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北京蚁族生存艰难 前途渺茫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11月25日讯】近日,《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爆红全国,他们多出身农村,没有父母的社会关系作为后盾,只能选择在城市的边缘艰难度日,他们抱着理想却怀才不遇,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多人蜗居在窄小的空间,渴望与异性相处却没有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所谓“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作者认为,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没有关系网的“蚁族”

“蚁族”绝大多数出身农村、无城市户口、无固定单位、无固定工资、无三险一金,基本上城里人能享有的福利他们都没有。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一个不断上升的社会问题。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农村大学生,就会因就业途径少,而难以找到如意工作。

北京聚居村的形成正是始于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当时形成巨大的就业高峰,此后毕业生人数更是年年剧增。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2008年599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万左右,导致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按照《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的编撰者廉思对这一群体进行过两年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显示,“蚁族”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人以上,全国各大城市也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人员总数不下百万人,且规模在不断扩大。

拥挤的“蚁穴”

廉思说,大学毕业生“聚居村”指的是一定行政辖区范围内,出租屋相对集中,且房屋出租对像主要为刚毕业大学生的聚居区域。那里大多条件简陋,各种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诊所、小网吧层出不穷。

聚居村多为房租便宜,虽远离市中心,却交通便利的地方,以聚居人数较多的沙河镇为例,一套20平方米,一室带厨房、厕所的房子每月租金大概200元/月,相比于北京中心地带动辄两三千块钱元的费用,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而这样一套“蚁穴”能蜗居数名“蚁族”。

郑章军(化名)三年前本科毕业时,和5名同学来到了北京。每人半年1350元,住进了布局如同大学宿舍的五道口亿展公寓。

“蚁族”的婚恋困境

由于这样的蜗居,由于这样的生活逼迫,“蚁族”中婚恋的比率也相对很少,廉思说,“蚁族”经历过大学阶段,有恋人的比例应该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但与大学生群体对比分析后发现,该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在此方面差距很小。“蚁族”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交圈子小,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小,整日忙于找工作或工作,谈恋爱的机会也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该群体的结婚比例应该比较高,但目前只有7%。调查显示,“蚁族”中未婚人数占调查对象的93%,在未婚者中有49%没有恋人。

“蚁族”绝大多数正处于生理旺盛期,渴望同异性交往,在恋人或夫妻方面得到感情上或生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无法在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上考虑更多,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单身或同居的方式来生活。

无奈的选择

这些由农村考入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据复旦大学的谢百三教授说,大致在九成以上。原因很简单,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好处实在是显而易见,车比较大,楼比较高,钱比较多,甚至走在街上人也会精神头足一些。这是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唯一原因。

一位学生在回答自己为何毕业后不回老家时说,他学的专业是国际金融、电脑编程,如果回到县城,连做个农民的能力都没有了。

中国青年报报导的一位毕业于兰州某校新闻系女生马林林在北京一年换了两份工作,现在做着一份月收入2500元的网络编辑工作,由于半年多来网站没有任何效益,老板心急如焚,不停地变换运营模式——“今天是项目融资、明天改成大众消费网,最近他又要让我们这些编辑挨家挨户做市场调研。我简直要精神分裂啦。”上司指挥棒的频频摇摆,让马林林无所适从。

尽管如此,马林林还是希望扎根北京,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兰州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她也不想回东北家乡的县城,“回去什么也干不了,找工作还要托关系。”

廉思表示,课题组发现“蚁族”们大多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希望在三年内有车,五年内有房等。尽管这些梦想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撑,但按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圆梦并搬离聚居村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蚁族”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虽然能够实现理想的蚁族实在是凤毛麟角,但那毕竟是希望。为了实现这渺茫的希望,于是他们过着几近无着的生活,忍受着工作不稳定的煎熬。

“蚁族”们这样描述自己:“我们高智,但怀才不遇;我们努力,却总得不到赏识;我们上进,总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艰难跋涉中的“蚁族”弥散着浓重的失落和被社会边缘化的恐慌。坚守的“蚁族”们,在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因子评估上,均分均高于正常成人值。

正如他们被命名的“蚁族”,在蚂蚁的世界里,一只蚁后产下无数工蚁为其做活,工蚁不被给予生殖能力,含辛茹苦地工作满3至7年后便默默死去,没有同伴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位网友mqk对于“蚁族”现象评论说:“太可怜了,四年大学生涯,花去了爸妈的一生积蓄,工作前途渺茫,浑浑噩噩过三十而立,一事无成,再拖下去,一辈子过去,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轨迹,可怜这一代的孩子们啊。”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就业困难  专家调查中国“蚁族”超过百万
生存艰难  中国“蚁族”
不等不要不靠 “80后麦兜族”走红
【新闻大破解】台湾蓝绿白勿陷红色内攻圈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