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
孔子,一个真实的人,其名字穿越了半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风云,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走过沧桑而又辉煌的岁月。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两三个被誉为先知的宗教领袖外,谁也没有他行得更远,走得更深,谁也没有他遭受到后世如此众多的水火不相容的评论。无论是尊孔还是批孔,俯身这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而每一幅面孔背后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氛围。
冀元亨在狱中时,对待其他的囚犯就像兄弟般友爱,让很多囚犯都感动到落泪。
蜀中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奇险雄伟的山川,又有平衍秀丽的原野。李白在青年时代即已游历了蜀地的不少名胜古迹。
庄姜由于婚后无子,遭到冷落,生活并不快乐。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卫庄公对庄姜的暴戾冷漠,让美丽的庄姜在每一个漫漫的长夜里,寒冷深宫,孤灯长伴。
陶渊明的心境,犹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记〉一样的高洁。他的真隐,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苏东坡命张二先把欠绸缎商的二万钱连本带利还了帐,然后将剩余的钱给张二作本钱继续做买卖。就这样,一件难办的案子被苏东坡轻易的了结了。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欧阳修是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文学家,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曾任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参知政事等官。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晚期收的的弟子,世称“曾子”。他比孔子小46岁。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法,流传甚广的“啮指痛心”和“曾参杀人”就是和其有关的。
孔子出生在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人。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又名朱淑珍、朱淑贞,生约南宋高宗、孝宗时期,《四库全书》中称其为浙中海宁一带的人。
元代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人(一说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约生于元太宗年间(1229—1241年),卒于大德年间(1297一1307年)。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曾任太医院尹,可能是医生。邾经在为夏庭芝《青楼集》作的序中,认为他是金朝遗民,在元朝是不允许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为一时之冠。”他擅长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诗,会琴箫。这些便于熟悉舞台,接触演员,了解观众的活动,为他从事杂剧创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践经验。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文曲星下凡"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似乎都有一个不幸的悲惨童年,有的人就连小名也 不大好听。周朝的史祖名“弃”,之所以有这个名儿,原本是他生下来时,父母便把他扔掉了。只不过因为大自然和芸芸众生的拯救和抚养,才生存下来。
李白因清逸脱俗、才调无伦、狂放不群、博学洒脱、眼界超凡而获得“诗仙”的美名。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做事情只要有恒心毅力,无论多难,都天天坚持去做。就算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踏踏实实的去做,不怕辛苦,不怕乏味,终有成功的一天。
传说李白的母亲快要分娩时,突然梦见太白星从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怀里。她惊醒后,当晚就生下李白,因此有人认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
苏小妹与两个哥哥一样擅诗喜联,好开玩笑,兄妹间常以诗、联相嬉。传说,苏小妹五官清秀,美中不足的是,额头有点大,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有个"奔头",一次,苏东坡吟出一联,取笑妹妹的"奔头":
世人都知道颜真卿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书法家,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而稀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得仙成道之士。
古风悠悠:艺海皎皎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板桥性格洒脱宽厚,在任知县的十二年间有惠政,在他治下的县境,牢狱曾几度空虚。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女诗人,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儒士。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蔡文姬博学能文,善长诗赋,并精通音律,著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诗作。但是,这位多才多艺的红颜女子,却经历了人生种种不幸与坎坷。
吴敬梓是清朝人,因为生平的不如意,使他亲身经历科举制度与许多社会不合理的现象。历尽人生冷暖后,晚年发愤完成《儒林外史》这部长达三十万字的历史巨著,将科举制度、社会现象,以讽刺手法一一呈现,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说是中国讽刺学的先驱。
荆浩是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家,唐末时曾在双林院绘制壁画,后来因逃避五代战乱,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他创出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之祖。
宋之问是唐代诗人,他与另一诗人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是唐朝近体律诗的代表人物。
李思训是唐代的画家,曾任右武威大将军,绘画时运笔巧妙,鸟兽草木无所不能。其子李昭道的画颇有乃父之风,人称其父子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明代徐沁在《明画录》中说:“自唐以来,山水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首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家,曾任图画院艺学,世称“郭河阳”。年少时就一心向道,学习吐纳之法,经常云游在外。家族中并无擅长绘画之人,大概是天赋加上后天的经历,使他成为无师自通的天才画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诞生那年是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五五一年),自幼父母就去世了,家境不好,平日要帮忙家务,还得替人家放牧牛、羊等工作,十五岁才有机会入学读书,他十分好学,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因此,而奠定了他深厚的学问基础。
董源,字叔达,五代江南钟陵人。因曾任南唐中主李煜的后苑(又称北苑)副使,故别号称“董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