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英雄:罗茂祥犁田插秧坚持传统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卢太城台东县2日电)尽管儿女有成,76岁的老农罗茂祥“不想麻烦囝孙”,还是每天下田,60年来始终以传统的牛犁田,赤脚下田,手工插秧,弯着腰,驼着客家人勤奋、耐劳的精神,亲近土地。

“听说有位老农夫耕田很辛苦”,台东县政府农业处林姓职员,风尘仆仆赶往,看看老农需要什么补助。到了老农的田里一看,当场傻眼;他问申请的农会辅导员“要政府补助牛?还是风鼓?”

林姓职员眼前,一位老农夫正牵着一头水牛犁田。他说,“耕耘机可以补助,但是牛怎么补助?”台东县池上乡振兴村76岁的老农夫罗茂祥,是台东地区硕果仅存,还以传统牛犁田、手插秧、手割稻的农夫。

罗茂祥是客家人,16岁开始跟着父母亲下田,退伍后,父亲就将1甲田交给他。别人1甲田可能只有1、2块合并而成,他的1甲田却分成35块;别人的田四四方方,他的田除了没有正方形,什么形状都有。

祖先留给他的土地是一块梯田,最大的有1分,最小的1、2坪,有长的、有菱形的,根本无法使用机械耕种。其实,只要将田稍做整理,机械就可以进入田里,享受现代科技的便捷,也可增加收成,但是,罗茂祥不愿意。他说,“不想去破坏土地原有的风貌”。

罗茂祥说,“没竞争”,但“有的吃就满足了”。他1甲地1年可收成1万斤的稻子,够他1个人吃了。

罗茂祥有8名子女,有的担任竹科工程师,有的当老师,但是,罗茂祥仍坚持下田养活自己。他说,“不想麻烦囝孙 (儿女)”。除了不想麻烦儿女,还有“社会责任”:村里还有4、5名会手工插秧的老农夫,他提供机会给这些赶不上时代的老农有传统工作机会。

别人1甲田利用机械耕作,半天就可以完成,罗茂祥的1甲地从1月18日发放消费券开始犁田,到2月28日才完工。

别人坐在插秧机上,可能1甲地插完了,双脚还未曾踏到田,衣服干干净净,但是罗茂祥一下田,全身都是污泥。他笑着说,“习惯了,手、脚接触土地,卡实在”。

为了犁田,罗茂祥饲养了2头水牛。他说,水牛比黄牛适合犁田,水牛动作慢,但是很有力,适合在泥巴里工作;黄牛快,却无力。“社会事就是这样,有一好就有一坏”。

锄犁在一般人手上,好像千斤重担,会失控;不过,在罗茂祥的手中,就像会听话一样,运用自如。整完地,他就开始弯腰插秧。

罗茂祥弯着腰,倒退方式插秧,一行行的秧苗,就像机械插的一样直。他笑着说,不要小看人工插秧,这技术是有学问的,不用画线、不用绳子拉线,还要倒着走,插好的秧苗不仅直直的,每欉秧苗的距离都是“7吋四方”,并且保持在5至6株秧苗。

罗茂祥从13岁开始学插秧,他说,“学技术,很辛苦”,别人不会教你,只能偷学,经常被骂到哭,学了3年才学会插秧。

春耕过后,罗茂祥计划骑机车绕过海岸山脉到东海岸看渔民捕鱼。他说,不晓得怎样,山里待久了想看海,看鱼市拍卖鱼,这是他唯一的休息,接着是锄草、收割、晒榖,都要他亲自弯腰做。

罗茂祥的腰和背好像拉不直,永远都是驼着背,无论风吹、日晒、雨淋,他甘愿驼着客家人勤奋、耐劳的精神,守着这块他最爱的田地!980602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县21日电)“老柜子放了60年还有人去买,为何奇木家俱用了3到5年,就被丢到路上?”承接父亲的传统木艺事业,出生北埔客家庄的范扬田、范扬武兄弟用创新思维为老东西注入生命。对他们而言,客家的简约哲学,就是力量。而老祖宗晴耕雨读的生活,更让他们对环境变化处之泰然。
  • (中央社记者曹宇帆特拉维夫22日电)从宛若鸭子听雷到如今可以流利使用希伯来语解释气功与经脉穴道,来自台北石牌的以色列媳妇刘秀莲许下宏愿,“盼不久的将来,在犹太人国度练气功的普及率能追上瑜珈”。
  • 很难想像,台湾体育大学休闲产业经营学系助理教授谢智谋曾是中辍生,因偷窃被捕,现在的他投身教育,利用所学的体验教育、冒险治疗专长,帮助和他一样的中辍生找回自我。
  • (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24日电)成长和求学时期曾受到家扶基金会帮助,高孟熙不被小儿麻痹症与贫苦打倒,奋发向上,事业有成后乐于公益,又决定大部分遗产捐做公益,并鼓励遭遇逆境的人,透过量力而为的助人,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 (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25日电)他是一个唐氏儿,却是特殊奥运游泳金牌选手,台湾之光。遇到问题,未被唐氏症打垮的范晋嘉总以从容的态度告诉朋友:“放轻松”!
  • (中央社记者叶子纲云林26日电)坚持网室栽培、草生栽培、使用有机肥,云林县林内乡农民张建忠务农30年,以自修方式吸收新知,贴近时代演变的农业经营模式,种出口碑佳的牛奶蜜枣,也展现与土地共生共荣的观念与作为。
  • (中央社记者黄名玺台北27日电)“我若没有中风,可能早就忘记故乡了。”从小离乡北上打拼的“功夫画家”杨清富,经历中风复健低潮,开始回想故乡点滴,因此,他准备未来回乡筹建“乡土美术馆”。
  • (中央社记者李明宗台北28日电)在翁健翔的部落格,可以看到许多Q版动物捏面人。很难想像,创作出这些可爱作品的一双巧手,曾因酗酒发抖,也曾用于打架滋事。现在的翁健翔说,“教小朋友做捏面人让我的心感到很放松,我再也不想回到过去的生活了。”
  • (中央社记者倪国炎金门30日电)“炮弹钢刀”是金门的观光特色商品,有40年打铁经验的吴增栋,不畏逆境,一手将炮弹锻造为钢刀,名闻全岛,再红到对岸大陆。
  • (中央社记者谢佳珍台北31日电)57岁的台南市第一狮子会会员谢明景去年7月背起行囊,骑单车远征加拿大,带着一面国旗,沿途募款捐助台湾贫童。他花73天时间实现梦想,也为贫童圆梦,今年夏天他将再度启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