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林恒立南投县7日电)南投赛德克族部落里,像陈秀花这样3、40岁的年轻一辈妇女,还能坚持以传统织布机织布,已是凤毛麟角。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传统为本,运用巧思创意赋予原乡织品时尚化,还开创了赛德克手工编织工艺的新视野。
(中央社记者刘嘉泰花莲县6日电)“原以为耕作很容易,没想到一天下来,双腿竟然抖个不停无法站直。”身为长子的花莲县玉里镇子弟彭镜兴,从台北返乡传承衣钵从事农耕,历经25年的考验,终于种出经典好米。
(中央社记者王淑芬高雄5日电)年近七旬的陈茂祥不仅用心欣赏柴山之美,更以实际行动做环保,20年来始终以背包、背心与短裤的标准配备,默默为高雄市的瑰宝─柴山尽一份心力,“垃圾班长”的名号不胫而走。
(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4日电)卫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医师黄颂恩在H1N1新型流感爆发之际正好在美国开会,随后进入墨西哥,传回第一手的当地疫情资讯。身为虔诚基督徒的她,还曾效法史怀哲,到非洲行医1年。
(中央社记者谢佳珍台北4日电)单亲妈妈张家纮失婚后独自扶养2个小孩,找工作处处碰壁。进入台北市环保局服务后,从清洁队员做起,凭着自己努力,成了环保局首位女性垃圾车驾驶,在男性为主的工作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中央社记者孙承武台北2日电)电影“班杰明的奇幻旅程”,描述一个男人出生时80岁,外貌却随时间愈来愈年轻。罹患罕见疾病尼曼匹克症的巫以欣、巫以诺姐弟,希望能像电影主角班杰明一样,相信只是自己生命的历程和别人颠倒而已。
(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1日电)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一幅生动的手绘戏院帆布看板,总能撩拨起人们走进戏院的欲望。随着科技进步,这门手艺逐渐失传,但是63岁的谢森山至今坚守岗位,仍用画笔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观影人潮,也见证台湾近代影史与戏院兴衰。
(中央社记者温贵香台北30日电)靠着电玩起家赚大钱,之后为了孩子的未来金盆洗手,国小毕业的王三华凭着“只要肯做牛,不怕没田犁”的精神,打造现代的阿里山传奇,山中博士、生态达人的称号不胫而走,更荣获交通部97年优良观光产业从业人员的殊荣。
(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28日电)在公车和捷运上,常有一位女子穿着罩住头脸的弹性衣,自在迎视异样眼光时还微笑着说:“你好,我只是受伤”。她是吴宜蕙,以被火纹身的模样,在监狱、学校、社团热心演讲。
(中央社记者杨思瑞台南县27日电)无患子是台湾低海拔地区常见的落叶乔木,冬天落叶前叶子会先变黄,因此又称“黄目子”。早期没有肥皂的农村时代,妇女会把无患子果实装在网袋内加水搓揉,使用它的天然皂素来洗衣服,甚至洗头、洗澡。因为要搓才会起泡,又常被称为“搓目子”。
来自台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21世纪未来之星”的身心障碍画家包锦蓉,不气馁、不悲观,用色彩丰富的油画,画出生命的火花。
(中央社记者林瑞益台北25日电)建筑公司生意失败,汤士堂曾过了一段颓废消沉的日子,在家人鼓励下,从零出发改做面包,如今拥有三家面包店,他感恩的说:“上天给我机会,我要把握住”。
(中央社记者冯昭台北21日电)中山大学电机研究所硕士罗宛珍没有当过1天科技新贵,因为吃了回味无穷的进口果酱,决心把手工果酱当成创业起点,最近科技新贵纷纷受景气影响休无薪假,她却忙得不亦乐乎!
(中央社记者李佳霏台北22日电)21岁的林政翰今年新年期间创下台湾最年轻独攀南美洲第1高峰的纪录,凭着扎实的专业训练与不畏艰难的毅力,“实现梦想趁年轻”,明年5月他还要挑战世界第1高峰圣母峰!
从导演侯孝贤给的新台币170、180万元录音设备起家,电影录音师杜笃之上山下海超过30年的录音人生,已在台湾电影史上,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他却说,其实只是想帮导演们筑梦。
13年前,香港烧腊师傅曹名生转进台湾一举成功,后来却为了周转资金铤而走险,伪造支票,终致锒铛入狱,老婆重度忧郁,孩子和他没感情。出狱后他大澈大悟,现在每天工作12小时,奋力苦撑,亡羊补牢,保一家之圆满。
他原本不想继承家族的养猪事业,却到国外学习了最新的活益菌液态饲养法;以为能养出独特风味猪肉,却实验了3年才成功,如今自创品牌“优酪猪”,推出红麹肉松等产品,辛苦总算有成。
“跌倒了,那就爬起来。”云雾氤氲的奋起湖,经常可见两鬓飞霜的麦正治带领游客寻访老街。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文史工作者曾有一段辉煌过去,如今却选择在山城默默耕耘,扮演小螺丝钉的角色。
从网球皇后到因听力受损退出网坛,何秋美高挂球拍10余年后,于2007年慕尼黑世界听障网球锦标赛复出。靠着家人鼓励,走出生命谷底的何秋美要在2009台北听奥夺金,再创人生高峰。
(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11日电)“我觉得自己很棒,我就不相信我不行!”原本没没无闻的导演魏德圣,借贷完成电影“海角七号”,成为台湾影史上的国片票房冠军,写下一页传奇;最初梦想“赛德克‧巴莱”也将开拍,迎向全新挑战。
(中央社记者黄国芳嘉义市6日电)30岁的外籍配偶陶玥菱,9年前从越南胡志明市嫁到嘉义,原想能过好日子,结果丈夫遭裁员,自己只好赚钱养家,当过早餐店员、送便当、洗碗,深刻体验台湾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现在她在理发店当学徒,希望未来能开一间理发店,照顾全家人。
口足画家谢坤山 永不放弃生命
谢坤山先生虽然没有手,但凭着其坚强的毅力,不但刷牙洗脸穿衣服上厕所都一一克服。
为了偿还上千万元债务,曾任外商药厂主管的余育铭放下身段,到医院做看护,为病患拍背擦澡、清理秽物。再怎么辛苦,他都不喊累,也没有放弃热爱的发明梦,终于等到研发有成,国内外厂商上门洽谈合作商机。
高雄市河堤社区每天下午散发阵阵扑鼻酒香、纯麦、桂圆、核桃香,甫从烤箱出炉的“桂圆酒酿面包”,多层次口感令人齿颊留香。面包师傅吴宝春不仅获得2008年全球面包大赛冠军,这个苦尽甘来的“庄脚囝仔”也因此名扬国际。
(据中广新闻报导)
(中央社记者黄季宽台北 2日电)日本的昆虫研究水准举世闻名,然而2008年日本蝶类学会研究奖“林赏”却主动颁给一位台湾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徐堉峰,以肯定他在台湾蝴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但是谁能想像,徐堉峰年轻的时候,竟然一度是位考不上好高中的国四班学生。
面对家人相继中风、患病、罹癌、过世,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夏学理曾站在夜空下仰望月亮、流泪,始终没有被命运击倒,仍然坚信“泪水过后,就是力量的开始”。
(中央社记者郭芷瑄屏东县31日电)“每一次我们在森林里看到大树,都会抱抱它,喊一声‘红桧爷爷’,真不懂山老鼠为何忍心用电锯在几秒钟就把活了几百年的树砍倒。”
文、地理、万物,在陈承金眼中,世界新奇有趣。他修理电器神乎其技,彷如有第三只眼可透视、有第六感可预知机器的状态。他认真工作,他走遍世界,他慈善乐捐,这一切都为了——快乐。
台糖的蒸气小火车是许多台湾人的共同记忆,他们所熟悉的“五分仔车”,在台湾的制糖业逐渐转型之余,没有跟着完全报废,还能在有些地方继续奔驰,成为一种文化资产;这当中一个人的执著,扮演了相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