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欲速成者也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阙党(1)童子将命(2)。或问之曰:“益(3)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4)也,见其与先生并行(5)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6)者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阙党:即阙里,为孔子当时家乡居住的邻里。
(2)将命:奉命、传命。这里指替主客传话。
(3)益:求上进。
(4)居于位:与长者同坐。按礼:应隅坐(坐在一边),不宜同坐。但童子隅坐无位,成人才有位。
(5)与先生并行:先生,长辈。按礼:应随行,不宜并行。
(6)速成:急于求成。

【语译】
阙里有个童子,奉命给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和长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行。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研析】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修养好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显示给人看。二者学习的基点不同,一个是道德修养;一个是求取功利。因此古之学者淡泊名利,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今之学者仁义不修,急于求成,悖礼忘义。在当今的社会,这个古今对照更是明显。做人处事、洒扫应对的基本礼节,长幼有序、敬老尊贤的人伦传统,如果从小就不好好学习,以后长大怎么会有道德修养?怎能不功利忘本?哪里能称得上有希望、有未来的孩子呢?

【延伸思考】

1、现在有礼貌的小孩越来越少了,许多小孩空有表面的礼貌形式,却不懂人伦道德。应如何抵挡社会功利忘本的潮流,教小孩人伦道德和礼节?

2、古人懂得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学习者主动要学习,而教学者要把握住原则,判断情况是可教或不可教,例如:有道德修养则“孺子可教”,“欲速成者”则教也是白教。你认为孔子他会怎么教这“欲速成”的童子呢?

【历史故事】

孺子可教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在秦国灭了韩国后,张良就想用全部家产寻找谋刺秦王的勇士,为韩国报仇,甚至他的弟弟死了都不厚葬。这是因为从张良的祖父到父亲,都当宰相,共辅佐过五个韩国国君。

后来,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制作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铁椎。秦始皇到东方出游时,张良和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这地方,想伺机突击秦始皇,但误击侍从的车。秦始皇十分震怒,在全国各地严密地搜捕刺客。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

一天,张良悠闲的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竟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他看着张良并说︰“小子,到桥下把鞋捡上来!”张良很惊讶,就想打他。但见他年纪大,就勉强隐忍下来,走到桥下捡鞋。鞋捡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既然已帮他把鞋捡上来了,也就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笑着离开。张良非常惊讶,目送老人离去。老人离开了约一里远,又返回来,说︰“你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刚亮时,来这里和我见面。”张良因此而觉得事情奇怪,就跪下来回答说︰“嗯”。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前去。但老人已等在那里了,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有约,却迟到了,为什么呢?”老人离开并说︰“五天后早点到这里会面。”五天后公鸡刚啼叫,张良就去。可是老人还是先到了,他又生气地说︰“又迟到了,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到桥上等候。不久,老人也来了,他高兴的说︰“就应当如此。”随即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读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就可以发迹。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没有再说其它话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没有再见过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来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因此,张良觉得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就常常研读它。

《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子牙说服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所写的兵书。张良后来果真利用书中的兵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那位老人就是黄石公。而“孺子可教”就被人们引用为成语,用来赞扬可以教导造就的年轻人。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他向秦惠王游说连横政策。秦惠王说:“寡人听说,鸟的羽毛长的不够丰满是不可以高飞;国家的法令不够完备是不可以施行刑罚;君王的道德若不被推崇,就不能役使百姓;政策教化若无法顺利推展,就不能再交托大臣其它任务。现在先生不远千里到秦国给我建言,将来我会好好考虑的。”
  • 季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还没能好好侍奉人,如何能侍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没弄清楚生,如何知道死呢?”
  • 春秋时代,郑国因为想发兵侵略宋国,最后竟导致晋、齐、宋等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自知兵力薄弱,根本无法抵挡晋、宋等十二国的围攻。于是......
  • 孔子说:“赞许他人言论的忠厚诚实,这样的人,你能确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吗?或者只是外表端庄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思一念没有意识到或把握住时,便会造成更大的偏差。
  • 汉朝的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堂兄的儿子,为人十分好客,汉景帝刚即位时,他就担任詹士的官职。
  • 朋友死了,没有亲属宗亲打理葬事,无可归葬,孔子说:“丧事由我来料理吧。”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之类贵重的东西,除非是祭肉,否则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1)。” 朋友之馈(2),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第十》)
  • 战国时代,有一次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宋玉、景差两位有名的辞赋家陪侍在侧。这时有一阵风吹来,顷襄王情不不禁敞开衣襟,赞叹地说:“这风真是凉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为然,因为顷襄王近来沉溺享乐,荒废国政,又听信小人谗言,放逐他的老师屈原,正想找机会劝谏他,于是借题发挥说:
  • 子路使(1)子羔(2)为费宰(3)。子曰:“贼(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8)夫佞(9)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