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染病介绍:侵袭性b型嗜血杆菌感染症

台湾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气: 43
【字号】    
   标签: tags:

认识疾病

(一)疾病确认

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能引起多种侵袭性疾病,主要包括脑膜炎、菌血症、肺炎、蜂窝组织炎、败血性关节炎、骨髓炎、会厌炎等,其症状之表现因感染部位之不同而异。所有引起疾病中,以脑膜炎为主,约占50%~65%,其威胁性亦最大,尤其对5岁以下幼童,15%~30%个案有水脑、脑炎、脑室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运动失调、智能不足、抽搐、偏瘫等后遗症,即使以有效抗生素治疗后,仍有2%~5%个案死亡。

(二)致病因子

b型流感嗜血杆菌,乃小型、多形性(pleomorphic)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coccobacilli)。其血清型系依荚膜上的抗原区分为a、b、c、d、e、f型,另有无荚膜而无法分型(nontypeable)者。在婴幼儿的侵袭性疾病主要由有荚膜的菌种引起,特别是b型。然而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者,乃由无荚膜的菌种引起。

(三)发生情形

1、流感嗜血杆菌通常是无症状的移生(colonization),根据美国的调查资料,有60%~90%小孩的咽喉培养可发现无荚膜的菌株,在疫苗未全面接种前,有2%~5%小孩的咽喉培养可发现Hib,而Hib亦是同期在欧美国家引起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

2、由Hib引起之侵袭性疾病好发于3个月至3岁之婴幼儿,很少发生于5岁以上的儿童,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例为1岁以下的婴儿。而引起急性会厌炎的好发年龄在2~4岁小孩,高于Hib引起其它侵袭性疾病的好发年龄为1岁以下。

3、在温带地区,疾病之发生倾向于双峰型季节分布,主要发生于每年10~11月及2~4月。根据美国的统计,Hib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好发于男孩、黑人、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Apache族及Navajo族的印地安人、托儿所的幼童、居住拥挤地区的儿童及未被喂养母乳之幼儿。家庭中如有受Hib侵袭性感染个案时,则家中5岁以下未接种疫苗的小孩受到继发性感染的危险性将大为提高,而且家中各种年龄层无症状移生的机会亦远比一般人口为高。患有其它疾病而容易受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感染的情况包括:镰形细胞贫血症(sickle-cell disease)、无脾症、HIV感染、特殊的免疫缺乏症和癌症患者。小于1岁的幼儿如得过侵袭性疾病,若未再接种疫苗,则约有1%的机会复发。

4、美国自从1988年起对2个月以上儿童全面接种Hib结合疫苗后,婴幼儿的侵袭性Hib疾病减少了95%,因Hib引起的侵袭性感染的发生率已降至与因其他血清型菌株引起的发生率相当。目前美国的Hib侵袭性感染主要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及年幼而未完成完整疫苗注射的婴儿。

5、台湾b型嗜血杆菌感染尚未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成大医院刘清泉医师等人在1993年曾报告Hib为引起南部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之主要原因之一,在2个月到5岁之婴幼儿甚至高达44%小孩是由此菌感染造成(台湾医志,92卷,884~888页)。林口长庚儿童医院林奏延院长等人于1992至1994年间,对台湾地区86家区域级以上教学医院进行15岁以下侵袭性b型嗜血杆菌感染之病例调查,3年间共有105个病例,死亡14例,致死率为13%,每十万名5岁以下人口每年的发生率为1.9例(J Formos Med Assoc 1996, 98(8):599-604)。

6、前卫生署预防医学研究曾于1996年2月至1999年6月间,对台湾15岁以下儿童受到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感染的情形进行监测,收集到109例年龄15岁以下的侵袭性嗜血杆菌感染症个案,其中90例确定为Hib感染;在所有侵袭性嗜血杆菌感染个案中,有29例产生水脑、脑室炎、听障、智障、抽搐等后遗症,已知有11例死亡。根据前三年的监测资料,共有94例确定病例,平均每年31.33例,每10万5岁以下人口年发生率为1.92,其中b血清型之侵袭性的感染,每10万5岁以下人口年发生率为1.59。

7、台湾病例概况

台湾于2002、2003、2004 、2005、2006年分别通报104、67 、71、38及42例病例(共322 例),确定病例分别有41、22、20、12及16例(共111 例,其中1 例死亡),每十万人口确定病例数为0.22、0.18、0.10 、0.09、0.05及0.07。2002~2006 年确定病例之流行病学分布如下:

(1)性别:男性77 例(69 %)、女性34 例(31 %),男女性比为2.2:1.0。

(2)年龄:

(3)月份:以12 月至隔年3 月病例会稍高一点,约为14~23 例。

(4)地区:确定病例5年来共有111 例,以县市别而言,台北县5年来共25 例最多,其次为桃园县11 例,其余县市均在10例以下。

(5)病例聚集:无。

(四)传染窝

人。

(五)传染方式

传染途径可经由人与人间直接接触,或经由吸入含有此病原菌之呼吸道分泌物微粒。其侵入人体最常发生的部位在鼻咽部。

(六)潜伏期

变化极大,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很短,约2~4天。

(七)可传染期

只要上呼吸道有细菌存在即有传染性,时间可能很长;开始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48小时即无传染性。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

一般人被认为均有感受性。免疫力的产生与细菌接触的经验及经胎盘、先前的感染或是否接种疫苗获得荚膜抗原抗体有关。

(九)病例定义

1、临床病例:由嗜血杆菌所引起的,可能产生的临床症状包括:脑膜炎、菌血症、肺炎、蜂窝组织炎、败血性关节炎、骨髓炎、会厌炎等。

2、实验室诊断:由正常无菌检体(如血液、脑脊髓液、关节液、肋膜液、心包膜液等体液)中检出b型嗜血杆菌。

3、疑似病例(Probable case):临床症状符合,且于脑脊髓液中检出Hib抗原。

4、确定病例(Confirmed case):临床症状符合,且经实验室诊断确定。
附注:尿液或血清检体之抗原阳性检验结果无法完全信赖。

预防保健

1、常规预防接种:目前有多种于美国核准上市的蛋白质-多糖结合疫苗(protein-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如附件一),且对年龄大于2个月儿童脑膜炎的发生有预防效果。Hib疫苗依据美国小儿科医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及美国预防接种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建议的接种时程(如附件)。由临床的经验显示,台湾地区的Hib感染并没有欧美国家多,确实发生率正在调查研究中,目前卫生署已将此疫苗列入优先争取经费实施的项目,现阶段鼓励家长携带5岁以下幼儿至医院或诊所自费接种此疫苗。

2、监控个案发生于如托儿所或大型照护中心之其他高危险族群。

3、侵袭性Hib感染症对于家庭中小于5岁幼儿的威胁性大,需教育家长有危机意识,当接触之儿童如有发烧或活动力减退之症状产生,需立刻送医诊疗,必要时,应该给予针对侵袭性Hib感染的适当抗生素治疗。

治疗照护

传统上使用Ampicillin (以注射法,200~400 mg/公斤/天),但大约有30%的菌株因具有β-lactamase而产生抗药性,故于未确定菌株药物敏感性前,建议使用Ceftriaxone或Cefotaxime。病患于出院前需给予Rifampin服用,以确定完全除去病原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