乐丝丝入扣的组织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编按:孙家勤本身也是传奇人物,他是民国初年“五省联军总司令”大帅孙传芳的幼子,三十五岁时,放下已有名气的社会地位与大学教职,远赴巴西八德园受教于张大千,一九九二年回台湾后,任教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与私立文化大学。◇)

==========================================================================

故宫副院长:张府家宴滋味长
口述◎林柏亭(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采访、整理◎王元秀、潘德烈


林柏亭(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我与张大千的关系源自大千先生搬到外双溪摩耶精舍后,开始与故宫的互动频繁而起。

记得当年(一九七八年)因为大千先生要到韩国办画展,故宫书画处(当时我正任职于书画处)从旁协助了部分事项,由于展览成功,大千先生非常开心地邀我们几位参与的同仁到摩耶精舍用餐,在盛情难却之下,就由当时的副院长江兆申带队,一行人就齐赴名闻遐迩的张府家宴。

大千先生当时已经遵医嘱不得再逞口腹之欲,听说是因为糖尿病且已经近八十岁了,所以席间只是一再很殷勤地劝客用菜,热情招呼如同挚交好友,自己却是一箸未沾。由于慕名已久,所以我们一干人等就老实不客气地大快朵颐一番,我个人对当时所吃的张府名菜像葱烧乌参、东坡肉等,时隔三十年仍无法忘怀,仿佛滋味尚存。

家教严格,画作企业经营

大千先生的家教非常严谨,宴客时,张府子弟必站立在席边,随时候传服侍,大千先生则完全是一派传统大家长、指挥若定的作风。听说他对待子女管教甚严,礼仪的要求标准也很高,从大千先生曾在故宫工作的女公子张心声身上,即可明显看得出来严格家教的周到礼节。

大千先生曾有一度想往法国巴黎发展,也积极透过台湾驻法人员协助安排迁徙定居事宜,但当时却不幸发生台湾驻法人员叛国投共事件,大千先生的旅法大计就此胎死腹中,如果当年大千先生成功迁居世界时尚之都的巴黎,或许会改写其发展的历程与结果。

大千先生有别于传统画家的豪情与交游广阔,让他也有了不同于一般画家的特殊经营模式,看他当年毅然决然去敦煌拓荒,一行数十人浩浩荡荡进驻敦煌荒野将近三年时间,就能看出大千先生不凡的组织能力与经营观念。

说大千先生将画作当成企业经营一点都不为过。我个人是相当佩服大千先生超时代的思维,他将画作过程引进类似生产线的观念,由自己主控绝大部分的关键发想与制作过程,其他基本绘制的部分再由弟子服其劳,这样大千先生就不会在画作枝节上花费太多时间与精神,也就能够创作更多、更精彩的作品。对照他敦煌之行的组织与成就,所以实在不得不佩服大千先生的手笔跟思维。◇

==========================================================================

秘书:一张嘴巴吃遍天下
文◎嵇若昕(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前处长,曾任张大千秘书)


张大千与外宾合影,中立者为嵇若昕。(嵇若昕提供)

张大千讲究吃,也懂得吃的艺术,这是得自家传。张大千父亲怀忠公生前讲究吃,张大千母亲也精于烹调。其实中国传统仕绅或富裕之家多重视吃,然而并非人人懂得吃的艺术。

大风堂名菜的真谛

张大千足迹所至之处,除游山玩水外,就是注意当地吃的特色,张大千曾指出:“中国菜就地理上区分,乃沿着三江流域形成了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北方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福建、广东等省,形成了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由成都至扬州,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水陆兼有。

各种菜中首推川菜。我是四川人,尽得川菜风流,加上走南闯北,一张嘴巴吃遍天下,当然就广征博采、兼收并容了。说到自作主张因百人百口,各有各的喜好,要依照各人的喜爱自由选择,会炒菜的人,该用油的时候用得多,菜的表面又不浮油,给人清爽之感,这就要凭经验了,烹饪全靠日积月累,眼观手临鼻闻得来的经验。满天下菜谱有的是,名厨师屈指可数,就是这个道理。

我炒菜不喜欢用粉,掌握好火候菜自然鲜嫩。我也不喜欢用味精,人工的味道哪比得上自然的味道……这恰恰就是‘大风堂’名菜的真谛。”


吉光兼美与张群题跋。现为私人收藏。

自言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不但讲究吃、懂得吃,更难得的是深谙烹调之秘。

他曾说:“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这当然是玩笑的成分居多,但也反映了他对烹饪技艺的热中。

不但家人(包括其夫人)作菜手艺是他教的,他也曾指导不少名厨,如扬名美国的娄海云和扬名日本的川菜名厨陈建民,都曾接受过他的指导,在家中他只要兴致一来,往往亲自下厨作菜宴客。我就曾亲见他在摩耶精舍下厨,做麻婆豆腐与粉蒸牛肉。

张大千素知一些作菜的小秘诀,如张佛千夫人曾蒸一碗四川肝膏请张大千品尝,张大千吃完后表示:“味道甚佳,惜卖相不佳!”张佛千请教原因,张大千指出:“只要在蒸锅盖内加垫纱布以吸蒸气,肝膏上即不会有碍眼的气泡。”

大风堂平日宴客,凡至交好友与宴,即由家中厨师或家人亲自下厨;在八德园或环荜庵时,除了厨师外,主要由夫人徐雯波及媳妇李协珂(张心一之妻)主厨,在摩耶精舍时,则由夫人徐雯波掌杓。

大风堂宴客的名菜相当多,其中较具特色且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菜有干烧鲟鳇翅、鸡汁乌参、蚝油鲍脯、东坡肉、六一丝、四川狮子头等,张大千还自己研创出一道甜点——西瓜盅,即是将西瓜切半,挖出红肉,以西瓜汁、肉加其他水果置于半个西瓜皮中蒸煮,别具风味。

这些名菜的基本条件是材料精美,火候恰到好处,高汤(常用整只鸡炖成)甜美。如干烧鲟鳇翅中的排翅又大又肥且量多,绝不参杂笋丝等其他材料;鸡汁乌参中的乌参每条半尺多长;蚝油鲍脯中的鲍鱼除肥大外,且发得柔嫩;东坡肉中的肉挑选肥瘦参半的五花肉,需炖得烂、入口即化而不腻;四川狮子头中绝不加酱油,且狮子头不经油炸,吃起来嫩而不油。

“六一丝”这道菜是在日本开设四川饭店、曾被张大千誉为天下第一厨的陈建民,为庆祝张大千六十一岁的生日而创,该菜特意选了绿豆芽、鱿鱼丝、黄瓜丝、辣椒丝等六种素菜合炒,称为六一丝,在筵席中,它是一道爽口且讨人喜爱的开胃菜。

三张一王“转转会”

返台定居后,张大千、张群、张学良及王新衡(前军统香港站站长)等三张一王组成“转转会”,每年四对夫妇共七次生日(当时张群夫人已逝)总聚餐一次,寿星轮流由其他三家中的一家负责招待宴请,每次转到摩耶精舍时,张大千总是精心开列菜单,安排菜肴。

这个转转会平日也常聚会,并不限于生辰。一九八一年元宵节后一日,三张又在摩耶精舍聚餐,这次主客是张学良夫妇,张大千也亲书菜单奉客。


张大千宴请张学良菜单。现为私人收藏。

翌年,张学良将这份菜单装裱后拿给张大千看,张大千见卷有余纸,又画了蔬果在上面,画名《吉光兼美》,因为所画蔬果是大白菜与小型胡萝卜,所以名之。一九八三年初,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时曾收录此画,当时卷后还有张群、台静农、江兆申诸人题跋,后张学良加上自己的跋语重新裱装。

张大千认为,吃的艺术就与作画一样,用的材料要好,工要细,一丝一毫皆不可苟且。其实,张大千对吃与布置庭园的态度都和作画一样,必求理想与完美,这就是一位不世出的艺术家对生活艺术的态度。(文为嵇若昕二十余年前记忆犹新时所写。文长有删节)◇

==========================================================================

八德园主厨之子:传家料理“大千鸡”
口述◎陈建一(日本电视节目之中华料理铁人) 采访、摄影◎张本真、吴丽丽


陈建一与大千手书“建民川菜三十式”。

张大千曾聘我父亲陈建民任巴西八德园主厨,后来张大千每次到日本来,都会来我父亲这个地方吃饭。那是四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很小,大约五、六岁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长长的白胡子,像仙人一样。

我父亲跟张大千先生两人同是四川老乡,他送给我父亲的画,现在还留在我们店里面。大厅墙上是张大千七十三岁时的自书诗作。四川厅挂着大千“建民川菜三十式”书法。

父亲虽是大千先生八德园的主厨,然而许多厨艺是得自大千先生调教。一九四八年从大陆到台、港,五二年怀揣二百美金,自恃有很多技术,就到日本的中国餐厅来打工、成家,进而创业。

那时我父亲做了一个用鸡的菜肴,没有名字,张大千吃的时候说:“哇,很好吃呀,那就取我的名字吧。”特别的是,他来的时候是用正宗、当时从四川寄来的调味料。因为张大千对味道很讲究,父亲特别拿出珍藏的调味料款待。后来我父亲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这个菜,留给我们后代这个名菜。”现在我们店里也有“大千鸡”这个菜,我学这个菜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

另外还有为庆祝张大千生日做的“六一丝”,是用四川的花椒、豆瓣酱、泡辣椒,不都是辣的,还有用鸡熬的高汤。“张菜芽子”这道菜现在也在继续做,名菜是要留传后代的。◇


陈建一

陈建一介绍大千鸡做法

【烹制方法】

‧鸡肉先切块;加盐、胡椒等上味道,加面粉拌匀。

‧鸡块稍油炸,用调味料豆瓣酱、花椒、辣椒(长的二筋条)炒后,加葱、姜、蒜炒,加少量鸡汤、酱油、醋和胡椒,爆炒收汁,起锅即成。

【风味特点】

把花椒、豆瓣酱、辣椒三种味道提出来,这是代表性的川味,也就是麻辣的味道。


赤阪“四川饭店”菜谱留有张大千喜爱并取名的“大千鸡”。

==========================================================================

摩耶精舍景观师:庭园布置 择善固执
口述◎詹为守(景观设计师) 采访、整理◎潘德烈


张大千与詹为守合照

三十年前,大千先生回国开始筹建摩耶精舍(现已更名为“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后,我就参与其中工作,一直到大千先生逝世。当初原本我只负责修建园中的鱼池,但后来的四年,不论是园林摆设,植树、搬石、弄水,或是房屋修建改装,大千先生都指定要我处理。


摩耶精舍大门。(故宫博物院提供)

大千先生择善固执、力求完美的个性,从他庭园的布置过程就能一览无遗,常常一块造景用的大石头或大木头放定位后,过一点时间大千先生就从屋内出来指示换个角度甚至移个位置,总要调整个几次才能放心。这些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因为他总是会不厌其烦地指点我们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我才逐步了解庭园花草木石布置“疏疏密密、密不通风、疏可行马”的一些概念,也亲炙大千先生对山水、对花草最直接的艺术观。

我非常幸运在还很年轻时就为大千先生工作,那段时期的锻炼,对我日后从事景观设计时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有很大的启迪。


“无人无我,无古无今,掷笔一叹”大千先生晚年题画诗。

个性豪爽,尝遍天下美味

当时八十多岁的大千先生白天有护士随侍在侧,他的个性豪爽爱热闹,一般画家作画时喜欢安静,大千先生则是喜欢一边作画一边谈笑风生,曾经最多同时聘请三、四位秘书,所以作画时护士、秘书甚至友人在旁打开话匣子的热闹盛况可想而知。

但他习惯在大清早起床,起床时其他家人都还在睡,秘书也还没上班,这可以说是他一天当中最孤独的时候。当时因为我每天一大早就到摩耶精舍安排同事的工作,常会碰到他刚好在用早餐,大千先生总是很热情地招呼我一起用餐。一开始我是受宠若惊,因为他是国际驰名的大艺术家,来摩耶精舍拜访的多是政要与国际人士,我当时充其量只是受雇于他的小包商啊。那一段时间,我成为他早餐的“餐伴”。

有一天早餐时,他提起年轻时的英勇事迹。有一次在中国大陆的长江边游历,风闻对岸的美食很有名,可是附近没有桥梁或渡船,他心一横居然把上衣脱了,就一手拿着衣服跟枴杖,一手游到对岸去,吃完心满意足后嘴一抹居然又游了回来……这让我完全感受他对美食的喜好程度,难怪在尝遍天下美味后,美食也成为大千先生除了书画外另一项闻名的技艺。

大千先生艺术家的创作精神令人敬佩,他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每天画画创作,甚至曾对我说:“即使我明天死掉,今天还是要画画。”他对我以及为他工作的劳动朋友从不摆架子,而且并不是形式上的敷衍或招呼,而是真心诚意地来往,大千先生一点都不吝于赞美别人的优点,但对别人的缺点往往大而化之甚至视若无睹。

亲炙大师人格特质与艺术观,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


烤亭内张学良所赠烤炉与泡菜瓮。

==========================================================================

史博馆研究主任:泼写兼施 中西融会
艺术赏析
口述◎巴东(国立历史博物馆研究组主任) 采访、整理◎潘德烈


巴东(摄影/白亚仕)

从张大千的作品,隐约可见其为人与境界的写照。大千先生中西融合的画风,更彰显其深厚的中华传统美学基础。且听专家怎么说……

民国以来知名的画家无数,张大千的名气非常大,但是在艺术圈与学术圈子的评价却不太一样,艺术圈中有人赞美他是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也有专业人士认为他的作品艺术价值不高!由于这样差距过大的评价,使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他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开始广泛地收集他的相关资料,一晃眼也二十多年了。

随着时间与岁月的累积,使我深为认知张大千了不起的艺术成就。他的重要地位在于:他是站在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本位立场,去消融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做到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转化与发展。在此必须强调张大千完全是属于传统内涵表现的中国画家,他对西方艺术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但因为他深厚的传统画学基础,使他能在接触到西方不同的艺术表现氛围后,便能逐渐地消融转化于其艺术创作之中。

例如五十年代间,欧美的抽像绘画表现是随机、偶然,而不具象的造型效果,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风格却把类似的技法引进其作品中,去表现烟岚、云雾、水汽、雪景等充满各种自然变化的山水奇景,使原本抽像的视觉意象变成具体、具象的存在。抽像画是衍生于西方艺术的表现内涵,而中国艺术有抽像的表现元素,但并没有纯粹抽像画的概念,但张大千却消化了这些西方创作元素,使之成为传统中国画由古典迈入现代的衔接窗口。张大千或许在开始尝试的过程中,尚不能得心应手,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晚期,其巅峰代表作《长江万里图》泼写兼施,气象万千的表现,已达到融会古今,毫无窒碍的艺术境地。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局部),一九六八年,53 × 1996 cm。绢,泼彩。台北故宫典藏。

在今日台海两岸的艺坛中,许多的艺术家往往喜欢标榜着“融会中西”的口号,来诠释自己作品的内涵意境,但“中西融合”谈何容易?假如艺术家没有深入的内涵修养,只是将中西不同的绘画元素作表象式的拼贴组合,那多是一种恶质化的中西混淆,徒落于不知所云的空洞困窘而难以自拔;这也是中国近百年来在文化发展上的困境。就此而言,张大千融会中西,集古今书画大成的重大艺术成就,尤其需要世人投入更多的认知与省思。◇

==========================================================================

故宫书画处处长:千金散尽还复来
文◎王耀庭(现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


王耀庭(摄影/白亚仕)

画上的题款写到《大千居士乞食图》,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又题诗:“左持破钵右拖筇,度陌穿衢腹屡空。老雨甚风春去尽,从君叫哑破喉咙。癸丑四月初一日,爰翁七十有五岁。环荜庵题。”钤印:“老奴”、“游戏神通”(倒钤)、“大风堂”。

张大千的一生充满传奇,生活的表象看来风风光光,行前行后,簇拥风从、荣贵尊宠,历史上的艺术家,恐无人可以比拟。锦衣玉食的生涯中,却出现了这一幅“乞食图”。这不但是自我的反讽,也是心灵深处,毫无保留的自我表白。

画中正如题诗的第一句,画的是大千先生他自己上半身的立像,左手捧着钵,右手握着竹杖。脸部上了赭色,衣纹上也加了赭色,衣袍上还依稀看到碳笔的拟稿痕迹。大千从年轻时就开始蓄胡须,美髯长袍,大千先生自谓“此大风堂注册商标”。形象简洁鲜明,一望即知是大千先生的画像。

大千的一方印章,文曰:“敌国之富”。这是表示他的书画收藏都是无价之宝。相对的,有人说、也许是他自己说:“贫无立锥。”这指的是为了收集古书画而四次借贷。然而,画家也须面对着生活。大千先生家中食指浩繁,从俗的说法,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些家务事,乃至于对朋友之间的济助,难免入不敷出,而兴“腹屡空”的怨叹。“度陌穿衢”何尝不是到处“流离”。从四川家乡到上海、苏州、北京,以后出国至香港、阿根廷、巴西,乃至于旅游欧洲、日本,定居美国,归根台湾,都是到处卖画维生,此间有否人情冷暖,那只在“从君叫哑破喉咙”的哀愁中笼统指出吧!

大千一生的自画像,不计其数。这是七十五岁晚年完成的大幅画像,两眼前望,画中还是一副自信的神情,对世俗的乞食,这样优雅的表现,何人不为衣食忙,其实是“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又何劳愁苦?◇


大千居士乞食图。

──本文转自第74期<<新纪元周刊>>封面故事
http://mag.epochtimes.com/076/1.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6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绅旭台北十一日电)台北市文化局今天表示,上周经文资审议委员会讨论,决定将国画大师张大千故居摩耶精舍 (又称张大千园邸)列为古迹;另外,南京西路二百四十三号、二百四十五号、二百四十七号、二百四十九号、二百五十一号等五栋建物,整体以“六馆街尾洋式店屋”登录为历史建筑。
  • 【大纪元6月11日讯】 (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嘉义报导)服务桑梓一向热心公益的嘉义县议员刘宏文,于11日在嘉义县议会第16届第5次定期大会中,再次展现其过人的眼光与毅力,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提出本期会最后一个临时动议:支持新唐人电视台2008年举办“全球系列大赛”9大赛事活动,请县府协助宣传一案,获在座全体议员一致无异议通过。
  • 不管是古代或现代的瓷制器物,我们最常见的纹饰就是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描绘或吟咏松、竹、梅的诗画,也是多的不胜枚举。如元朝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另明朝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但为什么要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呢?
  • 经常收到友人寄来与节日有关的短讯,我习惯将它再转发给相熟朋友,就像这次端午节的短讯,没想到接到那位朋友回复,说端午节是公祭屈原,这是被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可是今苏州人说是公祭伍子胥,比屈原更早,因此而争论不休。那位朋友因为联合国承认端午节赛龙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而感觉痛心,他说,都怪中国打倒旧文化,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对传统文化没有感情,对古代英雄人物也陌生,言外之意,要指望谁来振兴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呢?
  • 【大纪元6月13日讯】 (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嘉义报导)有关议会通过支持新唐人电视台举办2008年9大赛事活动乙案,无独有偶,花开并蒂。继11日县议会通过之后,13日嘉义市议会在定期大会最后一天也在傅大伟议员提案下,无异议的通过了这件支持案,县、市议会前后辉映、所见皆同,这种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用心,县、市议会都具有相同眼光,透过新唐人的赛事活动,让嘉义发光发热。
  • 王兆山先生的词二首甫一问世,即掀起了轩然大波。《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中那句“纵做鬼,也幸福”,尤其千夫所指。看了一些评论文字,大抵都是咒骂,甚至要他去死,体会如何幸福。大家不要这样,还是讲讲道理,大批判早已经被证明解决不了问题。笔者在这里要跟王兆山先生讲的是,做鬼并不幸福。当然,谁也没做过鬼,惟有依照前人的认识,亦即传统文化折射出的世界观来论事。
  • 2023年4月中旬,经好友推荐,喜欢艺术的我认识了旅居瑞典的中国画家范一鸣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观赏他的画作,听他聊创作灵感和中国文化。我也顺便采访了他在中国时的遭遇。
  • 为什么以前的画家可以画出庄严的天国世界及神在人间的事迹呢?是这些画家被选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国以及神显现出来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类的传统道德及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艺术家的使命,用画笔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Jan Kath,过去25年来全球最传奇的地毯设计师之一。他设计的地毯享誉全球,包括纽约、柏林、温哥华、多伦多等多个城市。(Jan Kath提供)
    一名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德国年轻人,却在地毯时代眼见就要终结的时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于尼泊尔的地毯工厂。但就是这名年轻人,在短短数年内一手扭转了整个地毯业的颓势。他的理念,不仅打造出了一个横跨各大洲的地毯商业王国,而且引发了整个地毯界的“文艺复兴”。他就是Jan Kath,过去25年来全球最传奇的地毯设计师之一。Jan Kath地毯,在柏林、纽约、温哥华、多伦多等全球多个城市有展示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