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侍的人都饿病不起。子路心怀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坚守正道,不会拘泥于小节小信。君子担当大任,要思量许多大事,就不会执著于小节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坚守正道将大事考虑周到、主次轻重缓急适当安排,这比把小节小信看得很绝对而必须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我们读书的房间要经常洒扫整理,墙壁要保持干干净净;大小书桌要清净无垢,桌子上的文房四宝要摆放整齐。 磨墨的时候要专心一意,不可把墨磨偏,磨偏了就是你心不在焉;写字时态度不够慎重,信笔涂鸦,就表示你的心性已经有了瑕疵。
读书的方法中,有三点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点真的都很重要。正在读这本书,不要又想着另一本书;这本书还没读完,不要又开始读另一本。读书计划可以定得宽松一点,但读书时要加紧用功;下的工夫够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心里有疑问,就立刻做笔记;找人请教,寻求正确的意思。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说: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凡事没有身体力行的去做,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懂得应用,那就太不切实际了,将来长大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但是如果只会自己盲目的去做,却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就会太固执而自以为是,反而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了。
有人说:“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怎么样?”孔子说:“那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而且别人如果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能够接进德行宽厚的人,好处非常多,我们的品德也会一天天进步,过错也会一天天减少。如果不去接近那些德行宽厚的人,并且向他们学习,那就会有许多坏处。因为,没有好的模范学习,那些品德恶劣的小人,便会趁机接近,无形中使我们受到影响,我们将逐渐败坏;到最后,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失败。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孔子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修饰,就可以算是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当今完人何必得这样呢?看到钱财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以前的约定和平时答应人家的都能信守不忘,这样也可以算是个完人了。”
对待家中役使的男仆、女婢,最要紧的就是要自身言行端正无私;自身的言行态度虽然正直无私,但是亦要仁慈宽厚,不可严苛。 为人处事不能够用权势来使人顺从,否则他心里一定很不服气,为日后埋下祸患;如果我们用道理来说﹙音睡﹚服人家,让他心甘情愿的顺从你的意图去做,这样就不会引起任何的议论与不平之鸣了。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然后才一一记住了学问和道理的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的。”
凡是向人拿取和给人物品,最重要的是要算清楚;给别人应该要多,自己拿取的应该要少。将要对待别人时,先问自己喜不喜欢这样;连自己也不想要的,就赶快停止对别人这么做。受了别人的恩惠,要记得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别放在心上;报复别人的冤仇要短少,报答别人的恩惠要深长。
阙里有个童子,奉命给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和长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行。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做到也就困难。”
孔子说:“我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等的分别。”孔子将礼乐教化向所有人敞开,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学有专精的有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开中国古代私学、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违背自己的良心活着,对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与其这样,还不如隐居,但隐居对于道德修养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为隐居对他而言,并非怡然自得,而是无尽的寂寞和饥寒。而现代人,也可不必隐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恶质的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它乱它自败,我自清不跟它乱......
别人的缺点和过错,不要宣扬出去;知道了别人的秘密,我们也不要追问或到处张扬。懂得欣赏并宣扬别人的优点,这是一种好的行为;被称赞的人知道了,会受到很大的鼓励,并且更加努力向上。
斋戒沐浴的时候,要穿明洁的衣服,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改变日常生活的居处。
子路使(1)子羔(2)为费宰(3)。子曰:“贼(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8)夫佞(9)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自己有能力,不要只顾自己,不肯帮人;别人有才能,不可嫉妒,说人家的坏话。不要讨好有钱人,也不要用骄傲的态度对待穷人;不要讨厌旧东西或亲人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东西或新朋友。别人没空时,不要拿小事去打扰他;别人心情不佳时,不要话太多而打扰他。
战国时代,有一次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宋玉、景差两位有名的辞赋家陪侍在侧。这时有一阵风吹来,顷襄王情不不禁敞开衣襟,赞叹地说:“这风真是凉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为然,因为顷襄王近来沉溺享乐,荒废国政,又听信小人谗言,放逐他的老师屈原,正想找机会劝谏他,于是借题发挥说:
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要相亲相爱,就好像天无私的覆盖着一切,大地承载培育万物一般。品行高尚的人,自然名声会传播得很远,人们敬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品行好,而不是因为他外表好看或衣服华丽。才华很好的人,名气一定会很大,人们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能力好,而不用靠着说大话、吹嘘自己,来得到大家的赞赏。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1)。” 朋友之馈(2),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第十》)
无心之过称为“错”,明知故犯称为“恶”;知错能改,过错就消失了,如果还说谎隐瞒过错,一错再错,就是罪加一等了。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汉朝的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堂兄的儿子,为人十分好客,汉景帝刚即位时,他就担任詹士的官职。
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思一念没有意识到或把握住时,便会造成更大的偏差。
孔子说:“赞许他人言论的忠厚诚实,这样的人,你能确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吗?或者只是外表端庄的人而已呢?”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物质方面和别人比较谁富裕,他们只有在品德、学问或才能、技术上,不如别人的地方,才会勉励自己向上。如果在穿的衣服或吃的食物上面,没有比别人好,不要感到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