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年俗一覽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26日訊】三峽移民辣子當家沒變

今年的新年對從三峽庫區四川省巫山縣大昌龍興村移民到博羅縣義和鎮的陳道林一家來說顯得特別隆重而又不平常。這是他們移民后在异鄉過的第一個新年,多年新年未團聚過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弟媳哥嫂們千里迢迢從湖北移民點和東莞等地赶到博羅過新年,一大家子20多口人團聚在博羅義和的移民村,顯得特別熱鬧祥和。
陳道林早早就在自家門口的空地上壘起露天灶台煮大菜。他從大年廿六起便到市場上采購回大量的雞、鴨、魚肉,按照老家過年的風俗炸的炸、煮的煮,忙得不亦樂乎。陳媽媽按照博羅當地人的習俗,除貼上大紅對聯和放鞭炮外,還在門口挂起了大桔和新鮮的蔥葉,她說這叫入鄉隨俗。

除夕中午,義和鎮大小塘村的移民點家家門口都貼上了春聯挂上了紅燈籠。中午12時一過,挂在家家戶戶門口的長串鞭炮依次響起,給這個小小的移民點增添了熱烈的節日气氛。

陳道林家大大小小20多口人將兩張大圓台圍坐得滿滿的,滿頭白發的陳媽媽充當大廚師,她給儿孫們足足做了11道地道的家鄉菜,除了一道干籮卜絲沒放辣子外,其它菜色全帶辣味。陳道林說這叫用廣東肉菜做出家鄉風味。言談之間,他還對家鄉特產煙熏肉流露出一臉的餓相,他說可惜廣東天气太熱了,做不了煙熏肉。

据了解,過年前當地政府給三峽移民每人發了300元現金,博羅縣一位副縣長還親自帶人給每家每戶送上應節沙田柚、白糖和香腸;義和鎮政府給每家送去1袋白米和5公斤花生油。

陳道林高興地說,在廣東過年年貨比在老家充足多了,當地政府已于今年初給他們家划了3.6畝耕地,學習耕种的事主要由他妻子負責,他則會到工厂打工去。

客家游子媽媽擂茶特香

昨天一大早,揭西縣棉湖鎮的章曉晴家就熱鬧起來了。在揭陽、深圳工作的兩個哥哥兩家共6口人全在過年前赶了回來,兩個侄儿一起床就乒乒乓乓放起了鞭炮,曉晴忙著和哥哥貼春聯,媽媽和大嫂做起了擂茶。

客家人的團年飯不能沒有魚,魚是“余”,年年有余,也不能沒有豆腐,豆腐是“富”。“那就這兩樣吧。”調皮的曉晴道。看看媽媽備下的菜,雞、鴨、魚、肉俱全,晚上定是一桌丰盛的團年飯。可遠道歸來的大哥大嫂說,在外一年,就想吃媽做的擂茶。

媽媽搬出了那個頗有歷史的老石臼,婆媳兩人做起擂茶。花生、油麻、茶葉,倒進石臼里。擂茶是客家人逢年過節、迎賓待客喜吃的特色食品,有湯有水,可口開胃,別具風味。說笑間,石臼里的料已搗成了碎末,把它倒進淘好的大米里,一鍋煮起來。這邊二嫂已洗好各色新鮮菜蔬,。

媽媽便掌勺開炒。不多時,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便上了桌。飯也好了,不用招呼,大哥、二哥咋著嘴就圍上來了。大家都笑,一頓飯吃得熱乎乎、香噴噴。

潮汕媳婦圍爐食齋一定要

年廿九,記者走進揭陽市東山區的一徐姓人家。廚房中,徐太太正忙于准備晚上的“圍爐”。“圍爐”是指大年夜設爐于廳,家人圍著爐吃晚飯。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少個地方,“圍爐”之前都必須赶回來。徐太太從年廿七就開始蒸制各种富有潮汕特色的米果品。

廚房中還有些准備年初一用的齋菜。潮汕民俗中,初一早飯忌吃瑩,有几种說話,一种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記者看到,用來制作齋菜的材料有芋頭、番薯、棗子。做齋菜的料應在除夕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把材料拌以粉漿往油鍋放熟時,黃澄澄,香噴噴格外誘人。”

記者又看到儲物室放了不少潮州柑与青橄欖。潮汕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進門時,主人以大吉(潮州柑)、檳榔(古稱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敬之。客人接過后,把隨身帶的“大吉”、“檳榔”贈送。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拜年越早越好,須在上午。

乳源瑤胞喝水酒

記者在大年夜的前兩個小時赶到乳源瑤族自治縣東坪鎮腊岭腳村,其時,位于腊岭南麓的新興瑤寨的上空業已升起除夕的炊煙,瑤寨特有腊肉的香味四處飄逸,從深山走出不久的胞家少年正愉快地打成一團,高興地制造著節日的喜气。

腊岭腳48戶200多名瑤胞是從東坪鎮瑤山里遷居出來的,由于山高路遠,當地瑤胞一年都難得到乳源縣城一次,買賣都很困難,要吃新鮮肉類很困難,為解決吃肉問題,瑤胞一般一年殺兩頭豬,殺好后做成黑乎乎的腊肉,一年吃到頭。

90年代初,瑤胞開始搬出瑤山,到1999年,遷到腊岭的達到了48戶200余人。腊岭离縣城不到2公里,買賣很方便,瑤胞的飲食也就悄悄起了一些變化:腊味少了,鮮貨多了;吃飯也不是一日兩頓而是一日三餐了。記者走進瑤胞趙才美的家中,他告訴記者,他今年過年只准備了15公斤豬肉和4只雞,其它的東西都到街上去買了,不像在山里的時候什么東西都把一年的准備好,少營養又吃得不舒服。

瑤胞和漢族的生活方式已無多大區別,其中有明顯印記的是兩件事,一是“小年”請吃肉,另一是釀百年水酒過年。黃曆腊月廿四是瑤家“小年”,“小年”時瑤家人紛紛開宰,宰好豬后,瑤家人通常都會請一些近處的親戚一起過來吃豬肉;另外一點也是他們和周邊漢族人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每家每戶都有几大缸自釀水酒,少的有二三十公斤,多的有50多公斤。新年煮酒,是瑤家人常年不變的主題,听說一戶瑤人一年少說也得喝掉150公斤水酒。

瑤胞趙良堂的家中有5大缸酒,他說這些酒有水酒,也有甜酒,家中的男人喝水酒,女人和孩子喝甜酒,過年時家里每一個人都要喝酒,也都能喝,家中有時沒有茶水時就用酒解渴。另一個瑤胞趙良有家中3大壇酒擺在電視机兩邊做裝飾,只要有人進屋,都可以走過去掀開酒壇蓋痛飲。

水上人家大蔥苹果馬蹄少不了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新年了,漁民們在住處貼上了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万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祿)、芹菜(勤勞)、大蔥(聰明)、生菜(生財)、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在西江的羚羊峽口,記者來到漁民冼啟平家里,与他共進年夜飯。冼啟平性格豪爽,談笑風生,一家四口,其樂融融。他從小跟隨父親在水面長大,后來一直在水上以打魚為生,他說不希望兩個儿子長大后再像他這樣在水上飄泊。

年夜飯是四菜一湯,菜有酸梅鵝、紅棗蒸雞、白切雞、佐料香菜,湯是雞湯,喝的酒是湖北產的稻花香,還有兩瓶啤酒。酒菜雖不算太丰盛,但大家舉杯共飲,气氛熱烈。飯后,冼啟平的兩個儿子要到岸上的同學家里看電視。當記者問他們冼啟平飯后干什么時,他笑了笑說只隨便活動一下,找人聊一聊天,然后七八點鐘就要睡覺,因為明天一早還要和妻子撒网捕魚。

圖為四川人特有的“煮大菜”。

 

相關新聞
台海局勢緊張 德國派遣兩艘軍艦前往印太
烏總統即將滿任 基輔:俄將TikTok武器化
數學家丘成桐:中國數學水平不及美1940年代
中國4月末外儲規模3.2萬億美元 創5個月新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