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德国茅尔布隆修道院

千年修行处

周远

标签:

【大纪元4月19日讯】茅尔布隆(Maulbronn)是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人口仅8000的小镇,座落在海德堡和斯图加特之间起伏的丘陵之中,如果从布鲁克萨尔(Bruchsal)沿着39号快速路(B39)开往斯图加特,行至三分之一处,就是通往茅尔布隆的出口。

小镇之所以有名,是因为1993年镇上的修道院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保护遗产。这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保存最完善的中世纪修道院,呈现了典型的罗马式以及后来过渡到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让现代人从中窥见到近千年前西方专业修炼者的修行岁月,如同中国的和尚出家到庙里皈依。

骡子喝水的起源

Maulbronn在德语中的意思是“骡井”,这和修道院的来历息息相关。八百多年前,当地附近有一位叫瓦尔特的骑士,愿意捐资建一个修道院,供人出家修行。他委托了阿尔萨斯(今德法南部交界地区)的一所修道院来承办此事,那所修道院于是派了12个和尚去施工,他们先来到瓦尔特选定的地基,发现那里缺乏水源,不够理想,于是决定另寻他处。

和尚们让一头骡子驼上修道院的全部家当,松开缰绳,随它自由行动,自己在后面跟着。骡子行到一片树林中,在一口水泉边驻足喝水。和尚们一看,这里山清水秀,是建庙的好地方,就开始在此砍伐树林,建起临时住处,然后开始修建教堂和附属设施。当时是公元1147年。

随着修道院的建立,带动了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此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茅尔布隆镇,镇徽就是一头背着行李,在泉边喝水的骡子。

从人间走向神路

修道院位于茅尔布隆镇中心。修道院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城市,周围环绕着护城墙和护城水渠,走过石桥(原来是吊桥),穿过城门,不是马上走近修道院,而是来到一个大广场。

广场中间的一个水池,可能就是从骡子喝水的泉眼扩展出来的。当年这口骡井把这个小城市隔成了动与静,天上与人间两个世界。

井的外侧是热闹的俗世,虽然也是属于修道院的财产,却是人间生活必备的设施和活动,散布的木石楼房当年分别是粮仓,旅店,打铁店,修车店,裁缝店等等,广场上定期还有集市。

而井的另一侧则是修道院的主楼–教堂和僧侣的其他活动场所,当时的修道士们,一旦选择了修道的路,哪怕还在干着人间的事,已经是走在神路上的人,就必须遵循修行的严格规范,否则就会被赶出修道院,继续凡间的日子。

广场靠近城墙出有一座塔楼,是除教堂尖顶外的第二高建筑,据说这里当年是修道院类似禁闭室的场所,谁违反了修道的规矩就要被关在楼顶小屋闭门思过。传说当年有一个年轻的修道士凡心未泯,爱上了村里的一个姑娘,被关到塔楼顶上受罚。他趁着夜深人静,逃出高塔,偷了一匹马,带上心爱的人远走他乡。二十年后,他又回到修道院,跪在新一任主持前苦苦哀求,称已经受够了世间的一切,愿意痛改前非,彻底遁入空门。

劳其心志 苦其筋骨

修道院的主体除了教堂还有一系列的房间,供修道士生活起居和修行。


玉兰花含苞欲放的回廊庭院(摄影:周远/大纪元)

走进修道院主楼,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回廊,回廊内是一个小花园,当年这里种满了蔬菜供出家人食用,如今是绿草茵茵。回廊的一边是教堂,另外三边通向不同的房间,又有食堂,念经房,厨房,图书馆等。楼上是修士睡觉的场所,从睡房有楼梯直通教堂。

在这里修行的修道士时教会中的Zisterzienser流派,可称其为苦行僧,他们强调的是放弃世间的安逸享受,专心修习圣经经文,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回到天堂。所以修道院从建筑设计到衣食起居都是遵循着俭朴的原则,避免外在的华丽让僧侣分心。

当时在这里修行的人读住在寺院里,不许成家,但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主修士”,相当于修道者中的知识份子,他们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念经,祈祷和反思,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学历,能读懂拉丁文的圣经。

另一类修道士成为“客修士”,相当于劳工,他们也念经,祈祷,但大部分的时间要用来做农活或其他手工劳动,用自己生产的价值来维持寺院所有人的生存。

在修道院里,僧人一般不需相互交谈,主修士和客修士的活动空间更是严格分离。在教堂里,他们又各自的祈祷区,中间用墙隔开。吃饭和睡觉也是在不同的房间。

虽然主修士不需要劳动,但是他们的日常安排并不轻松,每天要祈祷7次,半夜再祈祷一次。夏天每天吃两顿饭,冬天只有一顿。

每天半夜两点,主修士们就从卧室直接进入教堂,进行3个小时的念经和唱诗,谁来晚了或是念经时打瞌睡,就要被罚跪在台前地上画的一个圆圈内。为了防止入睡,每个修士的椅子做成一个只能直着站立的空档,中间伸出一小块木板,稍微可以搁一下屁股。


主修士在教堂站立念经的椅子(摄影:周远/大纪元)

念经到天亮,随后是弥撒,反思,主教解读经书,然后又是念经。直到中午才能吃上每天的第一顿饭。吃的也是简单的面包或麦片粥,以及寺院自产的蔬菜水果。

这样的修行系统维持了四百多年,直到1556年,最后一批修道士离开了寺院。修道院被改建成了一所新教教会的寄宿高中。

今日世外桃源

虽然修道院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四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津津乐道当年寺院的修炼生活。

年复一年,回廊庭院里的粉色玉兰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花枝已压到了草地上。每年四月,院落内繁花如云,造就了今天德国最美的中学校园。

寄宿高中还在修道院二楼,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孕育过几个全世界的名人:天文学家开普勒,诗人赫尔德林,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黑塞1891年至1892年曾在这里教过半年书。

骡井前原来的人间店铺和楼房,今天也变成了实用场所,那里驻进了镇政府,警察局,财政厅,还开了饭店,书店,和旅游用品销售点。修道院的后山上还有一个人工湖可以划船。

熙熙攘攘的游客在广场上谈笑,留影,吃喝,但他们一走进修道院主楼参观时,立刻又变得安静了。这近千年留下的修道古风和修士的虔诚笃信,让人不由心生敬意。(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掸尘 : 真是“深有意味”
多伦多市175周年纪念图片报导
郑愁予:申请繁体字为世界遗产刻不容缓
德国温嫩登枪击案劫后印象:期待天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