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互聯网經濟”盛衰緣由

人氣 1
標籤:

新經濟的熱潮最近有些被淡忘。网絡股被股民爭相拋售,連媒体的報道也逐漸少了。新經濟似乎遭遇了重大危机。最近,有兩則消息引人深思:一方面,网民繼續以惊人的速度增長;另一方面,互聯网公司又以惊人的速度衰落、倒閉。

一項調查表明,有几百家网絡公司不符合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挂牌的起碼要求,有隨時被摘牌的危險。納斯達克5%的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近期被清理出場。盡管納斯達克官員拒絕証實類似警告,但調查表明,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不符要求的公司竟有257家之多。納斯達克的中國概念股至2月27日,除中華网收盤价在5美元外,新浪只有2.44美元,网易2美元,搜狐1.22美元。

即將到來的納稅登記截止日將使家產百万的美國网站老板們難堪。因為,他們手里的股票价值還不夠納稅,他們“燒”了太多的美元,他們將成為“賣火柴的小女孩”。网絡泡沫的破滅及納斯達克指數的重挫,使得“新經濟”的光環黯然失色。2001年,网絡經濟的前景究竟如何呢?

美國學者邁克爾曼德爾認為,科技周期取代了商業周期成為新經濟最主要的特點。科技繁榮結束的早期信號由以下3個因素決定:科技股下跌与科技支出減緩同時出現;科技產品价格下降率減緩;風險資本和新股票上市數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電子商務研究室的副研究員荊林波博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當今,把网絡公司看作是网絡經濟的主体、以為dot com公司可以擎起一個新世紀的想法是愚魯的,事實上互聯网不再屬于一個特定的行業,它屬于成千上万個公司所跨越的上百個行業。网絡經濟的主体應該是:利用互聯网提供的便利、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和向消費者提供更好服務的傳統公司;研制、生產、銷售或提供互聯网和网絡公司所需設備、軟件及其服務的制造商和服務商。也就是說,只有傳統公司利用网絡技術改造价值鏈,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互聯网經濟才能有足夠的支撐。只有傳統企業的覺醒,才會對网絡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從長遠來看,傳統企業与网絡企業的界限將日益模糊,未來的傳統企業必將吸納网絡技術及其他新技術,嫁接成為新型的企業。

荊林波認為,中國互聯网經濟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的互聯网經濟是建立在互聯网技術全面成熟的條件上的,叫做“瓜熟蒂落”。在發展互聯网之前,技術的保証是第一位的,沒有強大的技術力量和技術成果的支持,互聯网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經濟”。而中國的互聯网不同,屬于“催生”,也就是說在沒有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就匆匆地要迎頭赶上了。

荊林波博士在預測今年网絡公司的發展時說,今年,至少有10家著名的网站會有類似于合并、兼并、收購、倒閉等情況出現,至少有300家名不見經傳的小网站會倒閉。不過他指出,网絡發展到今天,“网絡經濟”或者叫“新經濟”的變革,在中國根本就還沒來呢!中國的信息化才剛剛開始,發展新經濟的潛力還是巨大的。 (和訊网)


    相關文章
    

  • 兩美眉當選北京网絡小姐 (2/23/2001)    
  • AOL,Yahoo也准備推出巨型网絡廣告 (2/22/2001)    
  • 美國网絡公司蘊含生机 (2/11/2001)    
  • 网絡公司是怎樣倒閉的 (2/8/2001)    
  • 互聯网傳媒巨頭CNet宣布裁員10% (2/7/2001)    
  • 网絡泡沫化, 業者生存多元化 (2/6/2001)    
  • MSN雄心勃勃意圖赶超AOL時代華納 (2/5/2001)    
  • 最早的上网掙錢网站AllAdvantage .com將關門 (2/2/2001)    
  • 互聯网泡沫破碎 硅谷遇挫歐洲樂觀 (2/2/2001)    
  • 大陸封殺互聯网 (1/27/2001)    
  • 市場不看好中國网絡股 网絡公司上市艱難 (1/21/2001)    
  • 澳洲新電信計划收購兩家中國网絡公司 (1/19/2001)    
  • 网絡公司正在成為美國經濟的催眠劑 (1/18/2001)    
  • 電腦黑客被擒獲 可能獄中渡余生 (1/11/2001)    
  • 网絡公司該如何面對籌資困難的窘境? (1/6/2001)    
  • 2000年共有210家网絡公司倒閉 (1/4/2001)    
  • 2000中國互聯网不相信眼淚 (1/1/2001)    
  • 美國网絡公司今年大裁員 十二月裁万余人 (12/30/2000)    
  • 麻州网絡公司凶手作案經過 (12/28/2000)    
  • 网路公司十二月份繼續裁員 (12/28/2000)
  • 相關新聞
    2000中國互聯网不相信眼淚
    2000年共有210家网絡公司倒閉
    网絡公司該如何面對籌資困難的窘境?
    電腦黑客被擒獲 可能獄中渡余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