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工饲养蟋蟀 詹曜威出头天

人气: 35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江俊亮嘉义县24日电)真是行行出状元!在嘉义县中埔乡开设咖啡农场的詹曜威,本着对斗蟋蟀的热爱,在自家农场繁殖上千万只蟋蟀,曾日销50万只给上百家宠物店及餐馆,也为他赢得“蟀哥”的雅号。

根据文献记载,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到了清朝极度盛行,据说唐太宗经常失眠,宰相阎立本曾建议听蟋蟀声治疗,有点类似今天的音乐疗法。

詹曜威表示,蟋蟀又称蛐蛐、莎鸡,与蝈蝈、油葫芦并列中国三大鸣虫,由于蟋蟀的鸣声有如织布机,在寂静的夜里响起,仿佛敦促妇女辛勤工作,因此又称促织、催织、纺纱娘。

历史上有几位皇帝特别热爱蟋蟀,上行下效,斗蟋蟀于是成为达官贵人、宰相甚至宫廷内的游戏,而平民百姓跟着流行,相传明宣宗喜欢斗蟋蟀,许多百姓因此弄得家破人亡。

南宋宰相贾似道也非常热爱斗蟋蟀,他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却将所有精力用在钻研斗蟋蟀上,甚至编纂了一部蟋蟀玩家必读的“促织经”,使他获得“蟋蟀宰相”的称号,但也落得“亡国宰相”的骂名。

清代斗蟋蟀风气也非常盛行,由于蟋蟀又名“促织”,因此归“织造府”统管,甚至一度由官方主持斗蟋蟀活动,因此被后来的卫道人士批评为封建余毒。

据说,清末的慈禧太后是历史上最爱斗蟋蟀的权贵之一,每年重阳节,她都会在颐和园开赌斗蟋蟀,并由宫中专精斗蟋蟀的“把式”代劳,与她对决的,是一群王爷、福晋、公主以及有钱的太监们。

詹曜威指出,台湾常见的蟋蟀有三种:台湾大蟋蟀、黄斑黑蟋蟀和眉纹蟋蟀。其中,黄斑黑蟋蟀是民间用来斗蟋蟀的主角。

他说,蟋蟀只有公的会叫,母蟋蟀不会叫,这是因为雄、雌蟋蟀的翅膀结构不同所致,雄虫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雌虫的翅纹平直;雄虫是藉由磨擦上翅发出声音,有求偶、警示、领域宣示等作用。

本着对蟋蟀的热爱,詹曜威在得知宠物市场需求之后,与友人郭子仪共同研究人工繁殖蟋蟀,没想到,繁殖场愈开愈大,目前已拓展到2公顷多,所饲养的蟋蟀高达上千万只,而且产量、品质非常稳定,连冬天都可以繁殖。

詹曜威说,好友郭子仪与唐朝名将同名同姓,前年郭子仪带着他俩共同饲养的蟋蟀,前往台南县乌山头水库参加虎头埤斗蟋蟀大赛,结果勇夺第一,获得奖金新台币5万元,从此两人对饲养蟋蟀更有心得,品质也获得外界肯定。

他表示,斗蟋蟀是台湾早年乡间常见的游戏,人们利用蟋蟀领域性强、好斗的天性,将两只公蟋蟀置于一个狭小空间内,逼双方厮杀,直到一方退怯甚至丧命为止,由于有战斗就有输赢,因此也沦为民间的赌博工具。

据说,台湾每年至少有一场斗蟋蟀大赛,由于地下赌局赌金至高达上亿元,过去曾有一只冠军蟋蟀开价50万元的纪录,但因一般蟋蟀的寿命只有4、5个月,因此那只“与中级房车等值”的蟋蟀,主要是留作配种之用。

詹曜威表示,蟋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仅宠物店的爬虫类、观赏鱼爱吃,就连许多山产店、餐馆也有“炸蟋蟀”这道名菜,因此他饲养蟋蟀的主要销路是水族馆、宠物店、山产店与特色餐馆。

他说,一只母蟋蟀可以多次产卵,每次约可产100颗以上,10至25天会孵化,经他多年研究发现,繁殖蟋蟀应在干燥的环境,尤其温度在摄氏28度最佳,养殖场必需保持适当的湿度,以避免蚂蚁入侵。

蟋蟀的幼虫经过8次脱壳,也就是大约2个月后,会蜕化为成虫,这时候,就要分开饲养,以避免互相争斗丧命。他饲养的蟋蟀分为“战斗蟋蟀”、“宠物吃的蟋蟀”和“餐厅入菜用蟋蟀”三大类。

詹曜威说,他在饲养蟋蟀的初期,家人还叨念他不务正业,尤其早年受限于冬季无法繁殖的困扰,直到3年前才突破困境,如今日产10万只,供货稳定,在经济不景气的同时,也为他创造高额利润。

不仅如此,令他引以为豪的,还包括他发明的饲养桶。这种透明的塑胶桶分为三层,底层有三个洞,分别开设大、中、小洞口,在饲养桶下方,可以再饲养宠物或鱼类。

他说,依照蟋蟀好斗的天性,战败的蟋蟀会找洞钻下,最后落败者自然就会掉落最底层的洞口,落入爬虫类或鱼类的口中,这些爬虫类或鱼类,不必经由人工动手喂食,可以说是食物链的一环,也是另类的“物竞天择”。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农药的滥用,目前在乡野间要找到野生蟋蟀十分困难,詹曜威感慨于许多小朋友,根本无法体验童年斗蟋蟀的乐趣,因此愿意免费提供相关讯息及场地,希望与学校合作进行生态教学,不要让小朋友将蟋蟀当成“小强”(蟑螂)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