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黑了中國股市?北大教授張維迎細說內幕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28日訊】2月8日,特約作者王爍邀請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請他談談對中國股市的看法。不料,2月11日出現了轟動一時的“懇談會”,使得由“基金黑幕”所引發的爭論再度升級。不僅業內人士爭執不休,學術界也因觀點不同出現了以兩位著名經濟學家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走的是“第三條道路”。為了避免“站隊”之嫌,張維迎教授的訪談被延遲至今才公開發表。

  也許是學科本身的特點,經濟學不像數學那樣相對封閉,經濟學家也無法像自然科學家們那么“超脫”。經濟學不能不關注社會,不能不關注人,也許這正是經濟學存在与發展的必要。但指出問題不等于否定成績,言辭犀利更絕非居心叵測。試想,要是沒有民眾暢所欲言、管理層廣泛听取意見之風日見興盛,改革——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政治上的,能有今天的成就嗎?——編者

  記者:最近有關股市的討論很多,尤其是吳敬璉教授形容的“股市就像一個賭場”,引起強烈反響,你認為中國的股市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張維迎:与其說中國股市像個賭場,倒不如說它是個“尋租場”。

  在賭場,下注者都很謹慎。如果輸了,你會很心痛,如果本錢輸光了,你不得不出局,游戲也就結束了。但如果你賭輸了,有人為你做出補償,你當然愿意繼續賭下去。后一种現象在賭場极難見到,但中國股市上卻正在發生著,否則我們無法解釋這么多年來股市持續存在的庄家操縱行為。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股市就是一些聰明的、自私的、能夠操縱市場的人欺騙那些沒有信息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博傻”,至少這不是主要問題。可以說,中國的股市中所有入市的人平均起來都是得到好處的,否則,很難解釋為什么這么多年來,大家都知道庄家操縱股市、上市公司欺騙中小股東,但仍然有那么多中小投資者還奮不顧身地往里衝,而且是進去的多退出的少。如果這些好處來自于企業效益的提高、上市公司業績的改善,這沒有問題,但現在看來不是這樣。單就聰明程度而言,小股民与大庄家是一樣的,我們不能在智商上怀疑他們。那他們為什么愿意受騙?合理的解釋是他們預期從股市上獲得的比失去的要多。問題就出在這里。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騙你100元,但你知道被騙100元后有人會補償你120元,你一定會甘心情愿受騙,因為受騙后你自己也得到好處。雖然騙人的得到100元,但被騙者得到20元,何樂而不為?那么,這120元從何而來?我認為它是由証券市場的國家壟斷性帶來的。所以我認為說它像一個賭場不准确,說它是一個“尋租場”或許更恰當一些。

  記者:國家怎么會平白無故地給股民掏錢?張維迎:中國股市是國家壟斷,壟斷自然創造出租金。國家壟斷就是把其它地方的資源不斷地注入股票市場,所以只要參加這個股票市場,就可以分享一部分資源,除非運气特別不好。

  這里的資源不可狹義理解為銀行資金等,它不一定表現為具体的錢。以瓊民源轉成中關村科技為例,瓊民源的股票本來已經是一文不值,但在以1已1的比例置換成中關村科技的股票后,股价以37元開盤,比停牌時的23.49還高出58%。瓊民源股民的暴利從何而來?顯然是國家壟斷。中關村科技里頭最值錢的就是國家壟斷形成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資產。据說,僅“中關村”三個字的市值就不只一個億。如果投資者預期投資這個企業垮了之后,其它有形無形的資源可能被注入時,或可以被置換成其他有背景的股票,這對投資者形成的預期會是什么?這大概就是王安講的“股爺,您上坐”吧。

  第二個例子就是鄭百文。這個企業的淨資產已經是負的了,但為什么股价還會漲停板?三聯為什么要花巨資買有名無實的鄭百文?如果不是政府壟斷的話,三聯就沒有必要去買這個殼,即使買,也不會出那么多錢。聰明的股民一定會想到,如果買這只股,只要最后的殼還有价值,甚至這個殼的价值可能比企業利潤本身的价值還大,對投資者來說怎么都不會虧的。我們現在講企業的真實价值是多少,是根据未來現金流總和的貼現值來估算的,投資者算企業的价值,最后的是個R(residue)——殘值。這個殘值,在政府壟斷股票市場的情況下,是非常高的。即使前面都是零,甚至是負的,只要后面那個R值錢,股票就值錢。所以投資者明白,鄭百文殼的“殘值”是很大的。

  從這兩個例子(以及更多的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政府繼續對股票市場實行壟斷,股市就充滿了可供人們尋找的租金。這里所講的國家壟斷,包括對上市資格的壟斷和對其它資源的壟斷兩個方面。有了對上市資格的壟斷,任何一個企業,即使它的軀体死了,但它名下還挂著一個上市的資格,這個資格還很值錢。大量的沒有上市的企業愿意付出代价獲得這個殼,因為買殼比申請自己上市更可行,成本更低(張繼升深得此諳)。同時,政府還控制著很多其它資源,股市上出現問題后,政府可以把其它地方的資源調動過來。瓊民源垮了,有中關村科技;中關村科技垮了,還有別的什么科技注進去,政府可以不斷地利用壟斷的權力去置換它。而這兩個壟斷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對投資者形成一個預期:買股不會虧。更何況,它們還可以結合起來使用。所以,我們的股市更類似一個尋租場。

  政府不斷地把屬于全社會的資源往股市里送,形成財富不斷地在股民与非股民之間的再分配,而這個再分配比股民內部的再分配要厲害得多。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吳敬璉教授吃力不討好了。

  記者:政府壟斷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張維迎:准入限制是最重要的,如果這點取消了,殼就沒有价值。但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比如當一個企業要死了,政府可能因為某种原因不想讓它死,就可以利用手中控制的資源往里注入,包括信貸等,泡沫可以持續維持,維持到資源耗盡為止。現在看來,政府的資源還可以利用很長時間,所以泡沫不會馬上破滅,除非有非常劇烈的改革。

  記者:在你看來,政府動員市場之外的資源來維系這個尋租場的動力何在?張維迎:政府不一定是有意維持這個泡沫,而是沒有辦法,客觀上形成了所有進場的人都不會虧的局面。

  政府動員場外資源來維系這個尋租場大概有這樣几個原因:第一,公司一旦上市,就產生了很多与上市企業有關的利益群体,也包括置入企業的相關利益群体。第二,政府官員要維護自己的業績、政績、形象。第三,地方政府之間在股市上的競爭,如果一個地方的政府不能挽救自己的上市公司,以后要上新的企業就更難。第四,股民比較集中,收益与損失非常直接,所以更有積极性鬧騰,政府從政治安定的角度出發需要安慰股民。至于用場外的資源注入這件事,沒有什么人有積极性阻止,因為本來你也得不到什么。第五,政府為了把更多的國企推上市,或者為了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必須維持股市的人气,也就是要維持中小股民的預期,否則光是庄家自拉自唱也玩不起來。

  股市里的人大概都明白,只有被騙的人不痛,至少不是特別地廣泛地痛,庄家才能持續騙下去。否則,很難想象一個市場能持續地這樣運行10年。我騙你一次不知道,兩次不知道,那第三次你還不知道?記者:為什么有的股被炒得很厲害,有的沒有?張維迎:第一,炒得厲害的一定是更容易獲得壟斷資源的上市公司。第二,有些股有題材,這些題材使得股民的行為容易協調起來。這就像人們更愿意談論名人的私生活一樣,大家都有議論別人私生活的嗜好,但你談張三,我不認識,我談李四,你不認識,這就很無聊。名人大家都知道,所以談起來更有趣。在股票市場上,股民也要找“名人”,所以巨額虧損、ST都可以使一個企業成為炒的對象。當然,在沒有題材的情況下,庄家就會想方設法制造題材。在博弈論里,這叫聚點均衡。

  記者:我同意您對庄家泛濫的制度原因的解釋,但我想說,新一屆証監會去年以來推出了包括股票發行審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目標都是要建立一個更為市場化的准入制度。

  張維迎:我很贊成他們在這方面的改革,但這些改革的效果還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因為即使政策對頭,改變人們的預期也需要時間。如果股市自由進出,張繼升還會收購鄭百文嗎?要補充的是,因為大量上市的是國有企業,有一句話,自己是掐不死自己的。政府怎么能下決心掐死國有企業?不會的。國有企業上市后,如果垮掉,地方政府能找出100個1万個理由保它。這個地方的上市企業垮了,如果不保住,就會影響該地新上市國有企業的股票。如果地方政府希望它的企業一個接一個地上市的話,那就得垮一個保一個,這樣才能維持市場對該地的信心。而人們的行為是由預期導致的。瓊民源變成中關村科技,給股民造成了一個很大的也是不該有的預期。鄭百文可能會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去。

  記者:証監會在鄭百文重組事件前后的一系列舉動,給人的感覺与以往不大一樣。

  張維迎:這不取決于他們主觀的目的。只要殼資源壟斷著,公司垮了,尸体總會有人要——殼值錢吶。不是說証監會有意維持殼的价值,只要限制供給,也就是壟斷了上市,事實上殼就肯定有价值。股民一發現它值錢,任憑你再怎么說都沒用,大家要去尋租嘛。

  記者:為什么証監會近來在市場准入問題上的思路沒有能夠有效地改變市場的預期呢?張維迎:從政策研究制定到正式放松管制需要一個過程。目前企業上市仍然是一個复雜的程序,還要通過發審委,雖然与原來的叫法不同,但實際上還是審批制,所以仍然未能使殼不值錢成為一种預期。即使以后殼不值錢了,但如我剛才講,自已掐不死自己,只要政府還有資源,地方政府還仍然有資源往里放,泡沫還可以維持。

  記者:李劍閣去年在《財經》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高市盈率將套牢整個社會”,一年后,這不僅成了現實,而且成為庄家們及其一些學者們的一張底牌:反正我已經將你們全套住了,你們就看著辦吧。

  張維迎:這有一种人質的含義在里邊。如同劫持飛机的人一樣,人質在我手里,你不讓我飛到目的地是不行的。股市上容易形成這种情況,庄家也好,操縱者也好,實際上是抓著政府作人質,這個人質包括國有企業。股票質押貸款搞不好的話也會把銀行的錢套牢,令政府投鼠忌器。

  記者:廣信破產,壯士斷腕的魄力似乎還是有的。但目前的証券市場,用証監會副主席耿亮的話說,80%有庄。也就是說,几乎所有股票都被操縱或試圖操縱。假如說制度扭曲的矯正需要一定時間的話,我們現在如何面對處處有庄的局面?張維迎:核心問題不是有庄無庄,而是為什么庄家能持久地做下去?在目前的情況下,采取一些監管的措施還是必要的。有些監管措施在目前情況下究竟能夠起多大作用可能需要討論。我想強調一點,有些監管措施動机是好的,客觀結果可能适得其反。舉個例子,証監會規定,企業盈利3年,淨資產收益率10%以上才可以配股,你認為客觀上這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記者:假報表?張維迎:假報表是一個,更重要的是使上市公司更有積极性做短期投資,包括与庄家合謀炒作自己的股票。斯蒂格利茨和溫斯1981年就有一篇文章,講為什么銀行實行信貸配給,利率定得越高,借款者必是越愿意冒風險的人,資金也更愿投向風險大的項目。証監會這個10%的規定可能与此是類似的。本來上市公司融了2億元資金,投向一個前景相對好的項目,一般一兩年內見不到效益,可能三年之后才真正有收入。但現在拿到錢的第一天起就受著10%的壓力。那怎么辦呢?只能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最方便的辦法是用融來的錢炒自己的股票。所以上市公司能達到10%的,相當一部分是炒股上的收益比主業收益還要多。所以,僅就這個規定的后果而言,可能是更愿意冒險的企業來上市,而做長期投資的企業可能就不敢上市。所以証監會的監管措施一定要很好地研究、設計,要當作一個博弈規則而不是命令來研究。命令對應的是執行,而規則的作用是人家在這個規則下跟你玩儿,跟你博弈,你制定規則,他則有對策。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的証監會所要博弈的對象不僅是眾多的企業、投資者,還有塊頭很大的地方政府,所以許多規則能不能實施下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像國家稅務局一樣,它沒法治國有企業。老百姓、私營企業不交稅可以把他抓起來,國有企業不交稅怎么抓?在這個意義上,措施能不能執行下去仍然是一個問題。

  記者:証監會最近提出了“摘牌”問題,能不能使“殼”失去价值?張維迎:如果上市仍然是壟斷的,政府仍然壟斷著資源,“摘牌”的可能性就不會成為現實,市場的應對措施可能是提前重組,也就是說,企業在達到“摘牌”的標准之前,就被赶著重組了。

  記者:我們感覺,過去的証監會与地方政府、上市公司的關系是合作多過博弈,而本屆証監會与他們則是博弈多過合作。

  張維迎:合作也是在博弈,所以更准确的說法是合謀。我同意你上面的看法。這一屆証監會對自己的定位,是使它真正變成一個監管机构,而不是讓它承擔其它的功能。我在其它文章里談過,証監會原來存在著三重責任:幫助國有企業解困;提高總需求;保護投資者。并且,很長時期,前兩件顯然是其主要任務。要提高總需求,股市就得吹起來,吹起來必須要有“吹鼓手”,所以政策本身在某种意義上是要庄家幫証監會的忙,那你怎樣去規范市場,保護投資者?記者:要使証監會起到監督作用,就必須使它的功能單一。但各國的經驗証明,如果你的博弈對手是政府部門的話,胜算是不容易的。如何闖過這道坎呢?張維迎:最重要的是要解決產權問題。在現有的產權制度下,規則的制定者通常把自己當成參加者、當事人,本來該是第三方,卻變成了第二方。

  短期內的辦法就是應盡快使企業上市變成高度透明的自由選擇,政府制定一些基本的規則,符合條件的都可以上市,使所有投資者都明白,買股票有相應風險,自己要想好。政府再也不會救那些應該破產的企業,為了事前的效率,就得損失一些事后的效率。

  但目前的監管很大程度上還是計划經濟的做法。另外,對監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很多時候也被大大高估了。最近我有兩篇文章,一篇是《市場秩序的信譽基礎》,另一篇是《政府管制的陷阱》,都討論到這個問題。

  記者:自由透明的市場進入總應當伴之以事后的嚴厲處罰吧。

  張維迎:是啊。証券市場是需要一定監管的,但是如果沒有內在的投資者自己承擔風險的机制,這個監管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每一個企業都不在乎他的名聲的話,監管也毫無用處,除非把他抓起來。好多處罰落實不到個人,罰款數額也很小。如果有人操做一次能賺2000万,而發現的机率是20%的話,罰款的金額為1個億以上才會有效果。


    相關文章
    

  • 京城外匯黑市大曝光:“我們有我們的組織” (2/28/2001)    
  • 中國股民瘋狂搶購B股 (2/27/2001)    
  • 格老發話 美股勁升 (2/27/2001)    
  • 中國B股周三對國內股民開放 (2/27/2001)    
  • Nasdaq創2年新低 道瓊微跌 (2/27/2001)    
  • B股戶口一周暴增三倍 (2/27/2001)    
  • 台灣股市下跌 經濟指標不佳 (2/27/2001)    
  • 東京股市降至28個月新低 晶片類股大跌 (2/27/2001)    
  • 恒生指數大跌 匯丰控股下挫 (2/27/2001)    
  • 熱盼減息 股指高升 (2/27/2001)    
  • 中國股市十大丑聞 (2/27/2001)    
  • Nasdaq指數与道瓊周一各漲2% (2/26/2001)    
  • 中國証監會出招 嚴防B股熱變騷亂 (2/26/2001)    
  • 一對移民夫婦的美國創業歷程 (2/26/2001)    
  • 台灣股市小降 電子股受壓 (2/26/2001)    
  • 深滬綜指收漲 B股未能如期复市 (2/26/2001)    
  • 東京股市微跌 銀行類股上漲 央行暗示放松銀根 (2/26/2001)    
  • 恒生指數收低 歐洲電訊股份下挫 (2/26/2001)    
  • 大陸股市漲落 全看中共當局臉色 (2/25/2001)    
  • 中共入會:机遇或挑戰? (2/25/2001)
  • 相關新聞
    中共入會:机遇或挑戰?
    大陸股市漲落 全看中共當局臉色
    恒生指數收低 歐洲電訊股份下挫
    東京股市微跌 銀行類股上漲 央行暗示放松銀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