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诺贝尔

二十世纪的台湾企业家(5)

基金会将是一项永不亏蚀的文化投资!它的“利息”将永留人间,并为中国文化事业尽一份棉薄之力。

张敏钰/口述 唐小山/撰述

人气 1
标签:

有一天,小女从外面回来,得意地向我提起了一件当天的见闻。

“今早,在一个餐会上,我碰到了一位著名营造公司的董事长。”她说。

“他一见到我,就感激地说,你一定要帮我谢谢你父亲,因为我高中的学费,都是靠嘉新奖学金补助的!”

自退休后,这几年来,我已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令人欣慰的是,类似这样的话,却经常辗转地自周遭的人口中传来。

日前,在报纸副刊上,我还乍然看到,有一位甫领到嘉新奖学金的年轻人,竟在一篇文章中,以“中国的诺贝尔”来赞扬我。

说实话,这个赞美着实令我愧不敢当,同时也感到自己付出得太少,而社会给予我的,却又太多了!
如果说,我这一生中,有什么事情是让我感到自己是有所成就,那无疑的,就是创办嘉新奖学金。

初抵台湾时,此地的教育水平仍然相当低落。

我甚至还发觉到,工厂里的大部分女工,竟然连机器上的英文开关说明ON和OFF都无法分辨,致使学习操作机器的速度,相当缓慢。

是以,民国四十九年时,我以公司盈余设置了嘉新奖学金,对象是中等学校学生。

那个时候,公教人员的薪水,平均才五百块钱,我们所发给的奖学金金额,高中生每次三百五十元,初中生二百五十元,已经是公教人员半个月的薪水了。

起初,是委托《中央日报》代办,并且承蒙王云五先生担任主任委员,主持其事。

“帮助贫苦人家子弟读书”是我多年来,始终不移的心愿。

当年在大陆,我也曾在家乡与人协办霞浦小学,当时的用意亦是如此。

嘉新奖学金实施三年以后,我自忖,任何企业之经营,由于各种因素之影响,自难永保有盈无亏之成果。然而,教育文化事业之兴办,则具有永恒持续之需要。

因此,为了避免奖学金受到日后公司业务荣枯之影响,甚或中断;民国五十二年时,我拿出了一千万元,成立了嘉新文化基金会,并且获得北市教育局发给财团法人设立证书第OOO一号;这在当年,可算是首开台湾私人创办基金会的纪录。

而我拿出这笔钱的用意,除了是基于以上所述的想法,我还有个更为积极的念头:如此一来,不论嘉新企业赚钱与否,每年单是提拨利息,就足以支付嘉新奖学金的金额。

此外,不仅助学,我还设立了体育奖。

有一回,我出差到日本。

初抵这个国家,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我看到的每一个日本小朋友,几乎都有个红扑扑的脸蛋与健壮的身材,煞是可爱。

这也令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国家的孩子,各个总是面黄饥瘦,戴副眼镜,一脸饱受升学压力之苦的模样。

回国后,我对当时的教育部长阎振兴先生说出了这件事。

“这样不行!”我说:“这里的孩子,往往只知读书,不知去外头运动!”

不止口头上的建议,民国四十八年,我正式设置了嘉新体育奖,并由《中华日报》协办。从小学开始,凡体育成绩有优良表现的学生,基金会就予以奖励,以便相关单位及早发现人才,训练人才。

就这样,三十年来,曾经领过嘉新奖学金的人数,据估计已高达八万人以上;奖金发放的范围,其至还包括优良著作、新闻、科技等项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由于“嘉新水泥”的营运一直相当良好,我又提出了这样的构想:基金会的支出,改由公司方面负责,等到公司若不赚钱时,这才改从基金会中提拨基金。

由于此一构想的落实,再加上基金会本身的财务运用得当,整个嘉新基金会如今的资产总额,据市价估计,已逾两亿元。

回首我这一生中所投资的事业,没人能确定那一项能永续经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基金会将是一项永不亏蚀的文化投资!它的“利息”也将永远留在人间,并为中国文化事业尽一份棉薄之力。

在我身后,我的遗产还将使基金会更加发达,这些都已在我的预估之下,并且一步步地落实这个想法。如今,我更深深地感受到,就算创造再多的财富,都远远不及造就人才的成就感,来得长久且丰实。@(本文完)

摘 自 《平凡中创新机》 宝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全国商业发展高峰会 交流商机
前白宫官员: 明年一定再来观看神韵
交大科法所开先例 专收在职司法官
台东企业家提供奖助学金 63人受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